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記者風采

重慶日報 向澤映

發佈時間: 2015-01-22 13:16:57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郭天虎

 

向澤映,男,漢族,1964年10月出生,四川廣漢人,中共黨員,管理學博士,高級記者職稱,現任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正廳局長級)。

1981.09-1985.07 四川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專業學生

1985.07-1989.05 重慶日報 記者

1989.05-1993.09 重慶日報農村部 副主任

1993.09-1995.07 重慶日報區縣部、專刊部 主任

1995.07-1997.10 重慶日報總編室 主任、編委

1997.10-1997.12 重慶日報 總編助理

1997.12-2000.12 重慶市萬盛區委 副書記

2000.12-2004.11 重慶市廣電局 副局長、黨組成員(其間:2002.07-2003.07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管理經濟學專業 碩士研究生)

2004.11-2007.10 重慶市文化廣電局 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其間:2004.09-2008.06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專業 博士研究生

2006.03-2006.10 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副司長(挂職)

2007.10-2012.05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 黨委委員、重慶日報副總編輯

2012.05-2013.10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 黨委委員、副總裁

2013.11-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

向澤映同志長期從事黨報新聞采編、宣傳管理,具有豐富的新聞實踐經驗及較深的學術專業素養。在近些年的新聞工作中,采寫了一大批在省市乃至全國具有影響的優秀新聞作品。其中10多篇作品獲全國或省級好新聞獎, 2篇作品被收入高校新聞專業教科書作為範文,並公開出版專著、專集近10部。擔任重慶日報副總編期間,曾堅持帶頭奔赴汶川和烏江採訪。中央三教辦《三項學習教育通訊》、中國新聞出版報等刊載了其先進事跡。

向澤映同志是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而大家更熟悉的,是作為記者的他。30年來,他記錄了一方熱土翻天覆地的農村改革歷程,發表了上百萬字的實錄體報道,而這些作品都烙印下一個共同的特徵:“行走新聞”。

從一個稚氣的青年記者,成長為一名高級記者和直轄市黨報總裁,向澤映靠的是他那雙硬鐵般的雙腳,靠的是堅守黨報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靠的是一絲不茍的專業精神,靠的是深耕基層,以眼代嘴,以腿作筆。他的一線採錄,30年如一日緊接地氣,踐行著一個黨報記者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長期自覺和堅守。他説:“記者天生是行者,腳板底下出新聞。” 這一流淌在他事業生命中的理念,讓他的作品浸潤著泥土的芳香。

不泡機關跑基層 不蹲會場走現場

2011年12月14日人民網、中國文明網、中國新聞出版網等媒體幾乎同時在首頁轉載《中國新聞出版報》長篇報道《不泡機關跑基層,“望聞問切”寫民生 ——重慶日報記者“走轉改”大型採訪報道“千里走烏江”引起廣泛反響》。作為“走轉改”活動的重要舉措,時任重慶日報社副總編輯向澤映帶領記者陳必忠,冒著大旱酷暑,行進在崎嶇的貴州高原、武陵山區,先後途經36個區縣,採訪了數百個貧困鄉鎮,行程4800多公里,再現了烏江流域的實況與變遷。

“機關報過去報上層的多報下層的少,泡會場的多到現場的少。走烏江的初衷,就是深入邊遠貧窮山區採訪,反映基層百姓的喜怒哀樂。”基於此,向澤映此行約法三章:選擇貧困縣、貧困鄉、貧困村作為調查標本;不跑縣級機關,不通過會議形式採訪,上山下鄉住農家;走到哪兒黑就在哪兒歇,不接受吃請。

此組系列報道共33篇,先後被人民網、新華網、新浪、搜狐、網易等數百家媒體全程跟蹤,從開篇到結束語全部轉載。2011年10月,中國記協領導、全國省級黨報總編輯聚會重慶,共同交流“走轉改”經驗。與會代表稱《重慶日報》的“千里走烏江”堪稱“走轉改”中的“大手筆”,思想深刻、內容厚重、藝術性強,特別要求推廣老總長時間帶頭走基層住農家的做法。

“四千”精神訪“五區 走出五個萬里行

《千里走烏江》的成功並非偶然,這已是向澤映新聞生涯中的第五個“萬里行”。

為真實反映計劃單列市大農村、大農業問題,大學畢業剛一年的向澤映借鑒當年范長江環川行計劃,于1987年3月開始“環渝郊萬里行”,徒步獨行15000里,歷時近兩年,實地走訪、考察了重慶市21區縣、700多個鄉鎮,磨破解放鞋20多雙,被基層幹部戲稱為“腳板記者”、“膠鞋記者”。重慶日報破例在要聞版為這位“見習記者”開闢了個人專欄《渝郊萬里行》,共刊發了上百篇通訊,重慶記協向全市發文,要求全市新聞界向向澤映同志學習。

