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現實版的老中醫!” —記中醫大家張建明

發佈時間:2019-03-27 來源:中國網商務 作者:梁長玉 尹學兵 張獅駝 責任編輯:常玉

梁長玉 尹學兵 張獅駝報道“我厭惡進入診室不關手機者”,進入張建明醫生的診室前,筆者首先被鑲在門框邊上的這條極具個性的規矩震住,無怪乎他説中醫的美好除了學術本身和文哲特性以外,還包括醫生的悲憫情懷和個性風采。當我們對其了解越深,越覺得如果翁泉海是央視熱播劇《老中醫》裏藝術化的老中醫,那麼張建明醫生就是現實版的老中醫!

為蒼生,勇攀醫學高峰

“來來來,你們看,我之後要在書櫃上放兩個小梯子,上面再挂一個‘蒼生安康’的小匾。為了什麼呀?為蒼生,勇攀醫學高峰。”張建明説,一位醫生要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高度熱愛;對病家高度熱愛;對自己的志向高度熱愛。唯其如此,你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醫。

他看病時手邊常留有很多小紙條,上面記錄了他關於中醫治病救人的思路靈感和新知識。據説,張醫生原來身體非常好,但是學醫以後太拼命,曾經為工作兩次暈倒在地,現在稍微一動就會心跳加快。也常會因為寫文章、想問題而缺氧、噁心、嘔吐。他説,“生命很有限,我現在恐慌的是時間、精力不夠。對中醫越懂,就越覺得恐慌,因為中醫博大精深,難以窮盡。”他要大踏步地前進,突破“敵人”每一道防線,向偉大的中醫,向其真正的宏偉理想前進。張仲景在艱苦的年代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張建明想構建辨病論治的框架,從疾病的共性入手,再兼顧人體的個性,這樣就能使中醫從單純辨證轉向辨病加辨證,從而使中醫更全面、更系統、更強大。

大約五個月前,有三位患者因皆患膠質母細胞瘤在同一家大醫院做了手術,醫生告知其家屬,此病惡性程度高,預後很差。其中兩位患者的家屬就把求生的唯一希望寄託給了中醫。在反覆比較後,他們選擇了張建明。

近日,兩位家屬把手機中的CT片給張建明看,患者們腦部的殘余腫瘤不僅沒有長大,而且一個月比一個月小,幾乎已經消除。西醫專家對此結果困惑不解,中醫怎麼可能會有這樣好的效果?而另一位沒經過中醫治療的患者已經復發,準備再次手術。面對被西醫判為死症,沒有任何前途的疾病,運用純中藥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達到如此好的療效,我們為中醫的力量感到驚嘆、自豪!張建明也為病人能享受到中醫的偉大力量而感到幸福。他説,“我是一個挖掘者,一位煤礦工人,今天的我已經無需再追求個人名利。只要中醫能成,只要能把中醫的寶藏不斷挖掘出來讓病家受益就行!”憂愁快樂,唯中醫之成敗得失,喜病家所喜,悲病家所悲,醫之大者,張建明也!

中醫和西醫應該是“情人”關係

張建明從醫的前幾十年是堅定的純中醫,後來隨著時代發展,他覺得要中西醫結合。他認為,中醫和西醫研究的是同一個對象,目的也都是一樣的。從現在全球醫學的情況來看,除了西醫傳播應用最廣,剩下便是中醫,所以中醫和西醫最好能夠成為“情人”關係。有些中醫認為不拒絕西醫就不是純中醫,但其實關於接不接受中醫現代化已經不是某一個中醫師或中醫界願意不願意的問題了,而是一個時代浩浩蕩蕩、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中西醫的互鑒相融不僅是對中醫的時代要求,也是世界醫學發展的歷史潮流。

張建明道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觀點,他説,人們一直認為西醫不治本,其實有些疾病它也是能治本,它也有著治本的追求,只是由於學科自身特點的限制,在這方面明顯不如中醫。而中醫本身具備普遍治本的巨大潛力,但由於時代對古代中醫的限制,對許多疾病古代中醫常常並不治本!因為對許多疾病的病機都認識不,怎麼能治本呢?所以推崇中醫的現代化,不僅是時代與歷史的客觀要求,也是中醫發展迫切的自身需要和使命。如果不了解西醫知識體系中對中醫有用的知識,那麼當代中醫能做到的最好效果也只能是古代最好中醫的治療水準。

