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記者風采

貴州電視臺 韓洪雷

2015-04-20 09:05:51  |  來源: 新華網

 

    韓洪雷,貴州電視臺記者

1040年前,宋太祖趙匡胤説:“唯爾貴州,遠在要荒”,當“貴州”這兩個字第一次出現的時候,便打上了特殊的烙印。三年前,貴州曾委託一家權威機構在國家中東部地區做問卷調查,其中一項內容是對貴州的印象。在“貧困”、“偏僻”、“生態好”、“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沒有印象”等諸多選項中,結果顯示,排在第一的居然是“沒有印象”。上世紀80年代,我就出生在這“沒有印象”的大山深處——貴州東北部的遵義農村。爬坡打柴、放牛割草是我的童年記憶;專心讀書、改變命運是我和周圍同齡人的理想追求!

15年前的今天,走出師範校門3個月後,我拍攝的第一條電視消息《鳳岡提出:舉全縣之力提前實現“兩基達標”》在鳳岡電視臺播出,肩抗錄影機、懷揣採訪本,從那一天起,我光榮地加入到記者這個偉大的行列。 2009年秋,我與一位師範同學、當時的山村老師聊天得知,鳳岡縣最偏遠的連山小學近幾年考來了幾位女教師,受到山裏娃的喜愛!出於職業嗅覺,剛從北京完成了大學學業回到鳳岡的我對她們的故事非常好奇!她們為何沒有留在城市,而選擇來到這裡?剛剛跨出大學校門,她們怎樣適應艱苦的環境?她們的工作和生活狀態又是什麼樣子的?一連串的問題讓我迅速作出決定:走,上連山。連山,是貴州省一類貧困鎮土溪下轄的一個村,當地一首民謠是這樣描述連山的:“有女不嫁青連山,秋冬時節把門關,一年四季包谷飯,肚皮烤起火斑斑”。經濟落後,窮了大人,苦了孩子,青壯年外出打工,家裏留守的,除了老人就是小孩。

2004年,19歲的譚婷婷來到連山小學,她成為該校建校38年以來的第一位女教師,也是第一位到連山任教的師範院校畢業生。有了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滿心歡喜地到學校報到上班的時候,她愣住了!沒有宿舍,她只能借住在老鄉家裏,沒有食堂,每天自己一個人做飯做菜,除此以外,學校還沒有像樣的教室,她實在看不下去了,動員一位老鄉將自家的堂屋提供給學校。不知不覺中,四年過去,譚婷婷迎來了兩位同樣從師範院校畢業的女同胞——鄒雪和陳佳明。在英語教師邵雪的臥室,當我隨手拿起一隻玩具熊不經意地詢問其來歷的時候,邵雪立即哽咽了,眼淚奪眶而出。原來,這是一年前她的男朋友送她的生日禮物,邵雪來到連山小學後,由於交通不便,手機信號不好,兩人的多次誤會和爭吵最終導致了分手。與邵雪一起租住農戶家的陳佳麗則更為辛苦。在低矮潮濕只有十平米的房間裏,靠窗子的地方是廚房,因為這樣炒菜的時候便於油煙散發出去,靠墻的地方是臥室,只有這樣,晚上睡覺的時候才會覺得暖和一些。每天放學,看著學生們遠去的背影,作為1歲孩子母親的陳佳麗,內心難以平靜。丈夫在遵義上班,離學校有300多裏路,而她剛到學校時,女兒才三個月大,由於學校條件太差,她只好掉著眼淚將女兒託付給家住湄潭縣城的姨媽,一家三口過著三地分居的生活。自從女兒三個月斷奶後,母女要一個月甚至更久才能見上一次面。因為每次回家,她都要先走3個小時的山路到鎮上,然後再轉車到縣城,從縣城再轉車回家。中午從學校出發,晚上八九點鐘才能到達。她上一次回去還是因為女兒感冒發燒住進了醫院。當她驚慌失措、風塵僕僕地趕到醫院的時候,她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女兒高燒到390C,正在輸液退燒,孩子太小,手上的血管不能扎針,只能從額頭邊上扎進去,看著藥水一滴滴流進女兒的身體,看著病痛中的孩子,她的心都快碎了,她多麼希望自己能代替女兒承受這一痛苦,哪怕一天扎五次、十次甚至更多,她也心甘情願!可是,這不可能!她只能靜靜地陪護在病床邊。祈求孩子能儘快好起來!其實,每一次回家,她都希望多陪一陪自己的女兒,多帶一帶自己的心肝寶貝,而每當此時,連山小學班裏的那幾十雙期待的眼睛卻讓她再一次回到學校。魯迅先生説:“用肩抗住黑暗的閘門,放孩子們到光明的世界中去。”三位80後女教師説,她們,要用手托起明天的希望,讓孩子們走到山外廣闊的世界中去,而她們,甘願做守巢的那個人。

我們的專題片《大山深處80後》榮獲全國女性風采優秀電視作品展播一等獎,相繼在央視等多家媒體原版播出,受邀在頒獎典禮上作典型發言,到中國傳媒大學作創作交流。對於在一家縣級電視臺工作10多年的我,這些鼓勵讓我的內心更加溫暖,讓我的腿腳和雙臂更加有力。有一種聲音永遠響亮,那就是記者寫就的華章;有一種使命令人嚮往,那就是記者愛憎的力量,讓我們責任記心間,永遠行走在民間的路上,用我們的好聲音傳遞時代的正能量。

 

作者: 責任編輯: 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