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 楊華
發佈時間: 2015-01-27 10:10:50 | 來源: 新華網 | | 責任編輯: 郭天虎
1989年,楊華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廣播電視專業畢業,同年分配進入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至今已23年。這23年裏,楊華經歷了編輯記者,製片人、部門主任到新聞中心副主任等不同工作崗位的轉換,始終奮戰在新聞一線不曾離開;這23年裏,楊華經歷了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多屆黨代會、歷年全國兩會、“汶川地震”、“新疆7·5事件”、“7·23甬溫線動車事故”、“天宮、神八交匯對接”、“日本大地震”、“利比亞戰事”等國內國外重大報道戰役的洗禮,“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見證了她的付出和成績;這23年裏,楊華成長為一名有著堅定的政治信念和豐富的一線實踐經驗,有著敏銳的新聞判斷能力和腳踏實地的執行能力,善於駕馭重大、複雜題材,善於調動和激發團隊創作激情的新聞操盤手。 2011年春節期間,楊華主抓的“新春走基層”報道佳作迭出、廣獲好評。2011年8月開始,楊華擔任了央視新聞中心“走基層”報道的總策劃和項目負責人,策劃組織出了諸如“新疆塔縣皮裏村蹲點日記”、“內蒙古馬鈴薯大豐收後遭遇買難”、“北京兒童醫院、同仁醫院蹲點日記”、“楊立學討薪記”、“農民工詩人楊成軍:如果有可能,我帶你去遠行”、“我在基層當幹部——雲南沾益招工局長陳家順”、“重訪郭明義”等一大批産生廣泛影響的好作品。李長春同志、劉雲山同志多次對央視“走基層”和“新春走基層”報道進行批示,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中央電視臺的采編隊伍深入基層,帶去了黨和政府對基層群眾的體貼和溫暖,發回了一大批鮮活的,有深度、有影響力的新聞報道,為人民群眾與黨和政府之間架起了連心橋。作為央視新聞中心“走基層”報道的項目負責人,楊華起到了關鍵作用。
一、精心策劃,嚴格把關,走基層—不唯苦、不唯遠、只唯實。
抓“走基層”報道,楊華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來雲山部長的文章:《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關於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幾點思考》,她和編輯記者們一起認真研讀思考,領會“走轉改”的精髓實質,並在此基礎上親自撰寫了“走基層”宣傳片的解説詞:“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能縮短心與心的距離,住在農家的炕頭上,收穫得才不止是建議……”,這即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宣傳詞,也代表著央視采編隊伍對於“走轉改”的理解和自覺踐行。在楊華的帶領下,央視新聞中心策劃團隊將“走基層”這個大主題細分為5個子系列,“蹲點日記”要求記者重拾老一輩新聞工作者蹲點調研的好傳統;“百姓心聲”要求發現百姓身邊的難題並推動問題的解決。“在崗位上”聚焦的是普通勞動者,尋找國家發展和普通人默默奉獻之間的內在聯繫。“我在基層當幹部”把鏡頭對準了基層幹部,通過展示他們如何履行職責、為民辦事,如何直面問題、化解矛盾,讓觀眾增進對基層和基層幹部的理解,增進對黨和政府的信心。“最美的中國人”則是講述普通人的感人故事,或孝老愛親或見義勇為,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弘揚核心價值觀。 “走基層”持續時間長,需要分階段出招,今年“新春走基層”央視推出了“回家的禮物”這一有著鮮明節日特點的子系列,以過年回家給家人帶什麼禮物為切入點,展現感人的親情和生活的變化。在3月5日學雷鋒日之前,央視又連續7天推出了“重訪郭明義”,實現了“走基層”和重大主題宣傳、典型宣傳的有機結合。針對“走基層”報道一度相對集中在孩子上學、偏遠地區等問題,楊華提出走基層——不唯苦、不唯遠、只唯實,要處理好城和鄉的關係、窮和富的關係,“走基層”不是簡單地等於訪貧問苦,要全景式展示中國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努力。“北京同仁醫院、兒童醫院蹲點日記”、“長沙城管蹲點日記”、“聚焦上海地鐵微網志、廈門公安微網志”等一批城市題材相繼推出,央視的“走轉改”不斷拓寬著報道視野和領域。
二、改文風:用講故事來講政策、從找壞人到找辦法。
央視“走基層”報道推出後,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已首發1200多條新聞。作為把關人,楊華堅持深入到策劃、審看、和反覆修改的每一個節目製作環節。雖然為趕播出審片常常需要忙到深夜,雖然為此楊華幾乎需要天天來臺,但是,改標題、改文稿、改導語、改畫面編輯,楊華把自己當成策劃和責編,通過一篇篇文稿,通過一個個細節,和編輯記者一起努力保證著品質、轉變著文風,並且不斷總結出規律。楊華提出:強化宣傳意識、淡化宣傳痕跡,正面報道不一定非要有宏大敘事。走基層可以從普通人身邊最具體的喜怒哀樂切入,這樣更容易贏得廣大受眾的共鳴,使得報道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用講故事講述黨的政策,用鏡頭展現人的精神,以事實回答社會關切,以真誠凝聚發展人心。小切口、大落點,“走基層”報道就是要把國家的飛速發展體現在百姓的尋常感受中。楊華提出:“走基層”報道也可以觸及負面狀況,直面百姓遇到的難題,在反映難題的同時,真實記錄當事者的願望和努力,並體現社會各界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和實際行動,這樣的正面報道同樣能起到弘揚正氣、贏得共識、解決問題的傳播效果。“江西10歲孤兒小依萌照顧智障哥哥”的報道、“西藏先心病患兒救治”的連續追蹤、“大涼山失依兒童”的持續關注,都是從民生的欠缺入手,不僅關注民生改善的最終成效,更關注民生改善的實現過程,觸及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缺陷、努力、收穫和未知。楊華提出:從找壞人、找問題到找辦法,走基層報道要帶著解決問題的善意來完成采編工作。監督不等於揭醜和痛罵,而更多的是揭示真相,挖掘事實,理性思考,並提供建設性的解決路徑,《楊立學討薪記》就是成功實踐。
三、轉作風:打造懂國情、對人民群眾有感情的采編隊伍。
有一些編輯記者向楊華發問:難道我們整天在一線採訪,不是在基層嗎?為什麼還要貼上“走基層”的標簽?走基層會不會是一陣風?會不會是走過場?是記者、主播的體驗秀?楊華沒有忽視也沒有回避這些問題,她認識到,“走轉改”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新聞作品,更重要的是通過“走轉改”把采編隊伍思想中的這些問號不斷拉直,楊華組織編輯記者反覆學習研讀雲山部長的講話,提高對“走轉改”的認識。在選題策劃中、審片改稿中楊華注重引導記者增加觀察社會的寬度與厚度,學會用均衡的眼光去看待不均衡的中國。 “走轉改”,打造懂國情、對人民群眾有感情的采編隊伍,楊華始終努力前行。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郭天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