現在中醫由於多方面因素已被嚴重邊緣化。在與西醫結合的過程中,中醫處於弱勢,難以做到學術平等。例如人們看病首選西醫,一些醫院MDT團隊裏中醫只負責末端的病人康復階段。

我們現在還能看到,一到冬季膏方門診門庭若市,看似是中醫繁榮,但膏方是幹什麼的?調理為主,可吃可不吃,這也説明中醫被邊緣化。還有現在大力宣傳的中醫治未病,西醫醫學裏也有預防學,我們不能因為中醫有了治未病的預防學,而把中醫的治療學作為醫學應有的主要任務給丟棄掉。有人説強調中醫治未病是把中醫學的重心進行戰略前移,其實這是為主戰場失敗所作的託詞,是一種無奈的、被迫的退卻。君不見夏季西醫發熱門診人頭攢動,中醫發熱門診門可羅雀。需要中醫“打仗”的地方沒客戶,不需要“打仗”的地方人滿為患。為什麼我們中醫現在需要法律保護,還不是因為中醫很弱了。而中西醫結合到中西醫並重的政策變化,其實也是對中醫學術衰落的無奈認同。客觀地説,黨和政府歷來對中醫工作都非常重視,近些年來的支援力度更是空前的,但為什麼總不見中醫發展有根本起色?問題就在於中醫真人才的嚴重匱乏和中醫臨床陣地的嚴重丟失,這兩個方面才是決定中醫振興與否的最為關鍵的內部因素。一切對此不著力的外部措施都只能延緩中醫的衰落,而不可能真正拯救並振興中醫。

張建明説,就整體而言,中西結合的未來形態和結果都很難説,但就其個人在中西結合上的良好實踐來看,他不僅依舊充滿美好的憧憬,而且信心倍加堅定。他認為只要有少數人能堅定地、正確地在現代中醫的道路上代代走下去,中醫不僅能在中西醫結合方面做出它應有的貢獻,而且也會在與當代科技的結合中如虎添翼,永葆活力!

如何振興中醫?

我們要有阿甘精神。關於中醫的討論有很多,目前有一種觀點認為中醫是後現代醫學,是未來醫學的方向。張建明對此也表示認同,但他指出,中醫不能躺在過去和對未來美好的期望中。中醫首先要活在當下,而且要非常有力量、非常健康地、非常強盛地活著;要讓大家看到中醫的生命力是非常強勁和澎湃的,這樣我們才有力量跟大家説中醫是未來醫學的方向,否則豈不成了空想。這不僅不是科學的態度,在本質上還是對中醫的加害。不顧現今中醫正在被西醫和群眾否定的境地,卻宣稱中醫是未來醫學的方向,這是阿Q精神。“我們不要阿Q精神,我們要有阿甘精神。應該具有遠大理想,專注目標、持續勤奮、不怕艱難、勇往向前!”西醫對中醫造成的嚴重擠壓不是中醫生死存亡、榮辱興衰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還是與中醫自身的著力點、著力程度和醫生對中醫學的忠誠、堅定以及努力的明顯不夠有關。

張建明不僅數十年堅守臨床,還不斷刻苦自學以提高理論素養。近八年來不顧辛勞,每月在《新民晚報》上發文普及中醫知識,深得讀者好評。他説寫作不僅能使自己的學術思想系統化,更能促進和提升臨床技能。

離開了臨床中醫就沒有了天地。中醫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那一刻。許多年前,鄧鐵濤老先生就已經説過,中醫已經到了該唱國歌的時候。張建明希望,每位中醫工作者和我們的黨、政府相關部門,在為中醫振興上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不要離開人才和臨床,離開了這兩者中醫就必死無疑。中醫現在一切的努力,除了學術上要回歸經典、回歸傳統之外,最重要的、能使中醫起死回生乃至更加強盛的要訣就是拯救人才和臨床,那是中醫的土壤。要讓病人回來,我們就應有一批能徵善戰的人才,就要有紮實牢固的陣地,只有真正把體現中醫特色和力量的臨床做好,才能讓市場擴大,中醫才能從邊緣化回到市場中心。

