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記者風采

新民晚報 姜燕

2015-05-18 10:04:29  |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姜燕,新民晚報記者
 

採訪中我遇到過很多值得敬佩的人。他們可能不是我最初設定的採訪對象,從外表和身份看,也只是你我身邊的普通人。但我相信,一定是那普通背後特有的光亮,將我吸引到他們的身旁,聆聽並講述他們的故事。中科院風沙地貌與風沙工程專家屈建軍,和沙漠做了29年的“情人”。他説:“我覺得沙漠一點也不可怕,相反很可愛,你接近它、了解它,就能駕馭它。”他到敦煌莫高窟治沙,成了當地人眼中的瘋子,每當大風颳起,別人都往家裏鑽,只有他,拼命往沙坡上跑,因為他知道,風是治沙的鑰匙,只有站在風裏,才能摸清風的脾性。他,用三角形的擋風墻,攔住了正在不斷侵噬莫高窟的風沙;他打開了風的通道,吹卻了兩旁逼近月牙泉的沙山……2014年8月,我在張掖的綠洲論壇上偶然聽到了他的講座,被他的理想所感召。然而,他為了追逐理想,犧牲的是最基本的生活便利,2000年他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遭遇嚴重車禍,從此連睡個短短的午覺,都得戴上呼吸機。還有一位女入殮師,讓我久久難忘。

2014年清明前夕,在徵得家屬的同意後,我參加了95歲故世老人王愛貞的沐浴禮。故去的老人靜靜地躺在沐浴床上,瘦小的身軀覆蓋在潔凈的浴巾下,她在等待人生最後一場沐浴。年輕的女入殮師輕柔地扶起老人的頭部,為她墊上幹爽的毛巾;又用手擋住老人的耳廓,生怕水衝淋進她的耳朵;浴巾始終蓋住老人的身體,在家屬面前保護著她的隱私和尊嚴。這一場鄭重而深沉的送別,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不由自主地重新審視人的一生。這場沐浴禮,也讓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一個生命的樸實和份量。我還遇到過一位平凡的母親。

2014年6月,深圳市11歲的男孩梁耀藝患腦瘤去世,他因生前留下遺言“把我捐出去”,被譽為“偉大的小孩”。孩子的話固然驚天動地,但所有過程,都得由他的母親李群來完成,人體器官捐獻表格上的每一點每一劃,都意味著她與親生骨肉的生生分離。有哪一個母親舍得孩子的肉體受到一點點傷害?耀藝去世前兩天,已經合不上眼,李群通過閉路電視看見兒子眼窩中積滿眼淚,不斷往外流,心疼地對護士説:“我兒子好乖的,請你一定記得幫他擦乾眼淚。”我去她家中採訪,她坐在低矮的沙發上,靜靜地講述兒子生前的瑣事。採訪結束,她送我下樓,我説,我是沿著這條路從學校走過來的,她那呆滯的眼神中立刻閃現出一線光芒,她説:“我的兒子耀藝,每天也是走這條路去上學。”他的兒子沒有骨灰,她也沒有準備為他舉行葬禮,但在她的心中,又有哪一刻曾將兒子忘懷?當她在表格上劃滿了勾,家鄉有人罵她在“賣兒子的身體”時,她説“我不在乎,我只在乎他捐出去的成功不成功,那些小孩有沒有活下來!” 令我敬佩的,還有一位基層幹部。

2014年7月,三沙市建市兩週年,我去採訪。碧海之中的西沙群島,如粒粒璀璨的明珠,令人嚮往。可是,它們的意義絕不僅僅是一個個美麗的島嶼,而是國家主權的象徵,那麼,是誰去宣誓主權?是一個個登上荒島、白手起家建立基層政權的幹部。在永樂群島的主島晉卿島上建立了三沙市第一個基層政權“永樂工委”的主任蔣維權説,上島的第一晚,幾個漢子花了七八小時,才把船上帶的發電機和板房材料搬完,搬完後,他們累得倒在沙灘上就睡著了,半夜又被瓢潑大雨澆醒。他們從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建起,讓這些荒島有了家的模樣。他們去了,附近侵犯我國領海的外國漁船明顯少了;他們去了,帶去了淡水和電,在島上臨時居住的漁民有了定居的心。安家在西沙,有著特殊的意義,這,就是保衛祖國。我在晉卿島上短暫停留時見到他,這個退伍軍人臉上的堅毅打動了我。

在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這樣平凡而偉大的人生,在默默地進行,他們的身上滿載力量,他們的心中充滿光明,感受這種力量,察覺這些光明,並把它傳遞到四面八方,這,正是我們每一個記者的義務與擔當。

 

作者: 責任編輯: 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