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記者風采

赤峰日報 王玉清

2015-03-30 09:46:37  |  來源: 新華網

 

王玉清,1977—1984年曾在瀋陽軍區服役。2005年至今,在赤峰市元寶山區委宣傳部、赤峰日報駐元寶山區記者站工作。采寫作品榮獲中國廣播協會創優節目一等獎,宣傳內蒙古優秀作品一等獎、內蒙古新聞二等獎、中央臺廣播好新聞三等獎等十余獎項。

我沒有耀眼的光環和豐富的閱歷,我只是一個來自內蒙古農村一線的“草根”通訊員。我當過兵,在鄉鎮、區裏做過宣傳工作。經過38年的摸爬滾打,直到去年年底,我才成為《赤峰日報》的一名駐站記者。多年來,我有65篇稿件在國家、自治區獲獎。

38年了,我愛新聞這一行,就像談戀愛一樣,沒有它就不行,離開它就難受。我想和大家分享3個故事。

一、180個孩子“一個媽”

2003年,我聽説孤山子村有一位農家女竟然讓聾啞兒開口説了話。這聾啞兒真的能説話?我要刨根問底。但是,這個村並不歸元寶山區管轄,而且,還要跑幾十公里的路,我騎上自行車去採訪。

原來,1993年,孫月光辭去教師職務,給一個聾啞兒當家教。後來,她創辦了赤峰市回音聾兒康復樂園,聾啞兒都親切地叫她“媽媽”。但是,由於受場所限制,孫月光每年只能招收5、6個學員,更多的聾啞兒錯過了接受康復訓練的最佳時機。很多家長高興而來,兩眼含淚失望地離去。

回到家裏,我好像聽到家長們在吶喊:“誰能救救我的孩子啊?!”

我連夜寫出人物通訊----《30個孩子一個“媽”》,稿子很快在《紅山晚報》、《赤峰日報》發表,孫月光還被評為《紅山晚報》十大新聞人物。稿件見報幾天后,赤峰市紅山區一位農民,就把自家新建的獨門獨院二層樓無償借給孫月光使用,我知道,更多的聾啞兒有救了!

不久,孫月光搬到赤峰市裏,我就利用節假日時間,每次往返150公里,跨區域、跟蹤採訪。這一跟蹤啊,就是10年,10年時間裏,我先後寫了36篇稿件。其中《一位農家女15年救助150名孤殘兒》被新華社刊發,在中央《內參》刊登。中央領導同志先後給予重要批示,把孫月光作為全國重大典型進行宣傳,《人民日報》等20多家媒體前往採訪,孫月光上了《焦點訪談》,我也上了《焦點訪談》。

更令我感動的是,我一個簡單的舉動,得到社會的廣泛回應,使“赤峰回音聾兒康復樂園”發展壯大。20年來,有180名聾啞兒告別無聲世界。

多年來,我還積極為聾啞兒找工作。2012年,我協調元寶山區殘聯牽頭建立4個殘疾人就業基地。目前,經過孫月光培訓的180名聾啞兒已經有90多人畢業、成家、就業,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翁牛特旗一位聾啞兒的家長崔紅梅説:“孫老師讓我的孩子説了話,是我的大恩人!你讓孩子有了生活出路,更是我的恩人啊!”

二、3萬小學生唱響“紅色歌謠”

有一次,我看到兩個小孩正拍著手唱歌謠:“太陽當空照,骷髏對我笑。小鳥説,早早早,你為什麼背上炸藥包?”

我非常震驚。第二天,我就去找中心校校長,我説:“孩子們唱的是什麼?”校長説:“灰色歌謠。”我説:“孩子們為什麼唱灰色歌謠?就是因為紅色歌謠太少了。這個問題元寶山區有,赤峰市有,內蒙古有,全國普遍存在,我們要想辦法解決啊!”校長問:“那怎樣解決?”我説:“唱紅色歌謠!”

週末,我和校長還有幾位老師編寫了紅色歌謠42首,並在學生中廣泛傳唱。我寫出稿件——《五家鎮千名小學生唱響“紅色歌謠”》,6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在頭條新聞裏給予報道,這個學校也成為全國的小公民道德建設先進典型。緊接著,我抓活動推廣,全區3萬小學生唱響紅色歌謠,效果明顯。

一天,有個家長説: “哎呀!這孩子管起我來了!”我問她怎麼回事。她説:“孩子問她,我爺爺腰痛,你為什麼不領他上醫院?我奶奶天天早晨起來做飯,你為什麼不起來?”

還有很多家長反映:“唱紅色歌謠,讓孩子變了,變得懂事了!”

三、 “一元錢敬老”暖了一座城

2012年2月29日早上三點半,我突然睡不著覺了,3月5日就是學雷鋒活動日,還有五、六天的時間,我想我應該做點什麼。我反覆思考著:中國已經步入老齡社會,尊老敬老本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在這一代人身上體現的不太明顯。面對這個問題,我該盡責啊!

女兒大學畢業後開了一家婚紗影樓,我就動員她在美麗河鎮為420位老人到府拍照,開展“一元錢敬老攝影”活動。同時,設計六個敬老系列活動。為什麼收一元錢呢?不收錢,老人沒面子;收一塊錢,維護了老人的尊嚴。這個活動受到老人歡迎。我寫出長篇通訊——《女大學生——在大愛中綻放的青春之花》,3月5日,赤峰日報給予報道,全國40多家媒體競相轉載。

緊接著,我抓活動推廣。最初,挨門挨戶搞宣傳、作動員。很快,“一元錢買藥”、“一元錢理髮”、 “一元錢打車”項目不斷涌現。全區志願者隊伍600多支,志願者達3萬多人。我撰寫出長達8000字的活動稿件,標題是:《元寶山:“一元錢敬老”暖了一座城》。2013年,這個活動被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評為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案例。不久前,這個活動入選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案例文集》,這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一篇入選作品。

這三個故事,是我追夢的真實寫照。奉獻、用心、盡責,成就了我的夢想。去年年底,我成為《赤峰日報》駐元寶山區的駐站記者。

38年了,38年啊!38年我終圓記者夢!

今後我要多抓好線索,多寫好故事,做個“草根式”的好記者!

作者: 曾志 責任編輯: 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