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之帆啟航泉州 “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發展論壇”圓滿收官

時間:2017-12-12 11:30:12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發展論壇”嘉賓合影

被譽為“光明之城”的泉州是全球首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址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同時也是古老“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千百年間,刺桐港“吞吐四海雲帆,鼓蕩八面來風”,如今,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21世紀的泉州更加光彩奪目,2017年12月11日,“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發展論壇”如期而至,作為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屆論壇旨在搭建海絲沿線各國間的溝通渠道與合作平臺,深入探討“海絲”文化藝術的歷史、現狀和前景,在全球化進程中積極彰顯與維護“海絲”文化藝術的多樣性,促進“海絲”國家間在文化領域的深層對話與交流。

本屆“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發展論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央美術學院、福建省文化廳、泉州市人民政府承辦。論壇著眼于“大藝術”、“大文化”的概念,以“共用的價值——藝術在海絲文化中的多元發展”為主題,下設“不同的創造——新海絲語境下的多種可能性”、“共同的遺産——跨文化的當代詮釋”和“多元的視角——全球化的拓展與深化”三個分論題,邀請16位來自國內外極具影響力的嘉賓學者,從科技、政治、經濟、藝術和文化等不同領域進行演講並展開對話。

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長康濤主持論壇開幕式

中共泉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鄭新聰致開幕詞

“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發展論壇”開幕式由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長康濤主持,中共泉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鄭新聰,文化部外聯局局長謝金英,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洪捷序相繼致辭。

中共泉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鄭新聰表示:中外頂尖藝術家、一流學者、文化名人齊聚一堂,從藝術共同語言、文化遺産保護、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文化多元化及全球化等多元角度詮釋求同存異、包容發展的理念,詮釋不同文明的獨特魅力,詮釋文化多樣性是人類交流、進步的源泉。“這對於傳承城市文脈,守護古泉州刺桐史記,對於弘揚文化精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化部外聯局局長謝金英于開幕式上致辭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洪捷序致辭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動力。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獨特的歷史與文化也為建設21世紀‘海絲之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文化部外聯局局長謝金英強調,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文化多元、藝術表現形式異彩紛呈,是未來海絲發展的深遠動力。“希望泉州以此為契機,繼續促進沿線國家文化領域的思想交流和觀念創新,為推動新時期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和繁榮做出積極貢獻。在全球化進程中進一步加強中外文化交流,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全面而立體的中國。”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洪捷序對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及深遠影響寄予厚望。“維護文化多樣性,用藝術溝通心靈,以文化連接世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環節。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是千百年來絲綢之路凝聚的人文精神,也是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根本之道。讓我們始終秉持這種人文精神,群策群力,攜手推進福建與海絲沿線國家地區的文化藝術交流、融合與多樣性發展,共同譜寫‘一帶一路’建設的新篇章。”

本次活動的總顧問,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主旨演講 《揚起海上絲綢之路的藝術風帆》

論壇現場

作為本次活動的總顧問,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以《揚起海上絲綢之路的藝術風帆》為題目的主旨演講拉開了論壇序幕。“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既是一條繁盛的商貿之路,更以文化藝術的傳播將中國與世界相連。”通過泉州起航而遠布歐洲的中國瓷器傳播了東方的美學趣味和藝術形式,而相同的藝術交流也傳來了西土的繪畫樣式。范迪安教授以陶瓷與油畫這兩種藝術的“文化饋贈”為例,闡釋了不同國別、民族之間藝術形態的文化接受與理解如何化身藝術融合與創新的源源動力——歷史沉澱給後人的不僅是寶貴的文化遺存,更予以人們深刻啟示,將和平友好、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古代絲路精神傳承接續。

論壇總策劃,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余丁教授主持論壇

正如論壇總策劃,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余丁教授所言,以“共用的價值”為主題,旨在強調新的時代發展時期,“大文化”“大藝術”之間不再是單一而孤立的門類,多元共生、交融互通成為必然趨勢。因此,本屆“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發展論壇”力邀國內外美術、音樂、戲劇、建築、文學、博物館學等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以期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元的藝術狀態與風貌。

