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報 毛志紅
發佈時間: 2015-02-02 09:57:23 | 來源: 人民網 | | 責任編輯: 郭天虎
今年8月底,我從太平洋一艘名叫“海洋六號”的科考船出海歸來。這艘船上的中國地質人,常年在國際公海進行資源調查,為國家探尋海底礦藏。
起航沒幾天,大海就變得喜怒無常。七八級風,浪高4米,我感覺頭暈目眩。船長藍明華搖搖晃晃在四處排查隱患,他叮囑我最好回屋躺著。層層巨浪瘋狂地拍打著窗戶,淩晨1點多,船要翻了似的發出坍塌般轟鳴,瞬間就把我從床上狠狠地甩了下來。藍明華衝進駕駛臺發出一連串指令:“艄向過左30度!船速降3節……”他跟我説,“海洋六號”搖到30度就可能翻船,一個橫浪過來,船搖到了20多度,好險!就這樣,“海洋六號”帶著深海找礦的國家使命,與一個個颱風擦肩而過。
海況一好轉,大家就得忙著把上百件高精尖設備送到海底去採樣。科考隊員王俊珠拿給我一件救生衣穿,他説,甲板濕滑,設備多繩索。如果不小心套住腳或被搖晃的儀器撞到,都會容易落水。果然,就在送設備下水時,他一轉身不小心碰傷了腿,但只是咧了咧嘴,就跳上1米多高的取樣箱去掛鉤了。還有一次,一台操作機器突然失靈,千米長的鋼纜緊貼船尾,一旦卡住螺旋槳,整條船的人員和物資都有危險。搶修小組一頭扎進40多度的機艙連續5小時排險,電機員説,這已經是今年第20次了,時間最長的一次是連續9小時搶險。就在這種壓力下,科考隊員們24小時不間斷地測深海、採樣品、做實驗。
“海洋六號”也有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7月中旬,“蛟龍”號來到附近海域準備下潛,希望“海洋六號”協助測量深海數據,首席科學家劉方蘭當即安排並全程跟蹤測量。他告訴我,當年“蛟龍”號下潛7000米刷新世界紀錄讓全國振奮,但很少有人知道是“海洋六號”連續兩年提供技術支撐。那時,“海洋六號”連續4個晚上穿越地球最深處馬利亞納海溝,最終測出地球最深點應該是10923米。我問他,為什麼不用國外最新數據,還要反覆去測4遍?他説:“這就是科學,追求精準,我們要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
如今“海洋六號”再次協助“蛟龍”下潛,劉方蘭把數據傳送過去,收到對方的郵件説:“‘海六’為‘蛟龍’保駕護航,默默奉獻,深潛英雄沒有你們的名字,勞動獎章找不見你們的身影。即便這樣,相信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對此,劉方蘭説,恰如“海洋六號”常年開展的大洋資源環境科考,其實都是最基礎的幕後工作,為的是在國際海底圈定中國自己的礦區,在大洋深處烙下“中國印”。
40多天很快過去了,我每天都認真寫隨船手記,把他們勇於擔當、團結進取、科學務實和無私奉獻的故事傳播出去,也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這些人、這份事業。於是我申請了一個崗位 ,請求輪換淩晨1點到7點的大夜班。那一夜,海上疾風驟雨,我和隊員們拼命拉住止蕩繩,把1.2噸重的設備送到海底,把雙手插進冰涼的海底淤泥去採樣……我頭一次知道,原來戴著厚厚的手套,粗糙的繩索在手裏翻滾也會鑽心地疼,原來熱帶太平洋的夜晚也會讓人感到刺骨的冷!我體會到,即便困乏到極點,鞋子和衣褲灌滿了雨水,依然要頂著濕冷的海風堅守崗位的艱辛。
現在,這艘船已經在深海連續奮戰了大半年。在實現海洋強國夢的航程中,他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在我心裏打下了永恒的烙印,讓我的新聞理想在一線揚帆遠航!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郭天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