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有一位藝術家把萬物都畫成了地圖,也教會AI畫地圖

有一位藝術家把萬物都畫成了地圖,也教會AI畫地圖

時間: 2019-01-18 17:31:51 | 來源: 藝術中國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建築改造後的新空間

我們曾經為什麼要畫地圖?

地圖,代表著方向,代表著旅行,代表著寶藏,代表著求知欲,代表著權力,代表著征服和殖民。擁有了地圖,似乎就會擁有了這一切。

我們為什麼又不畫地圖了?

GPS導航系統開始普及,各種科技的産物讓我們能加便捷得辨別方向,去到目的地,有更加高科技的方式來製作地圖,繪製地圖似乎落伍了,慢慢在被時代淘汰。

藝術家為什麼又開始畫地圖了?

最早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漫遊于西藏新疆,藝術家邱志傑做“長征計劃”策展人的時候,就開始著迷于收集和繪製地圖,放任自己的好奇心,進入一個又一個領域,直到今天他用三天時間在尤倫斯藝術中心嶄新的展廳墻上繪製了一個中國當代藝術生態地圖,幾年以來的多件藝術作品都是以繪製地圖的方式來呈現。他説:“畫地圖的妙處在於要組織出出人意料的關係,我畫地圖本身想要提供一種閱讀的藝術。在我的這些作品,可能花十個小時都看不完,這些畫裏面資訊的密度非常高。”

透過UCCA全新落成的大玻璃窗看到邱志傑的巨幅作品

在還沒下車時,就能透過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全新落成的大玻璃窗看到邱志傑的一大幅地圖作品,果然在看到邱志傑得新展時,快要被龐大的知識資訊嚇哭了。初看之下讓人有些措手不及,在這些地圖作品中佈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字和符號,包含著無數的知識結構和體系,仿佛一部大百科全書,感覺讓人無處下手。

但硬著頭皮一點點看下去,直到看完整場展覽,雖然被龐大的資訊量衝擊得有些暈頭轉向,但卻不得不佩服藝術家的體力和腦力。邱志傑將萬事萬物的關係都以地圖的方式解刨了出來,一切都是那麼的奇妙與直白。

“寰宇全圖”

“Mappa Mundi”為拉丁文世界地圖的意思,但展覽主題並沒有以中文直譯,而是名為 “寰宇全圖”。邱志傑談到這是因為:“我們現在的世界地圖使用的是墨卡托投影來繪製的,有時候並不是那麼準確。説到世界地圖一般指的是地理意義上的概念,更多的表現得是國與國之間的邊界,是政治意義上的地圖。而世界則是更大意義上的範疇,由天地人鬼神組成的,包含著記憶、想像、奇幻。因此展覽名為寰宇全圖而不是世界地圖。”

 

藝術家邱志傑

從簡單的地圖繪製,來獲得一個簡單而基本的全局觀

在邱志傑所繪製的地圖中也確實包含著很多地圖投影學之外的元素,如政治的地圖、文學的地圖,也包括很多人類虛構地理的想像,如烏托邦、格列佛遊記寫到的國家、鏡花緣裏的國家,今天在科幻小説和遊戲等世界,如説衣櫃裏納尼亞的世界,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等等。展覽的開篇,展出的巨幅作品是藝術家為新加坡雙年展而作的《地圖的地圖》,這件作品集中呈現了藝術家對製圖史的研究。

 《地圖的地圖》(局部)2016年

觀眾拍攝作品

在其中有人類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地圖為古巴比倫的一張城邦地圖,中世紀歐洲人畫得一種最簡單的世界地圖,也有以地理大發現、鄭和下西洋等重要地理事件為標誌的人類探險史,有中國、阿拉伯等不同國家製圖方法的演化史,還有前哥倫布地圖,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等等。這件作品涉及到想像的地理、製圖的歷史、不同圖像的爭議,地圖科學、地圖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應用等等,從這件作品中可以看到地圖史存在著大量可以解構現代歷史敘事的證據。作品也在向觀眾揭示著地圖繪製與全球政治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繫——如藝術家所言,人類歷史上大多數戰爭都是為為了爭奪領土重新繪製版圖而戰,地圖繪製者正掌握著將世界以其自身選定方式進行呈現的權力。

