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十年慶 “例外狀態:中國境況與藝術考察2017”

時間:2017-03-19 20:50:54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展覽現場

去年中旬時,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曾傳出易主消息,一度引起了各方的關注。而直到今天這一消息仍然沒有塵埃落定。但UCCA首席執行官薛梅談到:“我們在去年中旬一直到現在,重重困難之中圓滿的完成了去年所有展覽以及公共項目。”

今天在一長串空前壯觀的贊助名單之後,UCCA在這一“例外狀態”中依然保持著推動當代文化傳播與發展理念的初心,並在中國與世界劇烈轉變時期,肩負著向公眾展示全球化的語境下中國面貌的責任。

作為UCCA十週年大型群展,“例外狀態:中國境況與藝術考察2017”展覽于2017年3月19日至2017年7月9日呈現。展覽由UCCA館長田霏宇,以及UCCA策展人郭希、楊紫、李佳桓、王文菲聯合策劃。

UCCA首席執行官薛梅致辭

新聞發佈會現場

“例外”而不意外

展覽的中文標題“例外狀態”源於卡爾·施米特(Carl Schmitt),在吉奧喬·阿甘本(Giorgio Agamben)的論述中得到進一步延伸,指涉一種政治境況——其中,社會的既有法律與規章制度被驟然懸置,為某種臨時狀況所取代,並由此促成一種全新的現實。在當下,很多時候“例外狀態”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常態,地區動亂,氣候變化,環境大氣污染,難民事件,貧富差距等等。

在“例外狀態”中我們從吃驚、憤怒再到心痛最後麻木。例外之後很多事物都成為了常態,是我們將世界同化了,還是世界把我們規訓了?本次展覽中23位藝術家從不同角度,分別將藝術實踐置於切近的社會現實中進行審視。他們立足於中國在全球化語境中的現實境況,探討“藝術”作為一種表達與行動的媒介,如何應對某種脆弱、動蕩而變化莫測的世界局勢,即持續醞釀、演變的“例外狀態”。

UCCA館長田霏宇致辭

UCCA館長田霏宇也談到:“本次展覽的藝術家們回到藝術去尋找一種理解和接受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我們以此為出發點去探索藝術到底是如何跟當下發生的關係。我們通過把這些藝術家的思考放出來,可以提供一種用於思考的空間。”

23座獨立臨時“美術館”

展覽的空間設計由李虎/OPEN建築事務所提供,他讓每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均獲得一個獨立的空間,個藝術家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視角呈現。李虎將這一空間設計理念稱為“23個美術館”。在相互區隔的同時,空間中又彼此形成某種呼應關係與清晰的節奏。

外國藝術家思考中國現實

謝藍天 《大都會酒店1—15號》

謝藍天(Lantian Xie)是一位來自迪拜的藝術家,致力於製造圖像、物件、故事及情境。他的紙上彩色繪畫作品系列《大都會酒店1—15號》再現了存在於不同時期,分佈于紐約、迪拜、華盛頓特區、開羅、巴塞羅那、雪梨等城市的酒店。這些建築的風格、造型各異,有些仍在運營,有些業已停業。這些鉛筆畫反映了“大都會”這一符號在全球範圍以酒店為形式的蔓延,由此彰顯出現代性與全球化的發展。

麥克斯·霍珀·施奈德 《意外標本間》

麥克斯·霍珀·施奈德(Max Hooper Schneider)融合雕塑、裝置與生活環境以創造出某種奇特的生態,以營造其所謂“孤獨地與某些異常事物相遇”的奇幻境遇。他擅長將實驗室中的研究與實踐技能運用至藝術虛構之中,在作品《意外標本間》中,他依據跨學科知識的蒐集與研究的工作方法,搭建起一座具有紀念碑意味的標本間,以展示人類與非人類媒介演變歷史的切片。折射出迥異的物件本質上是平等的,質疑了某種人類中心主義。

關於具體社會的事件的回應

李競雄 《無題(繪畫)》

李競雄的作品探討奢華的消費景觀與“低俗”審美之間的共通性,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一份獨特的、迷人的中國性焦慮”。他的繪畫裝置作品《無題(繪畫)》架設在舊鋼架,以及用水沖洗出紋路的軟墊之上。作品勾畫出一個似是而非的場景——一場驚心動魄的火災剛剛結束。事實上,藝術家的創作靈感源於1980年代發生的甘肅省“白銀”連環殺人案。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家賦予暴力感以璀璨和明亮的觀感特徵,又似乎在朦朧地指涉大眾媒體普遍渲染和傳播的殘酷情緒,以及讀者、觀眾對這類事件有所需求的心理機制。