沒有標準和量化,中醫不可能強大。曾有一個四歲小孩因病高燒不退,他爸爸抱著他到張建明那裏看病。張建明看孩子體溫很高,馬上説先退燒,把中藥房備用的現成中藥拿來給他喝,一小時後燒就退了。肯定有人會不相信,因為我們對中醫最推崇的就是千人千方。“錯!錯!錯!”張建明説,強調中醫因人因時因地,因種種個體差異的不同,固然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長處,但中醫的致命弱點也恰恰由此産生。以個性為主就難以標準和量化,而沒有標準和量化中醫就不可能強大。

“量身定做的衣服之間難道沒有可以把握的共性嗎?”一百個風寒感冒患者,儘管有不同,比如有的人兼有失眠、高血壓、糖尿病、便秘等等,但這些都是次要症狀,儘管有著再多的不同,但風寒感冒這一病機卻是相同的。你首先要治療的就是這個共同的病機,其他次要的症狀可以兼顧也可以不兼顧。所以中醫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辨病,先講共性,然後兼顧因人而異的個性,依共性辨病為主,加上依個性辨證,中醫的力量就出來了!一個方子治療一個病(證),全國人民、全世界都可以吃。離開這一條,振興中醫、走向世界,統統都不可能。

張建明在數十年臨床中已經形成了許多通治某病的經驗方,如重症肌無力眼肌型、肺結節、類風關、強脊、頑固性濕疹、過敏性疾病等,總體效果都比傳統療法有突破性進步。

為什麼不少人説中醫不科學,主要依據是中醫給不出標準化的實證,比如不能證實經絡的存在。但在張建明看來,儘管對科學的理解眾説紛紜,但核心的要素不外乎理論的自洽性、實踐的有效性和可重復性,而這些中醫都有。假如以西方現代科學的標準來考量中醫,那麼中醫固然是不科學的,但這只能説明現代科學不能解釋中醫。科學發展過程中會有兩種情況出現,一種是理論在前,技術滯後;一種是實踐在前,理論滯後。其實中西醫理論之爭,應尊重科學的多樣性,而不應是唯以一家之言的霸權科學主義。

如果中醫沒有標準、規律,又怎能一代一代傳下來?中醫又憑藉什麼看病?中醫和西醫的不同在哪,就在於西方科學的標準在每一個研究者和接觸它的人眼前,而中醫的標準卻在醫生的心中。這涉及到領悟力和經驗性,需要醫生反覆操練,做到“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因此中醫有很強的技藝特徵,對醫生有著不少專業之外的人文素質要求。遺憾的是,現在許多學子並不具備這方面的良好綜合素養。

也有不少人堅稱中醫是科學的,但又反對其標準化。殊不知,中醫不走標準化、現代化、科技化道路,一定沒有出路。反對中醫現代化的人擔憂中醫西醫化,張建明卻認為只要中醫在標準化、現代化、科技化的過程當中始終立穩腳跟、堅定方向、恪守中醫特色,只會越走越好,不可能走歪。

中醫智慧化:補我不足,啟我未及。“我特別期待中醫的智慧醫生能夠儘早誕生。”談到中醫智慧化,張建明興趣盎然,他説自然科學都是可以用數據表達的,這説明對象有規律性、可把握。如果哪一天中醫真正地智慧化了,這恰恰是對中醫具有完整科學性最有力的證明。中醫的本質、特色、優點並不會因為形式的改變而改變,它的這些本質和優勢反而會因科技的武裝而比以前更好。

在採訪的最後,張建明再次強調,中醫屬於應用科學,應用科學就必須講求效果。中醫偉大的是思想而不是臨床技術;理論的先進並不一定證明技術也先進;歷史悠久既不是理論屬於真理的認證,更不是技術必定優良的合格證。這些認識上的誤區我們都應厘清匡正。我們在堅信中醫的同時,也應該正視自身得短處,少唱讚歌,不喊口號,不參與爭議。認清目標和道路,選擇正確的方法,集中精力,埋頭苦幹。中醫一定要回歸經典,回歸臨床,在完整繼承中醫精華的基礎上,一定要面向未來,開拓創新,利用一切有益知識和先進技術全面武裝自己。這是復興中醫的唯一齣路,舍此必亡!

張建明簡介

中醫師。擅長治療各類疑難雜症和腫瘤。他創立了中醫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方峻量法”。1992年以上海市中醫界的唯一代表而被上海市衛生局授予市“十佳”中青年醫師的稱號。2003年“非典”期間又成為滬上中西醫界唯一被時任楊曉渡副市長代表政府親自點名而進入“非典”隔離病房參加危重患者救治重任的醫師。

相關資訊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