“統治世界的人先要統治海岸”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地圖在不斷大量生成,哈佛大學數字能源中心和浙江大學剛剛簽署共同研究開發數字化的中國人文歷史地圖,還有各種犯罪地圖、城市安全地圖、食品安全地圖等等。但現在很少會有人再去使用地圖冊,人們越來越依賴GPS。雖然科學家在人體海馬體內發現了網格細胞和導航細胞,似乎隨著今天人們過於依賴導航工具和軟體,變得不再相信自己的直覺,並且懶得去記路,天生的導航能力在逐漸喪失。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在越來越碎片化的資訊中,通過谷歌和百度這樣的搜索工具隨時隨地獲取碎片化的知識,而這些碎片化的知識只有被我們編織進大的有意義的框架裏才是有價值的,否則很容易迷失在大量的垃圾資訊中。這也是為什麼我用作品來呼籲大家從簡單的地圖繪製,來獲得一個簡單而基本的全局觀,進而能系統得梳理碎片化的資訊,更好的組織自己生活方式。

散佈在展覽空間中的“主義島嶼”

一種主義就是讓一種生活方式,逐漸成為一種意識形態 

桌面地圖裝置作品《世界盡頭的思想》中,以28張桌面散佈在空間中,像是漂浮在水面的島嶼。這些“群島”拓片以諸多“主義”為線索,對人類思想史中不同流派與重要議題進行了非線性歸類。“ism-”作為英語詞彙中的尾碼,通常用來形容某一思想流派,在中文中多譯為“主義”。每張桌面是一個題目,藝術家企圖統計人類的意識形態,去找出人類所有可以加上ism的詞彙, 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這件事情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因為人類所有的詞彙都可以加上ism,都可以加上主義,比如政治思想的島嶼上有福特主義、資本主義、列寧主義、共産主義,也有關於宗教思想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性別政治,甚至任何物體也可以加上“主義”,如紅茶主義、白酒主義,也有啤酒主義等等。

《世界盡頭的思想》

《世界盡頭的思想》

《世界盡頭的思想》

一種主義就是讓一種生活方式逐漸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唯一不能加的就是“主義”本身,並沒有“主義”“ismism”這個詞。每張桌子有相對集中的議題,是對人類思想史中不同意識形態的非線性歸類,行走其中的觀者們仿佛在各思想流派中來回穿行。與紙上水墨系列創作方式不同,這一系列的“群島”應用了拓片技藝,這是中國古代常見的傳統手藝,常用來拓印石碑、器皿等硬表面上的書法刻字。邱志傑早年經歷了長期的書法、篆刻訓練,書寫對於邱志傑來説不僅是創作形式,更是修身的方法,在反覆的書法語言的磨練和更新中,完成了作為文人對傳統的“接力“。

《世界盡頭的思想》

《世界盡頭的思想》

 

《地圖的地圖》一角上出現的幽靈島

邱志傑將這件作品命名為《世界盡頭的思想》,是因為“我覺得人到了編造主義的時候,世界就快到頭了。現在所有這些主義都在反覆被分裂和重組,就像是《地圖的地圖》一角上出現的幽靈島。幽靈島,指的是在地圖上找不到但千真萬確有人去過的地方。對我來説這些意識形態的島嶼就像是幽靈島,或者説是漂浮的島嶼,有些可以拼為一個大陸。觀眾就像洋流一樣,穿梭在島嶼之間,與這些意識形態相關或是不相關。”

《藝術生態地圖》

年輕藝術家值得搬個小椅子來琢磨下怎麼走向成功

三天的時間,在粉塵與噪音中,邱志傑專門為UCCA建築改造後的新空間創作了一幅水墨壁畫《藝術生態地圖》。這件藝術家迄今創作的最大尺幅的特定場域地圖將在展覽結束後繼續作為的一部分而存在,也將成為這座重要機構在當代藝術生態系統之中獨特位置的見證。

在作品中,邱志傑則勾勒了逐漸萌芽發展的藝術行業生態體系。藝術教育系統、官方美術系統和私人機構集群等幾大陣地分足鼎立,地理元素的命名與出乎意料的空間關係展現出藝術家獨有的詩意和幽默感。在藝術生態地圖的中間是一個圓形湖泊,暗含著曼陀羅解構,裏面是藝術家,上邊是年輕藝術家,下面是成功藝術家。年輕的藝術家大量的來自美術學院和藝術考前班;文聯、美協、全國美展、國家政策、公共文化規劃、人才計劃等國家政策走向時刻影響著藝術圈;藝術市場由畫廊、藏家、等拍賣行組成;還有雙年展、美術館、策展人、評論家、藝術媒體等等重要因素分佈在地圖中。

《藝術生態地圖》

《藝術生態地圖》

《藝術生態地圖》

《藝術生態地圖》

更有意思的是邱志傑還在生態地圖上寫了一些藝術圈的潛規則和軼事,頗具調侃意味。如成功藝術家收女明星為徒,每年上海雙年展策展人都要在開幕式上痛哭流涕,在威尼斯雙年展同一天有很多畫廊敢一起辦酒,其中“罵哭藝術家的策展人就是我”邱志傑爆料到。這張圖值得年輕藝術家搬個小椅子坐在這裡好好反省琢磨,想一想自己該這麼走向成功的道路。“千萬不要混不出來就考研,這非常沒出息。”邱志傑幽默得加了一句。

圍繞雙年展的藝術生態


  

 藝術圈軼事

觀眾欣賞作品

《萬物系列》(2015-2017年)

還有什麼是不能畫成地圖的嗎?