法國電子樂團“太空樂隊”(SPACE)創始人、作曲家迪迪埃·馬洛安尼發言 《共同的遺産:關於當代的跨文化闡釋》

法國電子樂團“太空樂隊”(SPACE)創始人、作曲家迪迪埃·馬洛安尼(Didier Marouani)的創作生涯便不愧為音樂領域的“文化使者”。“音樂是一種國際語言,演唱會不僅是一種音樂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儘管這是迪迪埃本人首次來到中國,他的音樂《Just Blue》卻早已于上世紀80年代漂洋過海來到中國,成為《動物世界》的主題曲。而在冷戰及太空競賽時代,迪迪埃20余次往返法國與蘇聯,通過音樂實現溝通與對話。正如其主旨演講所言:“音樂是可以站出來表態的,它作為一種特殊的溝通媒介為未來創造出更多可能性。”

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作曲家關峽發言

著名劇作家、福建省文史館員、一級編劇王仁傑發言

中西對望,亦顯異曲同工之妙。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作曲家關峽的發言以《文藝創新——新海絲文化發展的源動力》為題,著重分享了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在新海絲語境下的交響樂創新經驗。“再過幾個小時,泉州南音藝術家蔡雅藝將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在大型交響合唱《長安門》中演唱第三部分《出漢關》,向世界演繹泉州南音,” 關峽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無論是新《百鳥朝鳳》還是“南音交響”,關峽在談及音樂的世界文化格局時,不斷強調創新的重要性。本土的優秀音樂需要與當今世界協同發展,這就需要不斷創新實踐找到古與今、東方與西方的介面。“采風、創作、演出、推廣,中國文化的世界發聲需要通過學習、研究、創新、傳播而一步步成長。”

著名劇作家、福建省文史館員、一級編劇王仁傑在題為《中外文化交流與戲曲的文化自信》的發言中同樣闡述了本土傳統文化之於國際語境的挑戰和機遇。王仁傑以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泉州梨園戲幾度應邀至法國、希臘、日本演出並獲得高度認同為例,強調應不斷挖掘中國戲曲藝術中跨越時空和文化差異的藝術魅力,將其打造成中外文化交流的主力軍,通過其所彰顯的人類普世價值與世界對話,展開深度交流。

朱锫建築事務所創始人、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朱锫發言《自然建築》

“自然創造建築,而不是人類創造建築。”朱锫建築事務所創始人、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朱锫從建築角度分享了其關於人文、自然、建築功用與藝術精神的思考。“自然建築既不是講景觀建築,也不是綠色建築。它是一種自然的態度,以求通過建築背後的自然法則找到人們自身文化的情感之源,尋找建築最基本、原始、自然的建造道理,以及中國建築美學以經驗為主導的藝術精神。”

上海爾強絲綢之路視覺文獻中心理事長爾冬強發言

論壇現場

當我們匯聚在古代海絲起點之時,就不得不提及“揚帆遠洋”。這不僅是一種曠達的胸襟豪情,更是需要付諸實踐的英勇之舉。“如果不是這次論壇,我今天本應該和我的船隊航行在印度洋上。”上海爾強絲綢之路視覺文獻中心理事長爾冬強先生用自己的經歷重走“一帶一路”,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向前人致敬,更為今人與後人留下寶貴的實踐記錄。“在古代,一艘船的到來就是一個巨大的‘新聞發佈會’,而今人如何認識航海與海絲?我想,對於海絲的歷史遺存收集與保護是極為重要的,這裡不僅有物理遺存,更包括精神文化層面,以及口述歷史。”

美國當代藝術家加裏·希爾(Gary Hill)發言

美國當代藝術家馬格達萊納·希爾(Magdalena Hill)發言

加裏·希爾(Gary Hill)和馬格達萊納·希爾(Magdalena Hill)是來自美國的當代藝術家夫婦。他們在各自的發言中分別闡釋了對於種族、多元文化,以及跨文化覺醒的認知。在加裏·希爾現場播放的視頻作品中,他營造了一種在陌生人之間彈開彼此的特定陌生感,又將它微微彎折,形成了一種發自肺腑的認同。而馬格達萊納·希爾則更多關注生命與死亡,以及人類的精神追問。

論壇現場高朋滿座

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教授,著名詩人西川先生發言

“不論海絲還是陸絲都首先是經濟、貿易的概念,但文化問題是與之伴生始終的。而作為溝通的媒介,當時的語言是如何選擇的?”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教授,著名詩人西川先生的發言題為《貿易和語言、古代和近代和當代》。“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我們今天討論‘多元文化’時,我們卻在用英語這一種語言交流;當我們提到‘世界’,我們也在用英語溝通。人們從歷史的細微之處發覺語言的支配力量 ,這些現象足以引人思考。未來的海絲文化交流也許亦會越出英語交流的框架。”

