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接近廢鐵:“回收共用單車再出售”

發佈時間:2018-07-09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溫婧 責任編輯:周健

一年前,在被譽為“中國自行車第一鎮”的天津市王慶坨鎮,每天都有貨車從這裡拉著數千輛共用單車發往全國各地,各個工廠“訂單接到手軟”。隨著多地共用單車“禁投令”的出臺和不少共用單車企業的倒閉,共用單車的訂單驟減,現在的王慶坨什麼樣呢,記者再次走進王慶坨。

被譽為“中國自行車第一鎮”的天津市王慶坨鎮,在2016年乘著共用單車的風口“火”了一把,當時,每天都有貨車從王慶坨拉著數千輛共用單車發往全國各地。各個工廠“訂單接到手軟”,不少工廠迅速擴大産能,期待自行車行業的下一個春天。不過,僅時隔一年,隨著多地共用單車“禁投令”的出臺和不少共用單車企業的倒閉,共用單車的訂單驟減,不少工廠甚至無法回收尾款,只能依靠賣車勉強度日。

記者日前探訪發現,在王慶坨,“回收共用單車並再次出售”已經成為一門産業。這些二手的共用單車被低價從全國各地回收,被簡單翻新後以稍高的價格出售給新的企業,用以回收貨款或資産變賣。目前,數萬輛車已找到新主人,更多的車仍散落在各地。這些造價幾百上千元的高品質單車,如今只能面臨被“賤賣”他人的命運。

工人在農田中“處理”車輛

回收共用單車已成生意

“我現在專門做回收共用單車的生意”,天津市王家坨鎮的一家規模不小的自行車製造工廠內,只有零星幾個工人正在組裝自行車;在工廠前面的辦公室內,負責人張總告訴記者,“我用收廢鐵的價格把這些共用單車收回來,再用接近廢鐵的價格把它們賣出去,説實話,也賺不了幾個錢。”

在“中國自行車第一鎮”王家坨鎮,回收二手共用單車已經成為一門生意。派人在全國各地負責找車、並將車輛運輸回來的張總,只是這條産業鏈上的一環,他的上游是曾經為共用單車造車卻無法收回貨款的自行車製造廠,下游是對這些幾乎沒怎麼被使用過的車輛進行二次利用的買家。他説,第一批7萬輛左右的共用單車已經回收,一半左右已經找到下家並陸續發貨;不過散落在全國各地的單車還有更大的市場。

曾經的“酷騎”單車被換上了英文標簽,公司名字更換成一家在瑞典運營的公司

倒閉公司的單車或被轉賣

張總的朋友告訴記者,他們本來一起經營著幾家生意,而為了做回收共用單車的大生意,張總投資不小,“他把自己的兩套房子都賣了,現在專門做收車的買賣。”

“我收的車都是已經倒掉的那些品牌,大部分都是綠色的酷騎單車;也有藍色的,小藍單車,那個數量比較少;還有些其他牌子的,比如橘紅色的小拜單車。”據張總介紹,這些公司去年突然宣佈倒閉,但是造車的款項還未結清;工廠無法追回貨款,只好把車輛賣掉,以此抵回部分貨款,或者作為公司資産被變賣。

去年8月起,當時號稱國內第三大共用單車公司的酷騎單車出現“退押難、發薪難”等問題。該問題被報道後,大量用戶無法線上完成退押,酷騎“倒閉”的聲音越來越大。9月,酷騎發聲明承認資金出現問題,“退押金遲緩問題演變為擠兌,公司尋求全面收購,但進展比不上擠兌的發展形勢”。酷騎還表示,已累計投入9億多資金,尚有140萬輛車在運營,150萬用戶未退押金,並表示押金會給用戶退回。

不過時至今日,酷騎的大量用戶仍未收到押金,與此同時,車輛供應商也有2個億的款項未結清。王家坨一位單車製造廠的負責人表示,在共用單車形勢好的時候,是買方市場,單車公司可以先交30%的訂金,就可以拿到車,後期70%付款的時間不定,有時是投放完畢,有時是固定結算時間,“反正就看共用單車公司吧,他們説什麼時候就什麼時候,那麼大公司肯定沒什麼問題。”這樣被動的局面給製造廠帶來了不可避免的風險,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悟空單車、3Vbike、酷騎單車、町町單車、小藍單車等一批共用單車公司紛紛陷入資金危機,幾乎一夜之間失去結算能力,也將風險轉移給了上游供應商。“現在訂車至少50%-60%的訂金,裝車的時候就得結完全款,否則不發貨。”該負責人表示。

