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記者風采

天津電視臺 沈國華

發佈時間: 2015-01-23 16:13:14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曾  |  責任編輯: 郭天虎

 
    沈國華,男,1965年8月生,河北故城人,200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88年7月參加工作,全日制大學、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高級記者,現任天津電視臺副總編輯,擬任天津廣播電視臺副臺長(試用期一年)。2014年5月任天津廣播電視臺副臺長。

從事電視新聞工作二十多年間,始終工作在新聞采編和管理一線,從2010年以來根據電視新聞的發展變化,他提出了民生新聞由“小民生”向“大民生”過渡的理念,通過加強深度、提高速度、保持溫度、形成銳度打造核心競爭力,不斷改變了民生新聞散與淺的現象,並通過其創辦的“全國省級臺民生新聞協作體”將這一實踐的影響擴展到全國,實現了民生新聞發展階段新的突破與升級。沈國華同志曾先後獲得了“天津市勞動模範”、天津市131人才第一層次人選、中宣部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國務院特殊津貼、2011年度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等稱號和榮譽。其策劃並參與采編的新聞作品,電視新聞消息《長江源頭楚瑪爾河出現斷流》獲得第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電視訪談《天河一號:速度背後的較量》獲得第二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一、 打造主流民生新聞。天津電視臺重點新聞欄目《都市報道60分》創辦于1999年,是一檔以民生新聞為特色的節目,創辦之初沈國華同志就提出了“關注都市發展,關心都市民生”的節目宗旨。按照這一辦節目的理念和定位,《都市報道60分》始終注意克服民生新聞“散”與“淺”的問題,做到既能大眾化,又能夠化大眾,不僅深受市民喜愛,同時在重大主題報道和重大事件報道中,發揮了輕騎兵的作用,成為天津新聞宣傳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陣地。2006年,在全國民生新聞被“星、腥、性”所困擾,出現收視“天花板”,引發社會和業內普遍詰問和反思的情況下,由其倡議在天津成立了“全國民生新聞協作體”,沈國華同志做了“努力打造主流民生新聞”的主旨演講,隨即“天津經驗”傳向全國。協作體成立七年來,成員臺已發展到三十家,通過搭建新聞常態交換平臺,天津臺率先創辦了《都市熱播1小時》,這一做法為成員臺普遍效倣。另一方面協作體也不斷加強業務探討,由沈國華提議並參與,2010年協作體聯合中國傳媒大學成立了《民生新聞藍皮書》課題組,認真總結民生新聞發展的經驗,指明瞭民生新聞的健康發展方向。近年來,隨著觀眾新聞需求的變化和提高,他提出了用“深度、速度、溫度、銳度”打造新聞核心競爭力的理念,這其中他特別注重強化欄目的深度,即由“關注都市”變為“都市關注”,進一步擴展了報道視角和深度,所謂都市關注就是增加了全國乃至世界重大事件、重大政策、重要法規等的天津反應、天津影響、天津表達、天津關注,提高了節目的權威性和影響力。並在原來“波峰波谷”五段式編排的基礎上,打破了五段時長一律的編排方法,將這些內容加長放在節目的最重要時段播出,形成新的收視增長點。在“走轉改”活動中,他提出要“帶感情、帶問題、帶思考”,他深入到企業、農村、濱海新區,策劃推出了“都市工業遊”、“尋找美麗鄉村”系列報道,做到了“走轉改”與重大主題報道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不是單純地掃盲點,搞采風。12年來,《都市報道60分》成為天津電視臺最受觀眾喜愛的名牌新聞欄目,收視率、觀眾滿意度始終保持第一,年廣告創收1.5億,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二、 讓新聞不斷提速。隨著新聞實踐的不斷深化,沈國華敏銳地意識到,新聞競爭正朝著更核心、更本質的領域展開。他認為新聞的特性就是快,電視新聞的魅力在現場,現場的魅力就是直播。他提出了要在《都市報道60分》開展“百場直播”,進而又在頻道中實踐開時段直播,目前他們通過衛星、微波、光纜、3G手機等技術手段實踐了直播的常態化。無論是香港回歸十週年實現了天津電視臺境外的首次大型直播,還是“兩岸同源、媽祖共祭”實現了首次入臺直播;無論是慶祝建黨90週年的《盛世華誕》十八小時直播特別節目,還是《關注舟曲、迎戰考驗》的直播報道,都反映了他所帶領的這支隊伍的新聞速度、理念和職責,表現出了過硬的職業素養。

三、 品牌活動傳遞價值。如何使新聞節目的日常變成超常,沈國華認為舉辦有影響的品牌活動是擴大媒體的社會作用、社會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的有效手段。他在長年的新聞實踐積累中,提出了“以活動帶節目,以節目帶隊伍;以活動樹品牌,以品牌促效益”的經驗思路,為業內所廣泛認同。2000年,中央提出了開發大西部的戰略部署,他敏銳地意識到西部僅是發展的腹地,還是環保的屏障,他策劃實施了“拯救藏羚羊,環保西部行”活動,邀請“野耗牛”隊隊員參加,組成環保車隊,穿越五省市,行程上萬里,一路行,一路宣傳,使環保理念深入人心,一年中,還發播了一百多篇新聞報道,其中由其編輯的電視短消息《長江源頭楚瑪爾河斷流》獲得第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為了打造一檔有責任感、有擔當的新聞欄目,沈國華還策劃推出了多個有影響力的品牌活動。2005年的清明節,面對市民焚燒紙錢祭奠先人的社會問題,由其原創性地提出了“都市文明集體共祭”活動,集中組織市民以鮮花、白燭的方式追憶故去的親人,派出頻道的主持人現場深情誦讀追思詞。截至目前,累計有8萬人現場參與了活動,此項活動被民政部作為範例向全國推廣。

四、 嚴防權力變私利。《都市報道60分》是開展輿論監督的重要平臺,沈國華始終認為這個權力是黨給的,是人民賦予的,一定要善用、慎用好手中的權力。在處理批評報道中,他提出堅持做到“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的目標要求,遵循“有理、有利、有結、有度、有情、有法”的原則。有理,就是把報道掌握在“立法前和執法中”,使報道有政策、法律依據;有利,就是一定要有利於問題的解決,不煽風、不點火;有結,就是有結果,使問題盡可能解決,樹立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有度,就是要掌握好火候,把握好尺度,做到幫忙不添亂;有情,就是有度的延伸,要體現人性化,人情味,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寬容;有法,就是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權,面對批評性報道不管是誰的事,哪兒的關係,都由當值新聞策劃人、製片人、頻道負責人層層在審批表上簽意見,在例會上公開處理結果,有效地堵住了“説情風”,抑制了權力變為“權利”,“便利”變成“私利”,成為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的主流陣地。沈國華同志從事電視新聞工作24年來,不論是作為一名普通的編輯、記者,還是創辦新聞欄目;不論是策劃重大選題,還是從事新聞管理,他始終保持了一股熱情,一片忠誠,他為能把黨的電視新聞事業作為畢生的追求感到無尚榮光。

來源: 新華網 責任編輯: 郭天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