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世界的想像”:北魏墓室壁畫攜手雲岡文物亮相燕園

時間:2018-01-15 08:53:26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展覽現場的雲岡石窟主佛頭部複製品

1月12日,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迎來了2018年第一場新展覽: “另一個世界的想像——大同沙嶺7號北魏墓葬壁畫與雲岡石窟藝術”。此次展覽由雲岡石窟研究院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主辦,通過地上和地下兩種維度的考古圖像,為觀眾帶來北魏平城時代的文化風貌。

展覽現場

北朝只有一百九十多年的短暫歷史,北魏定都大同的平城時代也只持續了九十多年,這是決定北朝歷史走向的一段時期,墓葬和石窟藝術都是這個時代的典型例證。沙嶺7號墓是關於北魏平城時代已發掘的墓葬中唯一有彩繪圖像,紀年和較完整壁畫的一座,填補了漢唐考古壁畫沒有北魏時期定型材料的空缺,被列為2005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墓主人是破多羅氏鮮卑人,但墓中的壁畫圖像卻出現了大量漢晉傳統文化元素,如鎮墓武士和鎮墓獸,伏羲女媧,大型出行圖和宴飲圖等,伏羲女媧手中所持的摩尼寶珠,還流露出了西方文化的印記。我們通過它,才得以了解北魏早期的文化生態模式。

山西大同文物局副局長何建國致辭

下午一點半舉行了展覽開幕式。山西大同文物局副局長何建國致辭時説,這個墓葬的發現提供了珍貴的史料,是踐行王國維先生提出的二重證據法(地下新材料與古文獻記載相印證)學術研究路徑的極好素材。

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致辭

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認為,從歷史研究的角度,墓室壁畫比寺觀壁畫更重要,一方面墓葬壁畫能反映的時代更早,另一方面,墓葬壁畫更多地反映了人的世俗世界。但現在國內還沒有一座專門用來展示墓葬壁畫的博物館,研究院正開展籌建的相關工作,希望將最好的墓葬壁畫恢復一部分聚集在一起,供考古和藝術研究使用。對於傳統美術資源的利用,他説:“從藝術角度講,中國現代美術界這些年走了一些彎路,向西看沒有錯,但絕不能把東方美術遺忘掉。中國的傳統美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如何傳承保護這些珍貴的壁畫、雕塑,是考古界和美術界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長杭侃教授致辭

杭侃表示,2018年正值北京大學120週年校慶,此次展覽是系列紀念活動的暖場,同時也是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25週年館慶的良好開局。對於生和死的思考和對神祗、信仰的思考,也使展覽具有了對於人生的意義。

北壁車馬出行圖 摹本 高約2.00 寬約3.38米 面積約6.43平方米

山西大同北魏沙嶺7號墓壁畫歷經千年得以較為完整地留存,但由於墓室周圍有灌溉區,壁畫的含水量較大,使得壁畫出現脫落,龜裂。為了更好地保護和方便展覽,雲岡石窟研究院和內蒙古科技大學姚智泉老師的壁畫臨摹團隊進行了一年多的合作,是研究院搶救瀕臨消失的古代墓葬壁畫的一次有益嘗試。姚老師創造的壁畫“摹制法”已經獲得了國家專利。在壁畫的複製臨摹過程中,姚教授用亞麻布繃在鋼制的框上,用粗糙的亞麻質感代替墓室最底層的磚土層,在此基礎上在製作壁畫的地仗層,達到不易滲透剝落的效果。

北壁車馬出行圖 摹本(局部)

這種由專家學者與畫工團隊的無縫協作方式,在全國文物保護領域尚屬首例。臨摹壁畫的過程中,雲岡研究院的研究員王彥卿女士也帶著她的團隊,對墓中壁畫的各種圖像進行考證和梳理,恢復殘損的部分,這一協作使得臨摹後的壁畫相較于原本更為完整,科學性大大增強。雖是摹本,但遊牧民族的豪放性格與墓葬的神秘氣息撲面而來。如姚老師所説:“把原作的那口氣兒留住了”。

   

石床(北魏) 長216.00米 高42.60釐米 厚11.00釐米 重量165千克 

石床(北魏)局部

沉睡千年的故事卷挾著拓跋鮮卑對生死的思考,延伸出對西元五世紀平城時代的想像;而隨著展廳的深入,雲岡石窟出土的造像殘片更觸動著觀眾對生命彼岸世界的遐思。由於石窟的砂岩質地,一些小型的造像末端隨著侵蝕而剝落,埋入土中,這次展覽雲崗研究院精選了四十余件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小型庫存藏品,包括雲岡石窟第五窟窟頂佛寺遺址出土的泥塑佛像,以及石窟窟前遺址出土的菩薩頭像、立像等。它們不僅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更具有藝術價值。佛像雖有缺損,但造型極其簡練,寥寥幾條輪廓則神采飛揚,雖無五官而氣質俱盛。