農田中堆放數萬輛二手共用單車

在距離王慶坨鎮中心不到10公里的一片農田中,北青報記者見到了數萬輛堆放著的共用單車。這些車整齊地碼放在農田中,周圍簡單地用布條和木框圍起來,約上萬平方米的農田空地中全都是共用單車,從遠處看上去格外壯觀。“這有3萬輛左右的酷騎,那邊角落裏有一些小藍,數量不多,大概1000多輛。”張總介紹,這些酷騎單車差不多是去年下半年製造出來的,但那會兒酷騎已經宣佈破産。“這些車都能騎,拉過來的時候還挺新的,但是放在外邊風吹日曬的,看著有點舊。”

走近一看,農田中的酷騎單車磨損痕跡不明顯,可見被使用的次數不多。但長期暴露在野外環境中,車輛的車軸、車前叉等部位還是生了不少鐵銹,膠皮車把手也呈現老化的痕跡。相反,小藍單車雖然被故意磨掉了車架上的“bluegogo”字樣,但整體仍然顯得比較新。“小藍全部是鋁制的,不會生銹,還好騎;酷騎是鐵的,會有一點生銹,但不要緊,騎起來感覺不明顯,我們還會處理一下。”

不遠處,六七位工人正在“處理”一些車輛。一些工人將單車車架、擋泥板、車座後部等,有共用單車公司名字的地方換上新的商標,另一些將舊的車把手拆下,換上新的,地上隨意扔著很多貼紙的背膠和舊把手。“這些車都有人要了,人家要什麼樣的,我們就給怎麼處理。如果要把銹跡噴蓋住就價格高一點,一般都不會這樣要求,畢竟車能騎就行。”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車輛被換上了印有英文的標簽,公司名字也更換成一家外國公司,網址尾碼為.se,可以看出這是一家在瑞典運營的共用單車公司。不過車輛的整體外觀沒有改變,依舊是綠色的,原酷騎車上的“必佳索”牌車鎖也未更換,從車鎖的品牌依舊可以看出此前運營的痕跡。

成本價幾百上千元單車2折出售

附近一家自行車廠的老闆提起農田裏的幾萬輛共用單車連連嘆氣,“那些車真是太可惜了,以我的經驗來看,綠色的那些成本價最低六七百元,藍色的則至少上千元。太可惜了,都是好的車。”

共用單車品質比一般單車價格高是業內的共識,“共用單車會採用全鋁或品質較好的材質,車胎使用發泡胎,這樣輕便好騎、使用壽命久且後期維護成本較低。另外共用單車的車鎖是比較貴的,一把就幾百元。”據業內人士透露,小藍單車的成本價至少在1500元左右。

“現在我一輛賣240元,帶智慧鎖,酷騎和小藍價格都一樣;不要鎖的話120元。除了這裡的,我在倉庫中還有大幾千輛橘紅色的小拜單車,小拜單車是全新的,還沒出庫房。那個因為成本低,可以190元一輛出。”張總介紹稱。照此計算,這些共用單車在賣二手車時,幾乎是兩折甚至更低的價格。“價格還可以商量,否則我就只能賣廢鐵了,廢鐵5毛一斤,一輛也就能賣20元。”

共用單車製造廠兼做房地産生意

在幾公里開外的王慶坨鎮上,郭師傅正在一家工廠組裝車輛,老家的一位親戚拜託他找工作,但他所在的工廠表示目前不缺人。“現在是淡季”,工廠一位負責招聘的員工表示,每年的雨季都是淡季,訂單量只減不增。

另兩家較為大型的自行車生産廠家,此前都是小黃車的供貨商,工廠招工處表示目前都有用人需求。在富士達的生産車間內,工人有條不紊地將黃色的部件組裝、檢驗,“共用單車組裝工工資是按照小時計算的,12元一個小時,一般一個月4000元左右。”在飛鴿的生産車間中,幾名工人正在給一些山地車貼花,“共用單車我們也做,山地車這些也做,我們什麼都做。”一位工人表示,目前公司有6條生産線,每天生産幾千輛單車;自己每天工作12個小時左右,月薪在4000元。而一年前,飛鴿工廠內僅小黃車平均每天就生産2000輛。

説到共用單車,一家小代工廠的負責人表示:“共用單車對行業衝擊太大,我們當時接到一些外包的單子,也幫他們做過,幸好沒有投入很多;像一些大廠投入太多,現在風向變了,他們轉身不容易。”