地圖的歷史成為了地圖,藝術圈的生態也能成為了地圖,還有什麼是不能畫成地圖的嗎?在“世界地圖計劃”系列的代表作品《萬物系列》中,邱志傑用實際行動表示沒有什麼是不能畫成地圖的。

他用了三年的時間,畫了可以聯結成全景24張作品,地圖中有各種城市、各種指引和文本。文本實時喚起一種反思,一種閱讀狀態。邱志傑展現了博物學家式的志趣與視野,從身體、命運、動物、植物、疾病、醫藥、情感、記憶、故事、神話、工具、職業等主題出發,對橫跨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諸多事物進行了發散性的文化梳理與研究。

《社會關係地圖——社會動物》

《服裝地圖——衣被天下圖》

《職業地圖——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自然科學地圖——存在之鏈》

24張地圖可被視作強調其自為構建性的獨立作品,卻又相互呼應;其構圖從左至右首尾相連,形成了一張將客觀事實與個人經驗相糅合的知識譜係圖。建築地圖、故事地圖、遊戲地圖、日常生活與藝術的地圖、命運地圖、情緒地圖、記憶地圖、病和藥的地圖、身體地圖、自然科學地圖、食物地圖、植物地圖、動物地圖、神獸地圖、神的地圖、宗教地圖、旅行者地圖、革命的地圖、科學地圖等等,世間萬物的關係在邱志傑筆下似乎全都能以地圖的方式來呈現和剖析。

 

《烏托邦地圖——自稱是彌賽亞的人擠滿了歷史》

《旅行者地圖——人類前哨》

《宗教地圖——總會有人信》

《眾神地圖——神從不休息》

為什麼要教會AI畫地圖?

“會不會又當機了,它能不能優先聽見我的聲音?你要記得聽見我的話哦。”邱志傑在展覽現場對AI説道。最近邱志傑似乎不能再滿足於只是自己畫地圖,他還教會了AI(人工智慧)如何畫地圖。藝術家在與京東人工智慧研究院何曉冬博士合作開發的人工智慧軟體裝置中繼續拓展了自身地圖創作的邊界。

觀眾拍攝作品

觀眾在 《京東AI生成地圖》前體驗

這一軟體裝置中導入了邱志傑地圖系列中的高頻語匯與囊括數萬個常用詞的京東詞庫,在觀眾語音或打字輸入任意有效詞語後,軟體都會自動聯想生成一幅結合邱志傑地圖中的山水和圖像元素,具有藝術家創作風格的地圖。地圖演變為一個自動生長、具有無限可能的系統。

藝術家不僅教會了AI生成地圖,還試圖教會AI幽默感和思維方式。我們倆個的思維是最接近的,我訓練它進行了一些特定的聯想。比如從太陽想到黑洞想到白洞,還要想到“計白當黑洞”;從黑洞到腦洞,再從腦洞到提神醒腦洞。我幫助AI建立思維,和自己的邏輯系統。”

《命運地圖——天行健》

《藝術與每日生活地圖——詩人們甚至被帕拉圖趕出了理想國》

邱志傑覺得今天的時代非常像照相術剛剛出現的時候,一開始有些畫家錯誤的幹了一些照相機做的事,那些畫家再照相機的逼迫下成為了梵谷成為了畢加索。AI成為了今天的“照相機”,把藝術家推向懸崖,你要麼摔死,要麼生出翅膀飛向宇宙和未來。京東人工智慧研究院何曉冬博士也説道:“只有不停探索新的邊界,才有可能走出叢林,讓人類走向更大的空間。”(圖文/孟媛)

“邱志傑:寰宇全圖” 于 2019年1 月 17日至5 月 5日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此次展覽為UCCA建築改造完成後的首展,也是邱志傑近十年的創作重心“地圖系列”迄今為止最為全面與系統的梳理與呈現。

《神獸地圖——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特殊的含義》

《動物地圖——動物都是消費者》

《植物地圖——植物志》

《身體地圖——維特魯威人》

《病和藥的地圖——想得多少病就有多少病》

《人類情感地圖——絕望和希望都是平靜的》

有一位藝術家把萬物都畫成了地圖,也教會AI畫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