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開幕現場
2017年3月11日下午,“碎片”林鈞相水墨藝術展在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知名藝術家宋惠民、趙大鈞、許勇、周衛、吳雲華、劉力、佟安生、姚殿科、史春光、欒永讓,瀋陽大學副校長王曉初,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及雲輝,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易罡,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鮑海寧、教務處處長胡炳文、史論系主任宋玉成、油畫係副主任張志堅、老幹部處處長李志剛,魯迅美術學院教授霍波洋、劉明、張英超、張峰、韓大為、洪濤、張沈、馬德龍、王琪,以及來自遼寧省委省政府及瀋陽建築大學、瀋陽大學美術學院等各界嘉賓出席開幕式。
展覽開幕現場
藝術家趙大鈞觀看展覽作品
藝術家林鈞相接受採訪
林鈞相,1943年生於大連金州,1972年開始美術創作活動,自1969年開始從事繪畫創作。四十七年來,他曾涉足版畫,連環畫,現代陶藝和水墨繪畫的創作,不斷拓展自己的藝術創作領域和邊界,積攢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作品。
藝術家趙大鈞接受採訪
藝術家周衛致辭
藝術家劉力接受採訪
魯迅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係教授張英超接受採訪
林鈞相 老朽溜小狗 水墨 68×68cm 2015年
此次展覽展示了林鈞相近十七年來創作的100余件水墨繪畫作品,包括水墨、彩墨、隨筆小品和寫生創作等多種形式,從中可以看到近十七年來藝術家林鈞相藝術語言和風格題材的變遷,鋪陳出一條完整而清晰的藝術創新和發展脈絡。
林鈞相 《布弈殘荷》 水墨
林鈞相水墨繪畫創作的突出特點在於,他重新發現和激活了中國畫中“線”的生命,強調表現線的“頑劣”和自由感。正對展廳入口的是林鈞相最新創作的一幅彩墨作品《布弈殘荷》,藝術家將自己比作殘荷,林鈞相説:“我的晚年就像殘荷一樣,雖然年歲已高,但是殘敗也象徵著新生,我在孕育一個新的生命。在藝術上,我不崇尚人前的風光,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塊鋪路石,期盼後來人在我鋪墊的這塊基石上做更多文章。我的這件作品就是要闡述這個觀念,充分強調線的生命,讓線活起來。同時不要忘記建立新的線的秩序,因為無常變化之後需要建立新的和諧與秩序,這樣,紊亂之外才能誕生新的藝術樣式。”這是藝術家在歷經多年的藝術實踐和思考過後所得出的藝術理念,他也以這件作品有力地表達了自己對中國畫中線的功能的重新理解和詮釋。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在林鈞相的作品中,他還非常強調傳統中國畫的題字和留白問題。畫面中,觀眾總能看到在具體物象之外藝術家所題寫的諸多充滿智慧的題句。它們凝聚了這位自稱“老憨”的藝術家歷經歲月之後所積澱下來的風趣達觀的人生態度和智慧禪思。林老説,做學問和搞創作是一輩子的事情,讀書和畫畫是他一輩子的選擇。中國畫的留白應該是畫面的一種構成,將題句寫在哪也是有學問的,林鈞相的題字不是畫到哪算到哪,他把留白和題字看作影響畫面視覺的重要因素,是藝術家有意識的一種“佈局”,同時題字的內容也闡述了他對自己人生的看法和界定。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林鈞相 人蟻系列——翔 水墨 97×97cm 2008年
林鈞相 自得其樂 水墨 68×68cm 2014年
觀看林鈞相的作品,人們很容易從中獲得一種啟發並感知到藝術家坦蕩磊落的心胸和相容並蓄的藝術態度。他把自己的天知,城實地公佈出來。面對自己的畫,他沒有用多麼高深的藝術語言去渲染,而是誠懇地僅僅將其看作“自己的生活和心態的記錄”。他在自己的一幅自畫像中這樣寫道:“畫家畫家,在家畫畫。瞇起眼睛,自得其樂。捂起耳朵,笑罵由他。”他將繪畫看作是一種自愉,一種修行,是自在的勞作。
展覽現場藝術家林鈞相(右)與趙大鈞(左)觀看作品
藝術家許勇觀看作品
林鈞相曾經于2011年左右在清華美院中國畫高研班進修,師從劉巨德先生。劉巨德評價林鈞相的作品稱,“面對繪畫,林鈞相心裏有某種天然的不可抑制的快樂,並且深沉而持久地綿延著,這很耐人尋味。他行走在藝術的幻覺和錯覺世界中,常用流動的線解構物象,拋棄常人受物象的制約和對物象的描摹,‘形’半開半合,‘象’流動不定,一切處在過程中。這是他對現實世界的理解和認識,也是他對熟悉世界的微笑和反叛。繪畫都是藝術家用畫筆感悟生命的結果,也是藝術家走進自然心靈深處,照見自己天性的結果,林鈞相正走向抽象而無邊的藝術世界。”
瀋陽大學雕塑系主任林志民(左)陪同藝術家許勇(右)觀看作品
的確,如劉巨德教授所言,林鈞相崇尚庖丁解牛由技入道的境界。庖丁開始滿眼是牛,後來眼中全然無牛,只有舞蹈的節奏、韻律和快樂。庖丁以有厚入無間,由有限到無限,從限制到自由,這樣的過程,正是林鈞相近年來在繪畫中試圖超越現實的理想,也是他近期感悟到的快樂。
觀眾觀看展覽
觀眾觀看展覽
展覽開幕現場
展覽現場全景
此次展覽將展出至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