   

從左至右:雲岡石窟第20窟佛龕供養天像(北魏)石雕龕楣坐佛像(北魏)石雕菩薩立像(北魏)

  

南壁宴飲圖 摹本 高約2.00米 寬約3.38米 面積約5.4平方米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長杭侃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把地下的世俗壁畫和地上的雲崗遺跡共同展出,可以從一個更全面的角度反映平城時代的文化歷史資訊。“宿白先生是我求學時的導師,他常常把各種研究領域打通,考古學界劃分的幾種領域如城市考古、宗教遺跡、墓葬等一般是彼此獨立的,但如果把這些領域聯繫起來研究,就更能發現更大的資訊”。他還表示,包括宿白先生和自己都有與雲岡的緣分,雲岡研究院也在前兩年與北大深度合作,這次展覽也是雲岡走向觀眾的重要契機。

雲岡研究院出版的文獻

南壁宴飲圖(局部)


南壁宴飲圖(局部)

  

南壁宴飲圖(局部)

展覽開幕式之後,考古文博學院的部分學者和展覽嘉賓一同參加了針對展覽的圓桌討論會。北京大學倪潤安教授表示,已出土的5世紀上半葉有明確紀年的墓只有這一座,它給平城時代前期做了非常重要的參照,同時也告訴我們五世紀前期北魏平城出現了一種新的墓葬文化。他説:“我總結之後認為,西晉洛陽墓葬中的‘晉制’與北魏洛陽的‘晉制’中間還有一個‘北魏制’,它是與‘晉制’相對立而出現的一種新模式”。

   

討論會現場

北京大學沈睿文教授在發言中提到,在該墓頂部的上廊繪有瑞獸,根據之後的墓葬習慣,不論是北齊婁叡墓還是灣漳大墓,它們的上廊都繪有36種瑞獸,然而沙嶺7號墓同樣地方的瑞獸卻不足36種,由於該墓的年代太延元年(435年)北魏正處於整頓之前和整頓之後的節點,因此可以看做是一個雷神等墓葬圖像還未被規範化的時期。

   

姚智泉老師展示壁畫臨摹技術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鄭岩教授對展覽的觀賞維度表示了讚賞。他認為展覽將精神和身體的居所結合在一起,又將不可移動文物展示了出來,可以作為一個藝術史研究的開端。中央美術學院壁畫係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壁畫修復與保護研究所所長王穎生先生説:“在文物修復中你要忘記自己是一個藝術家,而古人之所以能達到那種程度,也是因為他們都是有信仰的”。

     

西壁兩側 武士圖(北側) 高約2.00米 寬約0.81米,面積為2.4平方米


西壁兩側 武士圖(南側) 高約2.00米 寬約0.81米,面積為2.4平方米

北京大學齊東方教授在了解壁畫臨摹的技術之後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研究中有些情況是用對象當下的狀態來推測過去,這是有失客觀的。“我們能不能通過臨摹,把壁畫還原到它剛畫完時候的樣子?這就需要多學科的融合”,他説。

       

北京大學教授齊東方先生在討論會中發言

鄭岩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壁畫史上,沙嶺是一個轉折,自漢代到北魏,雖然出現了少量夫婦並坐的圖像,但並未像沙嶺7號墓這樣,把墓主人圖像擺在墓室中軸線這樣重要的位置上。而在漢代之前的中國本土是沒有偶像崇拜的傳統的,這種轉變是否與佛教傳入有關?但目前來看,這就是北齊墓葬 “鄴城規制”的源頭”。

     

東壁墓主夫婦並坐圖 摹本 高約2.00米 寬約2.82米,面積約3.82平方米

東壁墓主夫婦並坐圖(局部)

東壁墓主夫婦並坐圖(局部)

此外,觀眾可以通過VR技術身臨其境地觀摩雲岡石窟的全貌和細節。能完成龐大的資訊數據蒐集任務歸功於三維鐳射掃描技術,該技術也運用在複製壁畫的高精度資訊採集環節中。科技、考古、藝術三者在展覽中完美結合,靜待觀眾走進北大鳴鶴園,開啟一段對北魏文化的想像之旅。

據了解,展覽將持續至2月28日。

     

甬道兩壁(其一)

石雕佛手指(北魏) 高44.00釐米 寬24.00釐米 厚21.00釐米 重31.15千克 砂岩 1992年雲岡石窟第20窟前遺址出土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