有意思的是,一家共用單車製造企業目前已經停掉了共用單車的訂單,兼做起了房地産生意。一位來此求職的女士表示,老闆在面試中感覺自己的口才不錯,建議自己不要做自行車組裝工了,而是去公司的售樓處賣房,“老闆説現在更緊缺的是售樓的,而且更賺錢”,她説。該説法得到了王慶坨多位村民的認可,“現在更多人來王慶坨是買房的,聯繫自行車訂單的比較少。”

從業人員談“共用”不再興奮

共用單車曾為這個小鎮帶來太多轉變。2016年下半年開始,共用單車火了,王慶坨作為自行車生産重鎮,接到全國各地飛來的訂單。交通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共用單車産量約為2300萬輛,天津作為共用單車的重點産區,拿到了60%以上的訂單。大廠與共用單車企業戰略合作、小廠拿到外包單、或為小品牌的共用單車造車,上游主要零部件供應緊張,共用單車甚至被評價為進入“拼産能”時代。

時隔一年多,從業人員已經感受到了“變天”。去年4月記者曾來到王慶坨探訪,彼時人人談“共用”而興奮,自行車行業協會、自行車商會的負責人認為這是自行車這一夕陽行業的一次大機遇,紛紛介紹企業講情況、談經驗。而上周,當記者再次來到王慶坨,這些機構的負責人已經不願再對共用單車多談,“形勢發展變化得太快,我們也還在研究,具體情況還在走訪調查,沒什麼能透露的。”

天津市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理事長劉學權在今年年初表示,“2017年,在共用單車為我市自行車企業帶來訂單‘紅利’的同時,也對自行車整體産業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內銷市場的萎縮、傳統渠道和自有品牌受到衝擊。特別是進入下半年,由於共用單車運營盈利模式不明,一些中小型運營企業開始出現倒閉現象,致使訂單尾款結款出現風險等。年末資本市場的風起雲湧、政府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共用電單車的涌現等等,均對共用單車産業下一步如何發展帶來了新的課題。”

2017年9月,鋻於共用單車的投放已經飽和,北京市交通委發佈共用單車“禁投令”,要求企業暫停在北京新增投放共用自行車。此前,上海、廣州、深圳等十多個城市已經宣佈禁投令。據交通運輸部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7月,全國有近70家共用單車企業累計投放車輛超1600萬輛。禁投令一直持續到現在,在此期間,不斷有共用單車企業倒閉,行業巨頭出現,市場對單車的需求收窄,共用單車製造工廠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共用單車對行業的衝擊並沒有那麼大。要知道,共用單車一直不是我們國家自行車生産的主要方向,出口才是。”自行車行業協會一位負責人表示。不過,數據顯示,近三年來,天津自行車的産量不斷上漲,但出口比例卻在下降。2015年,天津自行車産量4030.6萬輛,其中出口比例超過55%;2016年,天津自行車産量為4225.13萬輛,其中出口比例為50%;2017年天津自行車産量5012.5萬輛,其中出口比例約43%。這其中共用單車的影響不言而喻。

部分工廠因環保不達標停産整頓

在王慶坨,記者看到數家自行車工廠大門緊閉,內部處在停工狀態。這些工廠有些是因為經營問題停工,有些則是“因為環保問題關停的”,其中一家自行車工廠的保安説。去年5月,包括富士達、愛瑪等大型自行車生産工廠的部分車間都因為環保不達標而停止生産。據業內人士透露,在自行車製造的噴漆、烤漆過程中會釋放漆霧和有機廢氣,這一環節對環境的污染十分嚴重,同時也會對員工的身體造成傷害。

專家表示,根據相關環保要求,工廠車間必須對廢氣進行處理,達到國家標準並通過環評後,才允許對外排放。如果環保檢測不達標,工廠必須嚴格關停。生態環境保護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作用日益凸顯,當地政府也給予高度重視。記者了解,目前當地停工的單車企業也正在積極整改,爭取早日達標復産。

劉學權表示,2017年,天津自行車電動車産業行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三件大事,一是共用單車,跨界融合自行車産業帶來自行車的格局變化;二是堅決治理“散、亂、污”的環保新政策對企業的影響;三是電動自行車交通治理及標準化進程的延伸。“面對共用經濟的大形勢,企業應有清醒的認識,既不能一味追捧盲目擴充産能,也不能在共用經濟的大形勢下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企業要根據自身情況適度、適量地跟隨形勢,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他説。

相關資訊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