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 俞佳友
發佈時間: 2015-02-02 09:20:28 | 來源: 人民網 | | 責任編輯: 郭天虎
俞佳友,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記者部副主任,佳友民情工作站站長,中共十八大代表,曾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重大人物典型和時代先鋒,榮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鋒、浙江省優秀共産黨員、浙江省十大傑出青年、浙江省道德模範等稱號。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佳友民情工作站”從普通群眾點滴生活入手,關注民生,服務群眾,也獲得群眾的讚譽。
2014年8月20日,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襲擊了浙江麗水。正在當地採訪的我們,第一時間投入到抗洪搶險中:我們乘坐衝鋒舟,和救援隊一起為千余名被困群眾送去礦泉水、餅乾,將數百名老人、小孩轉移到安全地帶。
這天晚上,洪水漫過了頭頂, 28萬公斤大米被淹,如果不馬上想辦法處理,售糧戶將遭受重大損失!就在糧店老闆萬分絕望之際,我們連夜通過“佳友民情快車”微網志、微信,發動了幾百名客商,在兩天內將受潮的大米“消化”掉……
重樹生活信心的店老闆説:“要不是浙報記者幫忙,我肯定垮掉了,一輩子都要感謝你們。”
洪水無情人有情,佳友民情工作站又一次用行動實踐了“新聞為民”的理念。是的,記者的使命是報道新聞,但在百姓生命安危和突發災難面前,救災比報道更重要!我為自己是一名記者而感到驕傲自豪。
説到21年的記者生涯,我想起了下派到僑鄉青田縣萬阜鄉當農村工作指導員的一件往事。2010年1月31日早晨,我聽説高齡孕婦吳如華肚疼臨産,可錯過了當天進城的班車。怎麼辦?不抓緊送醫院要出人命的啊!我和吳如華的丈夫華小平把她抬上我的私家車,脫下棉襖墊在她身下。3米多寬的盤山公路,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水庫深潭。吳如華反應強烈、不停嘔吐,第七次痛暈,醒來後她交代華小平:“血都流到了棉襖上,我好像不行了,但一定要保住孩子……”聽著這揪心的話,緊握方向盤的我告誡自己別緊張,要冷靜……2小時的山路竟開了5個小時。
輸血、搶救、手術……一個多小時的艱難等待,終於傳來了嬰兒清亮的啼哭和母子平安的喜訊。醫生對我説,高齡孕婦産前出血很危險,你可是救了兩條人命啊……
當我回歸到記者兼鄉村幹部崗位,抱著健康成長的“乾兒子”時,幸福的我和鄉親們同吃住、共勞動、謀發展:在明朝大國師劉伯溫的老家,建起了三千畝“劉基菜園”;萬阜村民的每人平均收入從5年前的三千元增加到現在的一萬多元;募集資金修通了開往山外的水泥路,村民親切稱它為“記者路”,還豎立了一塊碑。每當踏上“記者路”,我更感到記者的筆很沉很沉,記者的責任很重很重。
是幹部群眾和組織的信任、支援,讓我光榮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作為時代的記錄者和歷史的見證者,我們和天臺縣雷峰鄉的留守老人,用518個柿子拼成“喜迎十八大” 圖案,原本賣不掉的柿子,從此走俏四方。今年國慶,雷鋒鄉的百萬斤柿子又紅了,不出門就賣出好價錢的鄉親們,用五星紅旗和火紅柿子慶祝新中國成立65週年,感謝黨和政府讓農民過上了好日子。
“深山裏的老年人,如今‘醫食’無憂了,但孤獨寂寞時,只能和蝴蝶説説話……” 浙報“佳友民情快車”開進浙江省最邊遠行政村——慶元縣山頭村,傾聽留守老人的心聲。
怎樣讓農村留守老人安享晚年?我們聯合浙江聖奧集團捐資1250萬元,在全省新建和修繕100所老年之家。2014年9月25日,與福建寧德交界的山頭村, 一幢200多平方米的“老年之家”建成啟用,浙江福建兩地百餘位老人歡聚一堂,開開心心吃著團圓飯。
“是浙報記者和好心人幫我們圓了夢,真是人人都敬老,社會更美好!” 85歲的張以瑾老人帶著鄉親們唱起了山歌:“又見山裏紅,故鄉的山裏紅……”
“新聞為民,與你同行。”2011年6月,我結束兩年半的基層鍛鍊回到杭州。浙報集團以我名字命名成立“佳友民情工作站”,並在《浙江日報》開設“佳友民情快車”欄目,組建全國首個省級主流媒體幫忙聯盟。3年多來,我們每人每年到基層採訪200天以上,專為老百姓辦實事、做好事。接待來訪讀者8200余人次,募集善款7000萬元,為90多萬群眾“雪中送炭”。2014年7月,佳友民情工作站高票當選“最美浙江人”團隊,我把它看作是5000萬浙江人民給予記者的最高褒獎!
“深入基層的記者才有家,融入百姓的記者才有根。”記得在海軍當水兵記者的那年秋天,患絕症的母親臨終遺言:“兒子啊,媽也沒幾天了,你要把殘疾的‘妹妹’當親妹妹,在部隊要當個好兵,更要做個好記者……”快20年了,是母愛的強大力量,讓我渴望傾聽群眾的呼聲、走進百姓的心靈。講“好故事”必須用心、用情、用愛……我和我的團隊,願意為新聞事業、為人民群眾服務一輩子。
曾經有人説,“記者筆下人命關天,記者筆下財産萬千”。我覺得:記者筆下,民生如天!——我願以此,與你共勉。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郭天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