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記者風采

法制日報 席鋒宇

發佈時間: 2015-02-25 09:08:21  |  來源: 人民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曾志

 

    席鋒宇,法制日報記者

一天,四歲的兒子問我一個問題,媽媽,你們寫稿子幹什麼啊?給別人看啊。他們為什麼看啊?是啊。他們為什麼看啊?你究竟作為記者想讓他們看什麼呢?于我而言,11年的工作經歷更多的是在採訪典型報道。把這些人最真實、最美好的事跡呈現給讀者,是我最想做的事情。因為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榜樣。想用幾個關鍵詞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採訪感受。

第一個,英雄。今年2月份,我去採訪了算井子邊防派出所,算井子在內蒙古的最西端,蒼茫戈壁灘,千里無人區,被稱之為人類不能生存的地方,而派出所就在這裡扎了43年。官兵們每天面對最多的就是自己的臉。苦和孤獨是沒有硝煙,但是卻必須經歷的戰鬥洗禮。而對家人的思念和虧欠,則更是折磨人的考驗。在算井子待了14年的李斌講了一個故事讓我眼眶濕潤了。有一年過年,時任所長錢紅勇把沒有回家過年官兵的妻子和孩子都接來了,他讓他們都坐著,這幫爺們都站著,他説咱們一年都陪不了她們一次,今天,咱們就是她們的服務員,比比誰把自己的老婆照顧得最好。一句話,卻把桌子前面的妻子們都説哭了。李兵説有家不能回是這裡所有人的酸楚,而更尷尬的是,不見面很想念,見了面,卻因為分別的太久,不知道説什麼。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些舍小家顧大家的典型沒有人信。也有一種觀點説,一提典型報道,勢必要提到他對家人的虧欠。雖然我並不贊成稿件中一定要出現這樣的淚點,但這的確是事實。這樣的犧牲,沒有人願意。而這樣的犧牲,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做到。所以,這些平凡堅守,把悲傷留給自己的人,我願意稱他們為英雄。

第二個,責任。菊美多吉是四川瓦日鄉的原鄉長,2012年5月份腦溢血因公殉職了,只有35歲。他的同事羅小林(音)給我講了一件事,有一天大家聊天,就中了500萬幹什麼討論,所有人都在講我要幹什麼。只有菊美在説,要把這個錢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救濟群眾,另一部分要建一個軟硬體都好的養老院。羅小林(音)説其實每個人都有私心,可是菊美的私心少的可憐,就是在開玩笑中,他的第一位的也是老百姓。採訪中有很多的黨員幹部,他們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責任。他們讓我明白了,這世界上真的有這樣一類人,他們的生命不屬於自己,屬於腳下熱愛的這片土地,屬於這份工作,屬於內心油然而生的責任感。

第三個,善良。河北棗強的林秀貞是給我留下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個典型。她從1983年開始無償贍養和照顧孤寡老人,為殘疾人傳授技術,安排他們就業,還資助了很多孩子去上學。採訪中有三個細節讓我很難忘。一個是,她不同意她捐助的孩子接受採訪。她不想他們有任何的包袱和壓力。第二個是,她贍養的老人中有一個是精神病患者,不認識人。可是卻能在她生病的時候給她搬來了一個小板凳。第三個是,她的母親去世前跟她説的最後一句話是,妞,去給老人們做飯去吧。林秀貞母親的善良、林秀貞的善良,以及她贍養老人回報給她的善良,讓我很動容,這份善良的背後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文化精華傳統。而這個傳統也是我們立足於世界的根,是我們實現中國夢,而非他國夢的靈魂所在。

第四個詞是幸福。很多典型如果從事跡和經歷來説其實很苦,但是他們傳遞給我的卻是一種幸福感。和他們接觸多了,我也感覺到靜由心造,幸福本來就是一種感覺,不只一種模樣,它和金錢、地位沒有關係,卻和高貴的品格緊密相連。採訪中很多都是苦差事,有一次我差點把小命就留在了大涼山,但是對我來説這不是一種吃苦,反而是一種難得的幸福。因為這世界上不外乎兩種人,一種人的行動告訴你應該這樣做人,另一種人的行動告訴你,不應該這樣做人。而我,無疑是幸運的。多年的採訪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心靈上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滌。我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工作需要尊重和信仰,我更從他們身上體會到了什麼是愛的真諦。他們讓我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採訪和報道,讓更多人體會到這個世界的美好。 

來源: 人民網 責任編輯: 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