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尾象:一小時,沒空間,五回展”:一場城市化的精神遭遇

時間:2017-03-17 13:22:09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林一林、侯瀚如、陳侗、徐坦(從左至右)

20世紀80和90年代是中國藝術界一段頗為動蕩的歲月。不僅是中國藝術,連同中國當時的歷史和社會進程也成為後來人們所津津樂道和繞不開的話題。而關於那個時期的藝術和藝術家們的創作實踐,總是帶著時間的距離,讓今天的我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展覽現場

2017年3月15日下午,“大尾象:一小時,沒空間,五回展”在北京OCAT研究中心開幕。此次展覽由策展人侯瀚如與蔡影茜擔任策展人,展出了活躍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2000年左右,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的藝術家團體“大尾象工作組”當時的創作實踐。

展覽現場展示了“大尾象工作組藝術展”五回展覽的平面圖等歷史資料

“大尾象工作組”由藝術家陳劭雄、梁鉅輝、林一林和徐坦組成,他們在九十年代活躍於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此次展覽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大尾象”並沒有在人們的視線中頻繁出現,甚至當天前來參觀展覽的很多年輕人都是第一次聽説這個團體。然而展覽現場的作品絲毫掩蓋不住這些藝術家昔日創作的當下性、強烈的先鋒與實驗性。他們以裝置、影像、行為藝術等當代藝術的手段和媒材,表現了身處中國改革和開放浪潮前沿的南部城市廣州與人們的精神遭遇,“藝術介入社會現實”的強烈印象噴薄而出。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的大事年表

展覽的前半部分以照片、信件、手稿和時間年表的形式,對大尾象的成立淵源和展覽活動(大事記)作了梳理和呈現。大尾象最早緣起于80年代中期的“南方藝術家沙龍”,其早期(1991年-1996年)的創作和展覽活動大多在文化宮、酒吧、大廈地下層和戶外等臨時空間展出,他們在此期間自主組織策劃了五回展覽,帶有獨立和半地下的性質。1998年,大尾象在香港理工大學和瑞士伯爾尼美術館各舉辦了一次呈現工作組整體面貌和新作的展覽。1998年之後,大尾象開始受到各類大型國際展覽的邀請,工作組成員在“第四屆光州雙年展——暫停計劃”(2002)“第五十屆威尼斯雙年展之緊急地帶”(2003)“別樣:一個特殊的現代化實驗空間——第二屆廣州三年展”(2005)中分別參展。

陳劭雄與侯瀚如在95年的通信,十幾年間侯瀚如與大尾象成員一直保持著聯繫

從中,觀眾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大尾象”與中國社會進程甚至世界進程的同步性。侯瀚如也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中一直與“大尾象”的成員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對社會現實的介入,大尾象的工作方式對於不僅是城市化,他們對早期消費社會的到來所持有的敏感和參與性是很突出的。而且作為獨立、半地下的工作小組,他們用了非常多隨機應變和聰明的辦法介入社會現實,這對於後來的展覽特別是對於中國和亞洲國家城市化都是一個很重要的例證,對今天的展覽也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他們絕對不是限制于廣州、珠三角或者中國的藝術家,他們的工作確實能夠體現90年代以來全球文化格局的變化,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他們對地緣政治變化的敏感反應和體現。”侯瀚如對記者説。

展覽現場

出版人、博爾赫斯書店負責人陳侗對記者説,相對於形而上的理論支撐,大尾象更強調也更重視“藝術實踐”,“就是去實踐”。由於他們的活動、創作與廣州城市化的關係非常緊密,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對城市空間的關注。

展覽的後半部分是對大尾象主要作品的展示,還特別圍繞1994年大尾象在廣州三育路14號組織的“沒有空間”展覽,以期反映出九十年代藝術家自發展覽的真實語境。

展覽特別圍繞1994年大尾象在廣州三育路14號組織的“沒有空間”展覽作了模擬展示

徐坦《關於廣州三育路14號的改建和加建》(1993,裝置,照片若干、手稿若干、方案圖、床墊、旅行袋、雙屏視頻等,尺寸可變)

徐坦《關於廣州三育路14號的改建和加建》(1993,裝置,照片若干、手稿若干、方案圖、床墊、旅行袋、雙屏視頻等,尺寸可變)

