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記者風采

蓬溪電視臺 王藍燕

2015-05-18 09:38:54  |  來源: 中國記協網

 
 
王藍燕,四川蓬溪廣播電視臺記者
 

我是一名基層新聞工作者,來自四川省蓬溪縣。她很小,在共和國的版圖上就是位於成都和重慶之間的一個芝麻點;她不富裕,要走出那個小地方到北京這樣的大都市裏生活,基本靠三條路——讀大學、參軍、打工。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在北京打工的蓬溪農民工就有3萬多。

2012年7月21日,一場特大暴雨襲擊了北京。在那場生命大救援中,在京港澳高速南崗洼路段,有一個由農民工組成的救援隊,他們共152人,其中9人來自我的家鄉——蓬溪。7月31日,我和攝像兩個人來到北京採訪他們,當時情景至今曆歷在目。現在我已經無法再現他們當時面對死亡的恐懼、面對受困者的勇敢、善良和無私。我想給大家講述的是我一段內心的感受:採訪結束那天,我給他們播放了從蓬溪老家拍攝來的視頻,裏面有他們的家人和鄉親們的問候;拿出了我們捎來的家鄉土特産粉條、豆豉、青花椒的時候,幾位常年在外艱辛勞作的看起來有點木訥的漢子眼圈紅了,重復著哽咽著對我説:“這麼遠的路,把這麼好的東西帶過來,辛苦你們了,這樣讓我們今後再遇到別人需要幫助的情況,只有往前走,絕不可能往後退……”。我也流淚了,當時,我真想放下女性的羞澀,給他們一個擁抱,在他們耳邊輕輕地説一聲:“大哥,保重!” 他們是家鄉所有在外打工的27萬鄉親中的9個,我不想説出他們的名字,但是,朋友們,如果在地鐵上、在公交車上遇到那些衣服有點臟、頭髮有點亂、甚至還有點異味的農民工時,請你們不要立即躲開!如果可以的話請給他們一個微笑!

四年前春節後的一天,在珠海打工的一位蓬溪老鄉回來了,我和同事在火車站接到了她,她是蓬溪縣天福鎮落溪村村民歐曉瓊,歐大姐的丈夫郭青建年前臘月二十六因車禍意外去世,在整理丈夫遺物時她發現了14本義務獻血證,在珠海打工的5年時間裏,丈夫郭青建無償獻血累計達到了38次,總獻血量相當於4萬1千毫升,這是個什麼量呢?等於5個成年人全身血液的總和。但就是這樣一個堅持著無償獻血,把獻血補助還要捐出來的人,他和妻子為了能省點路費,5年時間裏,一次都沒回過蓬溪老家。把歐大姐送到村上,臨別時,她有些難為情地對我説:“小妹,能不能把你們錄節目的碟子給我一張,我要留給娃娃,讓他們永遠記得他爸是一個好人。” 這位質樸的農家婦女,在很多人因為感動紛紛伸出援手的時候,她沒有要,她想要的是一份記錄了丈夫事跡的光碟,想要的是給孩子一個念想、一個榜樣。天佑好人!

還有一位在北京創業後來又回到家鄉的成功人士,他叫蔣乙嘉。7年前,在北京打拼多年的蔣乙嘉已有千萬身家,開了公司、買了房子,娶了媳婦,事業有成,家庭幸福,但他卻回到了老家蓬溪縣常樂鎮拱市村。2007年7月23日,我第一次採訪他,當時他正蹲在村口新修的公路邊上檢查品質,同行的鎮幹部笑著問他:“蔣老闆,這條路是你出的錢,從頭到尾還是你帶著鄉親們修的,對自己還不放心啊?”聽了這話,我很驚訝,這些年,全縣給家鄉捐資修路修橋的蓬溪籍在外成功人士不少,但像他這樣出錢還要出力還是頭一次聽説。讓我更為驚訝的是路修好了以後蔣乙嘉竟然沒有走,一個人留在老家了,而他的妻子女兒還在北京。這七年裏,他前後投入1600多萬,修蓄水池,建生産便道,復耕撂荒地,帶領村民發家致富, 硬是把一個每人平均純收入低於全市平均水準的貧困村變成了全省聞名的富裕村……慢慢的,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來了……蔣乙嘉現在是拱市村黨支部書記。

2014年5月,中央和省級媒體集中報道他和拱市村的故事,他還被評為“最美基層幹部”。我和蔣乙嘉相識七年了,他有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曾經我以為,離開農村去大城市,掙大錢,才叫有出息,但現在我覺得回到家鄉,讓村裏的人都富起來,才是真正的有出息。我就是想讓我們拱市村的人,過上城裏人都羨慕的生活!”

蔣乙嘉、郭青建、歐曉瓊,還有那9位大哥大姐,他們是我可愛的父老鄉親,是我80萬父老鄉親的代表,我愛他們,我愛這塊土地。作為蓬溪縣廣播電視臺的一名新聞工作者,我有責任記錄下他們生活的艱辛、創業的坎坷,成功的喜悅和家鄉一天天的變化,我願意用心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感動了我,希望也能感動你們!

 
 

作者: 責任編輯: 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