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 鄭晉鳴
發佈時間: 2015-01-22 16:57:41 | 來源: 新華網 | | 責任編輯: 郭天虎
鄭晉鳴,光明日報社駐江蘇記者站站長。一直在基層從事新聞報道工作,曾獲“第十二屆長江獎”、“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走轉改’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用稿量、好稿量、頭版頭條數連續15年居光明日報全國各記者站之首。
2004年,出訪美國的鄭晉鳴從一群“老外”對當時中國一味追求GDP增長的不理解中意識到,不能讓逐年跳躍的GDP數字換來令人憂心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經過兩個多月的深度採訪,他寫就了《增長並不等於發展》。甫一付梓,便引起軒然大波,在為經濟增長數據一路走高的喝彩聲中,這篇報道猶如當頭棒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但社會上一些人對增長與發展的關係仍然缺乏理性的認識,這篇報道見報後,有人甚至發出了“沒有增長會有發展嗎”的質疑。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認為“這篇文章很好,很有深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一次講話中原封不動地引用了這篇文章中的三個標題。後來,中央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提法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該報道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近50年來,中國人一直奉行“多快好省”的信條,鄭晉鳴在採訪中以特有的新聞嗅覺敏銳地發現,好與快、富民與強省孰先孰後,需要探個究竟。2006年11月寫出了《和諧文化催生江蘇十余項領先》的報道,在全國第一次將“又快又好”變為“又好又快”,將“強省富民”變為“富民強省”。一個月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引人注目地提出了“又好又快發展”。於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又好又快發展、富民強國一併寫入了黨的十七大報告。十七大閉幕期間,鄭晉鳴有幸成為接受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採訪的記者之一。
1999年春節期間,全國“三下鄉”又掀高潮,如何使“三下鄉”常搞常新,鄭晉鳴深入採訪後寫出了《感情越拉越近——關於江蘇“三下鄉”的調查》,在光明日報刊出當天,時任中宣部常務副部長劉雲山批示:“光明日報對三下鄉的報道有聲有色、有深度,尤以江蘇的調查為最,這樣的報道對實際工作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2000年元月份,中宣部《新聞閱評》又一次轉摘了鄭晉鳴采寫的《“下鄉”搞活“鄉下”》的文章,並在評語中説“這篇文章提出了新情況、新問題,總結新經驗,發表新見解,問題切中要害,經驗和見解有新鮮感,又實在可行,希望媒體多推出這樣的好文章。”緊接著,全國“三下鄉”現場會在江蘇召開,會上鄭晉鳴這兩篇報道作為資料印發給與會代表。鄭晉鳴嫉惡如仇,敢於針砭時弊,勇於向黨和政府反映社會問題。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市場充斥著大量假冒偽劣産品,他在探親期間,發現老家農村不少農民到河北無極販假藥。他在第一時間報告總社並受命到無極縣暗訪,很快了解掌握了第一手資料。返京第二天,一篇題為《富了一縣坑了全國》的內參給人們揭開了無極醫藥市場制假售假的真相。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很快對內參做出批示,一場打假活動迅速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很快端掉了無極假藥市場。該內參獲當年全國內參類評比特別獎。
1998年,就在長江發生特大洪水之前的一個多月,鄭晉鳴發現從馬鞍山到南京長江段有人為一己之利不惜毀堤非法採沙,感到一旦洪水襲來,後果不堪設想。強烈的憂患意識驅使他連三趕四到沿江沿線採訪,寫下了《採沙毀堤何時休》的報道。文章並不長,卻事關沿岸千家萬戶的安寧。
1998年5月22日在光明日報刊出後,水利部火速命安徽、江蘇兩省嚴查採沙,封存船隻,緊接著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制定了《無限期禁止採挖江沙》的規定。之後一個月,長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唯有江蘇有驚無險。2001年10月25日,國務院頒布了《長江河道採砂管理條例》,將長江採砂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此稿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2011年,南京市建設地鐵3號線,需要沿線的600棵法國梧桐“讓路”,鄭晉鳴接到群眾舉報電話後,連續三天到現場採訪,《從南京護綠歷程看——大樹不該被移走》、《城市管理更要講科學——對南京“梧桐讓路”之爭事件的追蹤報道》等系列報道相繼刊出,有力抨擊了城市建設“重面子輕裏子”的弊端,引起中央高層的關注。國務院兩位副總理打電話給南京市領導,希望他們在砍樹上要慎重。南京市委市政府根據國務院領導的指示,多次召開專門會議,做出了調整城市建設規劃方案的決定,出臺了相關法規。地鐵3號線沿線的600棵大樹保住了,全城每棵古樹名木都有了GPS“護身符”。鄭晉鳴以人為本,善於發現典型,樂於替好人説話。有關“好人”一類的題材一直備受關注,由此也在全國率先報道諸多典型。人民的好幹部孔繁森的最後14天是在新疆考察中度過的。任職新疆記者站的鄭晉鳴在陪同考察的過程中,敏銳地察覺到這位領導幹部身上有著不一般的品格和情懷。就在孔繁森犧牲後的日子裏,鄭晉鳴踏著孔繁森在新疆留下的足跡重走4000多公里,從葉城到阿克蘇和喀什再到烏魯木齊,他不肯錯過與孔繁森有過接觸的每一個人,不肯忽略孔繁森舉手投足的每一個映像。回想著採訪的一幕幕,鄭晉鳴夜不能寐,深情寫出了《孔繁森生命的最後十四天》。一年之後,孔繁森成為全國領導幹部學習的榜樣。 “全國模範教師”徐其軍是一名鄉村教師。
2002年,年僅25歲的徐其軍被查出患有腎衰竭併發尿毒症,卻毅然拖著病軀在講臺上一站就是9年。鄭晉鳴憑著特有的新聞嗅覺,從徐其軍身上看到了全國鄉村教師淳樸的敬業精神和大愛情懷。他走進徐其軍生長和工作的鄉村,深度採訪之後,寫出了《堅守講臺,因為愛》,點出中國教育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像徐其軍這樣的鄉村教師才有了光明的前途。不久後,徐其軍榮獲“全國十大最美鄉村教師”稱號,並成為全國教師的楷模。李源潮同志在光明日報上批示,“這個典型很好,值得在全國宣傳和學習”。
鄭晉鳴主動請纓,六進汶川。在抗震救災火線上經歷生與死的考驗。按理説,他是江蘇站記者,輪不著他出馬。然而,震後第三天,他就將請戰電話打給了總編輯。放下電話不到24小時,一篇《飛往汶川》的報道躍然光明日報上,此後一年,這位年近50 、頭髮花白、身著迷彩服的“戰士”六次出現在抗震救災的“戰場”。震後一月,他走遍了12個重災區;六進汶川,他寫下了《震不垮的精神長城》等60多篇通訊報道;率先報道了映秀中學校長譚國強、安縣桑棗中學“最牛校長”葉志平、直升機長邱光華;他還將為若干單位作抗震救災報告所得酬金全部捐給了災區。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郭天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