廣東“豐收”集團公司與徐坦合作提出的“髮廊”方案

徐坦的作品很早便涉及“第三世界”及其非西方世界國家政治崛起對新世界格局的作用等宏觀文化命題。他的作品《關於廣州三育路14號的改建和加建》(1993,裝置,照片若干、手稿若干、方案圖、床墊、旅行袋、雙屏視頻等,尺寸可變)在展覽中做了概念上的模擬和重建。作品是在廣州三育路14號建築內製作的,這棟建築的歷史特別曲折,作品包括藝術家用文字對建築作的文字描述、以照片展示建築外貌,展示不同的商業改建方案,最終的方案選擇了廣州“博爾赫斯”書店的改建裝修方案和廣東“豐收”集團公司與徐坦合作提出的“髮廊”方案,這一系列過程被藝術家以文稿、照片、文獻、裝置等方式呈現出來,還包括相關方案的平面圖、效果圖。另外,很重要的是在展覽現場還播放了提出方案的人與建築主人進行商業談判的宴況錄影。藝術家希望通過作品表達藝術作品自身存在的真實的現實可能性,“它已經涉及到未來的真實現實,它不是一個預設的只是屬於‘藝術’範圍的事”,徐坦如此解讀道。

梁鉅輝行為作品“遊戲一小時”

展覽主題中的“一小時”取自已故藝術家梁鉅輝1996年在廣州某建築工地電梯上實施的行為藝術作品“遊戲一小時”,藝術家在冰冷而裸露的電梯中,頭戴建築工地工人的安全帽,四下是蓬勃崛起的商業化現代新城,藝術家通過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直接實施作品,以主動開放的態度介入了現實。黃專曾評價這件作品:“這件作品的行為是在垂直的方向上干擾城市擴張的‘正常過程’,並以此尋找個體私有空間與公共空間的滲透,同時追求被動與主動秩序的干擾和擴張。”

林一林的行為“安全渡過林和路”(1995, 行為,90分鐘 )

林一林的行為“安全渡過林和路”(1995, 行為,90分鐘 )

林一林對97年前後“香港回歸中國”引發的一系列後殖民文化的討論和人的本質變化有著強烈的關注。展覽中,林一林的行為“安全渡過林和路”(1995, 行為,90分鐘 )就是一個藝術家對此有著深刻思考的例子。作品中,林一林在廣州一條交通繁忙的街道用幾十塊磚頭壘起了一面“墻”,視頻中來往串流不息的車輛,藝術家一面要躲避車輛,一面要將組成這面“墻”的磚頭一塊一塊移動到“墻”另一側重新堆砌起來,如此反覆在道路中間與路邊。往來車輛被藝術家的行為所堵截。城市的飛速發展和人們日益增長的慾望,或許在藝術家的工作實踐下有了一個喘息和慢下來緩衝的空間。

陳劭雄《五小時》(1993,4張彩色攝影燈箱,尺寸可變)

陳劭雄《街景》系列

陳劭雄 蹺蹺板——以肺部活動為支架的拍攝/觀看方式 1994 影像裝置

陳劭雄 《視力矯正器》 裝置

展覽現場,我們還看到了已故藝術家陳劭雄的作品,他對迅猛的城市化進程與其不斷變化的環境、人的狀態以及公共或集體記憶尤為敏感。他的《五小時》(1993,4張彩色攝影燈箱,尺寸可變)、《街景》系列(1998-1999,彩色攝影,尺寸可變)都在展覽中得到展出。《蹺蹺板》是陳劭雄的第一件錄影作品。蹺蹺板一側播放畫面抖動的海景視頻,另一邊是同樣抖動的展覽空間,正中間一把氣槍瞄準對面蹺蹺板上方的第三個電視螢幕,形成整個空間以及物體與物體之間緊張而強烈的張力。《蹺蹺板》連同展覽中的另外一件作品《視力矯正器》都在促使觀眾被迫接受與正視藝術家所提供的特殊的觀看方式,從而讓人們從另外一種視角觀看和思考慣常的事物。

徐坦 問題I 視頻裝置(四屏視頻,土,桌子),1996

從1991年開始的十年間,“大尾象”在廣州非常活躍,經常舉辦展覽和藝術活動。但是從05年起他們便沒有更新的藝術活動了。2006年梁鉅輝因病去世,十年後的2016年,藝術家陳劭雄也離我們而去。儘管“大尾象”四名成員已經有兩位離世,然而即使到今天,觀看他們幾十年前的創作依然讓人感覺是那麼生動、活躍,那麼富有藝術家的創作激情與能量。正如侯瀚如所言,這種感覺不是所有藝術家都能夠給我們的,“這種感受讓我們覺得這幾十年他們的工作從1991年開始到現在,過去二十多年,時代儘管變化很大並且已經離我們遠去,但還是活生生地在我們的眼前。”(臺馨遙)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