德國歷史博物館(柏林)前任主席、柏林自由大學榮譽教授亞歷山大·科赫發言《共同的文化遺産和文化多樣性》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謝小銓發言 《海絲文化與當代發展》

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副主任果美俠發言 《遠航之端:世界交往中的紫禁城》

博物館機構是人類文化遺存的收藏所與陳列處,它見證著歷史的變更與文明的發展。來自德國的歷史博物館(柏林)前任主席、柏林自由大學榮譽教授亞歷山大·科赫(Alexander Koch),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謝小銓,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副主任果美俠分別從自身的工作經歷出發,分享了關於全球本土化、文化遺産保護和海絲與世界的看法。科赫指出,“新的海上絲綢之路與古時一樣,終有一天將代表全球化,同時也是全球本土化的文化産物。而從博物館機構的功能考慮,沿線博物館應持續開發針對不同目標群體提供的教育與旅遊服務,提升文化旅遊潛能。” 謝小銓副館長則結合國家博物館在水下考古及助推當代海絲沿線藝術上開展的相關工作,闡述了泉州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所肩負起的角色與責任。“康熙帝昔日頒給的紅票見證著西方使者的往來遠航,他們在紫禁城各處工作,以西洋技藝服務於皇家宮廷。而新時代的故宮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世界各地的文化使者,將昔日的包容與風采持續傳承。” 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副主任果美俠在發言中表示。

烏克蘭駐華大使館前文化參贊、烏克蘭國立建築與美術學院院長外事總顧問偉利奇科·瓦連京發言

作為中烏兩國的友人及外交使者,烏克蘭駐華大使館前文化參贊、烏克蘭國立建築與美術學院院長外事總顧問偉利奇科·瓦連京(Valentyn Velychko)認為,海上“絲綢之路”是國際合作的發展戰略:對於中國來説,這一戰略是中國經濟文化進入新時期下的發展模式,也是中國向西開放的重大決策;而對於烏克蘭來講,海上“一帶一路”戰略代表著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它包括文化全球化、社會資訊化和區域化等發展趨勢。

福建省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燕發言

《海絲文化的生態保護問題初議》由福建省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燕提出:“對海絲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應該從文化生態的整體性入手。”陳燕強調,文化生態是文化的發生、發展與地理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構成一個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系統。文化生態保護既要保護文化遺産本身,還要採取有效措施優化文化遺産保存、生存的環境,維護文化生態平衡,促進文化持續發展。

何創時藝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曾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的謝佩霓發言

何創時藝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曾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的謝佩霓以《共用、公制、共生:從文化的想像到實踐》為題發表演講。通過其擔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與台北市文化局局長期間執行的成果分享,謝佩霓希望通過梳理跨領域、跨種族、跨地域的共有文化基因與寰宇共通的人本、人文、人道核心價值,形成面對共命共生共榮的文化想像。以期探討透過藝術作為工具,以市港串聯海上絲路之有利性、有效性與必要性,冀望對華人世界與世界在未來産生新的互聯有所啟發。

巴黎市立現代藝術博物館首席策展人弗朗索瓦·米肖發言

個體的藝術現象不僅構成了時代文化趨勢的推動者,同時也是其反映本身。巴黎市立現代藝術博物館首席策展人弗朗索瓦·米肖(Francois Michaud)的《東西方藝術關係的轉變:從趙無極到曾梵志》試圖通過兩個時代的中國藝術家案例,映射當今世界藝術格局的發展變化。“自2000年以來,任何一個國家的藝術家都可以不旅居國外而在該地聞名,並獲得了在任何地方創作或展出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機會。這樣的變化對趙無極一代是不可想像的,但正是我們今天所面臨和需要分析的現狀。”

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發展論壇”現場

跨時空、跨學科、跨文化,本屆“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發展論壇”讓人聯想到古代泉州的繁華景象。尾聲,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致辭總結此次論壇取得的新成果:一,進一步認識到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和中外文化交流重鎮的價值。二,進一步認識到文化融合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前提。無論是美術、建築、工藝,還是文學、音樂、戲劇,在藝術的創新實踐上都應該將古代文化遺産進行現代轉化,將東方和西方,乃至更多文化語言、樣式和方法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創造。這既是中國體現文化自信的姿態,也是全球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三,進一步認識到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本路徑,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實基礎。

正如范迪安院長在接受藝術中國專訪時所言:“一帶一路”倡議著眼未來,亦以其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宗旨著眼于造福人類。絲路精神需要我們共同傳承與弘揚,而文化對話與交融將使這一目標得以最終實現。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