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董碧娟
發佈時間: 2015-01-29 14:35:15 | 來源: 人民網 | | 責任編輯: 郭天虎
剛畢業時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是新聞,我會説,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是5個W,倒金字塔結構,是宏觀真實和微觀真實的有機統一等等一大串話。可現在,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是新聞,我的回答只有兩個字—故事。
感謝我的記者職業,不到四年的記者經歷讓我從一個個普通人身上收穫了感動,收穫了成長。在陜西省楊淩的豆村農場,我聽住民講了趙瑜的故事,他放棄大城市人人羨慕的公職崗位,在農場簡陋的平房裏一住就是半個多世紀,成功培育了五個優質小麥品種,在黃淮麥區推廣了六千多萬畝。在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崗底村,我聽全國勞模李保國講改變的故事,他利用了九年的時間,白天鑽果園,晚上上山測報蟲情,帶領村民實現了優質無公害蘋果生産的標準化,讓曾經被特大洪澇摧跨的崗底徹底地翻了身,農民每人平均收入由曾經的幾十元,變成兩萬多元。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的甘其毛都口岸,我聽一群80後講青春的故事,這些年輕的烏拉特出入境檢疫檢驗工作人員都是大學畢業不久的大學生,經常在外風吹雨淋,每天和煤灰、塵土和消毒液作伴,他們用青春守衛著我國這條重要的資源運輸通道。
我沒有想到我國著名石油地質勘探專家,大慶油田的重要發現人之一邱中建,居然告訴我,他沒有業餘愛好。原來,1989年到1999年,邱中建參加塔裏木石油會戰,這十年挑戰不僅僅來自技術攻關的艱難,還要克服三燥:空氣乾燥、工作枯燥和心情煩燥。在人煙稀少的工作環境下,有時見個小老鼠都覺得很稀罕,克服孤寂的最好方法就是將全部注意力都放在科研上,堅持、改變、再堅持。以至於到最後,用邱中建自己的話説,已經被歲月洗刷的沒有了愛好。
1990年以後,邱中建的老母親臥床不起,工作任務艱巨而急迫,邱中建無法像一個普通兒子一樣守在母親的病床前。送走母親後,邱中建壓抑著巨大的矛盾和痛苦,再次奔赴塔裏木。1998年9月17日,在沙漠的夜色下,塔裏木盆地上克拉二井呼嘯噴涌的天然氣像彩虹一樣噴涌而上,讓在場的所有人熱血沸騰,紅光和淚花模糊了邱中建的的雙眼。
我也沒有想到,中國預警機之父、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王小謨院士,當初既是校園京劇團裏唱梅派青衣的臺柱子,還是學校摩托車隊的賽車手。2006年,預警機研究進入了關鍵期,王院士卻腿骨嚴重骨折,沒過多久,他又被診斷出患有淋巴癌,學生們趕去醫院探望,在病房外徘徊了半天,不知進去怎麼安慰恩師,就在這時他們聽見病房裏傳來了一陣悠揚的胡琴聲,一推門,他們看到王院士竟然陶醉著拉著胡琴。在治療的半年時間裏,王小謨做了六次化療,即便躺在床上輸液,他仍要把設計師叫來研究試飛數據,病情一有好轉,他就不顧親人勸説,再次回到實驗現場。王院士對我説,我有很多愛好,但我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研製預警機。我問他,你的成功秘訣是什麼啊?他笑著説,信念是最重要的事,信念樹立了,就不會畏懼挫折。
採訪中收穫的這些故事,每每都會在我心裏激蕩起一股暖流,我知道我被一股強大的能量感染,這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些故事因為蘊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催人振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因為這些故事的詮釋而深入人心。每當報道這些呈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故事,我的職業自豪感更加強烈。我也明白,對於這些故事,沒有生命的採訪講不出,沒有用心的表達講不好,沒有認真的理解講不透,沒有什麼比報道這些真實有力的故事更能綜合衡量新聞人的專業素養。就如德國哲學家漢娜·阿倫特説,講故事,可以揭示意義,要讓講故事的人不犯對故事下結論的錯誤。
此時此刻,在祖國的各個角落,正發生著很多精彩的故事,等著我們去採擷,去記錄。我將用我所有的熱情,用心追尋著故事的能量,做一個有故事的記者,報道更多精彩的中國故事。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郭天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