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記者風采

人民鐵道報 和平

發佈時間: 2015-03-25 10:03:05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曾志

 

和平,人民鐵道報社駐北京記者站主任記者,先後擔任要聞編輯、駐原鐵道部記者、駐北京站記者。2013年獲中國鐵路總公司建功立業先進個人稱號,2009年獲第19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半個多世紀前,開國領袖毛澤東為鐵路工人郭樹德,在《毛澤東選集》上簽名的瞬間。這一幕,是“毛澤東號”光榮歷史的一個精彩片段。站在這幅畫前,作為新時期“毛澤東號”故事的記錄者,我在追隨這臺機車採訪的過程中,也追尋著新聞的真相、追求著心中的夢想。

兩年前,我初次來到“毛澤東號”所在的豐臺機務段採訪,就遇到一個巨大的挑戰,那就是它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這臺1946年10月30日命名的機車,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檔案、書籍、報紙和文件資料。我要從那些泛黃的舊紙張中,深入了解“毛澤東號”的歷史事件,耐心找出報道中能用的事實材料。

在一本厚厚的《毛澤東號志》中,我看到,法國的記者、英國的牧師、坦尚尼亞的外交官等人,都不遠萬里地來到了中國北京,登上了“毛澤東號”機車,並和火車司機們合影留念。靈機一動,我想寫寫外國人眼中的“毛澤東號”,從一個新角度報道這臺老機車。

我把採訪計劃告訴了機車組成員,請他們幫忙留心線索。有一天,司機長趙巨孝告訴我,他突然想起來,有一位德國記者前後兩次到“毛澤東號”採訪,而且都乘坐了他開的“毛澤東號”機車。他還翻出了當年的工作日記,在某一頁寥寥數語的記載中,我驚喜地發現:原來,這位名叫約尼·埃林的德國《世紀報》記者,早在1987年就來採訪“毛澤東號”,臨別前他説會再來採訪;趙司機長沒想到,2007年9月12日,埃林真的又來了。

究竟是什麼力量吸引著這位德國記者,讓他在時隔20年後仍然對這台中國的火車頭唸唸不忘呢?這個問題必須得找到埃林本人回答。可豐臺機務段沒有埃林的聯繫方式,也沒有他來採訪的更多記載,甚至連一張他來過的照片都沒有。人海茫茫,如何是好?正當我苦惱時,我想起了報社的一位前輩,他為了寫《毛澤東和“毛澤東號”》的報道,曾一連去了18次豐臺機務段檔案室,把其中存放的214卷上千萬字的“毛澤東號”歷史資料全部看完。為了核實根據郭樹德口述進行整理的材料是否準確,他還騎著自行車到國家圖書館,翻閱了1951年報道“毛澤東號”的所有報紙。前輩的經歷讓我意識到,事實從正確到準確再到精確,是新聞真實的不同境界,記者筆下所寫的事實要“一點也不能差、差一點也不行”。所以,為了確保新聞的真實,我也應該像前輩那樣舍得下工夫去查證,我一定要想辦法找到埃林,一定要聽他親口説出真相。

從同事圈問到親友圈,通過十來個人、五六個部門的輾轉接洽,我終於找到了約尼·埃林。採訪他之後,我寫出了獨家報道《“毛澤東號”精神啟示錄》。當中國高鐵走向世界、備受矚目時,這篇報道也讓更多的人們看到,中國鐵路的老典型“毛澤東號”正在書寫著為人民服務的新傳奇。後來,埃林又與豐臺機務段取得了聯繫,他還約我一起再去訪問“毛澤東號”機車。

在採訪“毛澤東號”的日子裏,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唯有真實,才能讓今日的新聞成為明天的歷史;認真是記者的使命,唯有認真,才能讓好記者保持客觀求實的好作風。我會繼續跟隨“毛澤東號”奔走在萬里鐵道線上,無怨無悔地追尋事實,不辭辛苦地追問真相,不斷寫出激勵百萬鐵路人實現中國夢的精彩篇章!

來源: 新華網 責任編輯: 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