苗穎 《“親特網+”的戰略計劃書》

觀眾從孔洞中觀看

苗穎 《“親特網+”的戰略計劃書》

苗穎嘗試探討因特網、局域網和智慧手機等主流媒介的可能性,以及科技在再現現實的過程中産生的新政治、美學和時代感知。她在墻上鑿了很多洞,透過空洞看到的內部有一種窺探的快感。她受“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所提出的“網際網路+”概念啟發,製作出一份捏造的山寨意識形態品牌——“親特網+”的戰略計劃書,制定一系列的“目標”“策略”“品牌故事”,探討新媒體行銷與政治行銷之間的共謀關係,反映出對現實中網路隱喻的某種態度。

梁半 《一個沒有見過大海的詩人 寫了一篇關於大海的小説》

梁半以日常材料為媒介將歷史、政治事件及個人生活經驗進行詩意的轉化。他的作品聲音裝置《一個沒有見過大海的詩人 寫了一篇關於大海的小説》安置在一個長廊中,在黑暗的空間中走過,有無數的海浪聲交織在一起。這些海浪聲是藝術家邀請居住在歐洲的朋友錄製的,這些海灘均為2015年以來的歐洲難民危機中人們所登陸的海岸,諸如希臘科斯島海灘、義大利撒丁島海灘等。曾經發生的難民事件已成往事,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海浪已經抹除了戰爭和難民登岸的痕跡,但觀眾又仿佛能在其中與某種難以磨滅的情緒産生共鳴。抽離于歷史事件的海浪聲與此刻的現實相互碰撞,仿佛在撰寫著一部關於大海的“小説”。

個人化的生活體驗

王光旭 《無題》

王光旭 《隱力》

王光旭的創作在深層次上隱隱昭示著對“秩序”“控制”等關係的挖掘。《隱力》是藝術家持續創作的“磁鐵”系列作品之一,其中,朝不同方向微微傾斜的磁鐵細屑排列在一起,被一大塊匿于墻體之中的鐵板所吸附,像是受制于無形力量的牽引。另一組作品《無題》是位於空間兩端、由細密竹籤條掩蓋著的“門”。觀眾可以從一邊穿過竹籤順利進入房間,卻無法穿回;另一邊則只能出去而無法進入,一種潛藏的秩序由此被設定出來,我們往往被“規訓”而不自知。

寥斐 《無限接近平坦》

寥斐 《一件地球雕塑》

寥斐的作品,持續關注認知系統的建構與運作問題,以及權力規訓在空間規劃中的呈現方式,通過裝置、影像等多種媒介揭示看似合理的表像所隱含的悖謬之處。他的《一件地球雕塑》以兩台分別呈現南、北半球的官方網路監測颱風實時預警影像系統的電腦螢幕為主體,實時呈現數據影像,時空被壓縮為遠端交互的碎片化數據,具體的地球景觀被化約為名稱、圖標與符碼。另一件作品《無限接近平坦》探討理念中的“無限”概念。他將一塊漂浮于水中的木頭暴露在空氣中的部分割去,再投入水中,週而复始,直至技術所能達到的極限。在此,“現實與潛能”“精確與混沌”之間的張力被凸顯出來。

馬海蛟 《家庭分裂主義》中信件

馬海蛟長期關注生活中的“日常性”部分,擅長融合紀實性的影像與虛構文本,從人物與場景中捕捉詩意的瞬間,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化影像語言。他的三頻影像《家庭分裂主義》源於他偶然收集到的一封家庭信件,信件內容隱約反映出不同代家庭成員之間的隔閡與困惑。從這封信出發,馬海蛟試圖再現信件所指涉的家庭狀態,以“偽紀錄”的方式塑造3個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青年的服役士兵、患有眼疾的中年生意人與信仰基督教的老年知識分子。作品圍繞“家庭性”的變遷乃至瓦解折射出中國當代社會中個體的真實生存狀態。

姚清妹 《皇室芭蕾1和皇室芭蕾2》

麻劍鋒的作品

此外,UCCA的“例外館”的公共空間陳列不同領域的讀者所推薦的書目,形成閱讀與交流的場域。在近四個月的展期內,在此將以以藝術、科技、政經、演出、文學、生活等主題為基本模組,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學者、專家等人士針對這些主題持續地策劃一系列表演、講座、對話、音樂、舞蹈等活動與事件。(圖文/孟媛 部分圖片UCCA提供)

UCCA的“例外館”的公共空間

展覽現場

展出作品

展覽現場

迷宮一樣的展覽空間

觀眾觀看影像作品

觀眾欣賞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