1989年,四川、重慶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向澤映第一時間深入川東平行嶺谷災區採訪,發表了“7.10”特大洪災紀實大型系列報道。之後,他又到20多個重災區縣巡迴採訪,行程4800多公里,在重慶日報開闢《災區紀行》專欄,連續發表通訊28篇。

1996年,重慶直轄前夕代管庫區涪萬黔三地。作為報社編委、總編室主任的向澤映帶隊巡迴萬里訪峽江,走遍22個區縣的400多個鄉鎮,先後開闢《峽江浪潮》、《峽江行》專欄,發表通訊30多篇。重慶衛視借鑒向澤映《峽江行》及先前《渝郊萬里行》的報道方式,推出了《渝疆萬里行》大型紀實報道,聘請向澤映為總顧問,並對他做了上下集的個人專訪。

擔任報社領導職務以後,向澤映堅持身先士卒,深挖基層,筆耕不輟。他常説:“總編輯首先是總記者”。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次日,向澤映率領70多名記者趕赴災區,組成前方報道組,指揮記者現場採訪。他先後四進災區,行程萬里,採訪了四川30多個重災縣市,刊發了數十篇現場報道及圖片,受到中宣部通報表揚。

向澤映的五個萬里行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可總結為發揚“四千”精神,深入“五區”調查。“五區”:即邊區、山區、庫區、災區、窮區。“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萬水,到邊遠艱苦地區抓“活魚’”;歷經千辛萬苦,在深入調查中發現真相;想盡千方百計,轉變作風為民疏困解難;排除千難萬險,在摸爬滾打中磨練意志。

在向澤映的率領下,重慶日報報業集團“走轉改”蔚然成風,通過庫區行、災區行聯手採訪,他帶出了一位范長江獎獲得者和一位全國抗震救災先進個人。2007年全國記協、全國新聞戰線“三教辦”在重慶召開現場交流會,推廣重慶日報集團打造“田坎記者”、“巷子記者”的經驗。2011年,中宣部、全國新聞戰線“三教辦”主辦的《三項學習教育通訊》刊登了向澤映帶頭“三貼近”、“走轉改”的先進事跡。

鮮花常伴泥土香 腳板底下出文章

千里走烏江,發端于“走轉改”,契合於“三貼近”,帶頭摒棄空洞、庸俗的話語體系,倡導真實、樸實、平實的文風。其實,向澤映歷來的 “行走新聞”多是用小角度反映大主題,用地方話闡釋大道理,用百姓的話語去講述自己的故事。這些新聞作品帶著鄉村氣息、泥土芬芳,相對乾巴巴的官腔官調、洋腔洋調,鄉土語言更加形象生動,更富有感染力。因此,他被業界稱為“山藥蛋派”。

向澤映的不少報道都是“接地氣”、“帶露水”的新聞佳品。如《“抱走一團火,救出一車人”——記烈火英雄梁強》系列報道獲四川新聞獎一等獎;短消息《幹部草帽今又俏》、特寫《萬戶千門換“舊符”》、通訊《天城的事情當天辦》、系列報道《峽江浪潮》、新聞調查《烏江何以變“污江”》獲重慶新聞獎一等獎;《一次特殊的支部會》、《長壽農民爭建新廁蔚然成風》獲全國省級黨報好新聞一等獎。特別是他以強烈的新聞敏感,探挖出《91年前的今天,中國最早的共産主義組織在重慶誕生》一文,是全國獨家首發的原創性精品短新聞,被國內外上千報刊網媒轉載傳播,在新聞界、黨史界引起轟動,榮獲了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二等獎。

向澤映知行合一,學用結合,他在《新聞改革》雜誌上系統論述了《旅行採訪的樣式與選擇》,在復旦大學《新聞大學》雜誌發表論文《旅行採訪與新聞成才》。他先後公開出版“田野考察”著作《渝州萬里行——當代重慶考察實錄》、《中國的紅色盆地——當代四川考察實錄》、《萬盛節會實錄》、《千里走烏江》等10余部。兩篇作品被作為範文編入高校新聞專業教材《實用新聞寫作》。他的“行走新聞”實踐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並已移植進高校的課堂,成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生動素材。

 

來源: 新華網 責任編輯: 郭天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