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 于文國
發佈時間: 2015-01-22 12:37:10 | 來源: 新華網 | | 責任編輯: 郭天虎
于文國:男,1956年11月生於山東省桓臺縣,中共黨員
工人日報高級記者、攝影部主任
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第5、6屆)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
專業報新聞攝影學會會長
他,堅守職業理想,追求新聞攝影“緊跟時代潮流、關注公平正義、勇於歷史擔當,不給歷史留下空白”的從業理念。並把“當草根記者、帶著思考拍照”貫穿從業始終。36年來,他的足跡遍及祖國31個省市區,無論是在抗洪抗震前線還是在國家重大新聞現場,哪有新聞,哪就有他的身影……
他,“一手拿相機、一手拿筆”,“邊拍照、邊寫稿、邊做專業研究”,最終,成為造詣深厚的專家、我國新聞攝影的學術帶頭人。
他,6次獲得中國新聞獎,88次獲得全國及世界性的新聞紀實攝影獎。是目前我國惟一一位獲得過中國新聞獎“照片、通訊、論文”獎的“兩棲”記者。
他,曾連續三屆被評為中國攝影記者《金眼獎》,並先後獲得過全國十佳青年攝影記者、全國優秀攝影記者(3次)、全國優秀攝影家、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抗震救災模範等稱號。
一
在工人日報工作25年中,國內幾乎每一次重大新聞現場,都有于文國拼搶新聞的身影。
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正在醫院打吊針的于文國第一時間帶領工人日報採訪小組奔赴災區,冒著通訊中斷、余震不斷、山體隨時滑坡等險境徒步走進映秀,在44個小時內僅吃了半碗粥。從震中走出來時,他的臉部浮腫,胳膊嚴重脫皮……此後的三年裏,于文國又4次專程進入震區,先後拍攝併發表了《廢墟中的目光》、《孤島傳遞生命》、《笛聲道情》、《重 建》、《重 逢》等數十幅(組)優秀新聞攝影作品和2萬多字的《抗震日記》。
他在《抗震日記》中寫道:“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攝影記者的崗位一定是在災區的最前沿,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到達現場,否則就是失職……”
于文國這樣寫也是這樣做,20多年來,包括“1991年,華東地區的特大洪澇災害”、“1998年,張北地震”、“2003年,北京非典疫情”等突發災難性事件發生後,他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報道。1998年夏天,長江、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于文國先後在災區採訪42天。在九江災區十幾米深的洪水裏突遇龍捲風正面襲擊,他乘坐衝鋒舟幾近沉沒後被救起。長江大堤九江段決堤後,面對滔滔洪水他冒著生命危險搶拍照片,他帶領4位攝影記者拍攝的作品在工人日報頭版連續發表了五個整版,在業界好評如潮。並受到了時任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長范敬宜的高度讚揚!同年9月15日,于文國在抗洪救災現場撰寫的新聞通訊《九江城哭了……》與他在洪水中抓拍的新聞照片《生命築長堤》同時獲得文字、攝影全國抗洪救災好新聞一等獎和中國新聞獎。2008年,他在汶川地震中撰寫的《抗震日記》被全文刊登後,讀者反響強烈,時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喬傳秀批示:“于文國同志以不同尋常、非同一般的所見所聞,記錄、敘述和抒發了汶川抗震救災的真實故事、真貌場景、真情感受,讀後感人肺腑、沁人心田、催人奮進、可敬可為!是一份難得好教材”……
在日常報道中,于文國拼命三郎式的採訪經歷也在業界享有盛譽。
1992年9月,在青藏公路五道梁道班的採訪中,身挂兩台相機的于文國,因過度勞累和高原反應而昏倒,栽進了5米多深的溝坳,左臉摔得鮮血模糊,當時環境溫度接近攝氏零下30度,甦醒後,他艱難爬回工棚才免遭凍死。
1993年3月,于文國採訪全國兩會時,為了報道好會議他白班夜班連續工作,又因過度勞累暈倒在了人民大會堂二樓,被抬出了會場。
2002年8月,為了深度報道青藏鐵路工程,他感冒未愈再度進藏,沿著建設工地攝影採訪,最後身患急性肺炎,被送進了中日友好醫院。
2014年4月,在我國第二條億噸級煤運大通道太焦鐵路的太行山深處,為了用照片深度報道最危險、最偏遠、最艱苦的孔莊站54位護路工,58歲的于文國被繩子吊挂在近百米高的石壁上拍攝捅山工。
……
數次受傷、幾度暈倒。于文國這樣説:“攝影記者,體力付出大是職業特點,很正常,而我最大的幸福和快樂是能夠親眼見證歷史、為歷史寫真和用作品影響社會……”
二
“緊扣時代主題、突出平民視角、關注弱勢群體、富於人文思考、推動社會進步”是他新聞作品的主要特色。
近些年來,他先後發表的《中國民工潮》(系列報道)、《小煤窯業主與礦工》、《今天,廠子被兼併》(組照)、《困境中的伐木工》(組照)等作品,都是基於以上追求的優秀之作。
2004年,于文國深入重慶市綦江縣偏遠山村,跟蹤報道了因討薪8年未果而傾家蕩産的農民工劉天會,最終,在輿論的推動下劉天會得到了補償。
2007年,在河南平煤一礦,他在地球深處的掘進層掌子面上,抓拍的《礦工群像》(組照),被譽為“當代礦工紀實攝影的經典”之作。
2009年,他翻山越嶺37個小時,在新疆塔裏木最偏遠地帶拍攝的組照《石油勘探隊》被稱為我國“石油新聞攝影的新突破”。
2009年,在寧夏乾旱帶“西海固”,他長途步行採訪的攝影報道《即將消失的村莊》網上點擊率至今仍在攀升。
2010年,他在大秦鐵路隧道裏,面對飛揚著濃烈煤塵的運煤列車,跟蹤護路工拍攝的組照《路 基》,在工人日報、南方週末等媒體整版刊登後,引起了社會和鐵道部高度關注,從而改變了隧道工的待遇。
2013年,他在華山險峰冒著雪後攝氏零下20多度的嚴寒,踏冰臥雪,他的組照《獨臂挑夫何天武》被190多家紙媒、網媒及部落格轉載。
……
于文國認為:“新聞攝影就其形態而言僅僅是一項技能而已,攝影記者只有將這項技能最大限度的融入到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事業中,才能顯現出它的偉大與不朽……”
三
在新聞攝影採訪中,于文國堅守“平民、平等、平和”,一直保持對被拍攝對象的深層理解,並多次為困難中的被採訪對象悄悄捐款等。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位當代攝影記者的良好形象。
在提升專業的追求中,于文國撰寫併發表的《時代,倒逼攝影記者更加專業化》、《關於災難報道的三次體驗》、《對“華賽”的理性認知與思考》等30多篇研究文章中,《論經濟新聞攝影》和《對我國新聞攝影界五個流行概念的辨證思考》先後獲得了第九屆、第十一屆中國新聞獎的論文獎。他的新聞通訊《九江城哭了……》也被北大、清華、復旦、人大、武大、安徽大學等多所大學收入教材。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郭天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