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專家學者合影留念
2016年11月25日,由四川美術學院主辦,中國美術家協會平面設計藝術委員會擔任學術支援的“重置/RE-SET”視覺傳達設計與教育再思考學術論壇在四川美術學院虎溪大學城校區多功能廳舉行。
數字化、資訊化、網路化使人類的生存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並由此帶來一種全新的社會生存狀態。數據的大規模生産、分享和應用,開啟了人類社會在認知體系、價值建構上的巨大變革和轉型,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交往方式、生産方式及生活方式。當“資訊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為人類生活中的基本交換物”(Nicholas Negroponte,Being Digital),“重置”用以表達當下時代變革和趨勢下引發的對設計關係及系統建構的探討與反思。此次論壇匯聚了多位設計院校專家學者,同時也包括多位知名廣告人、創業公司創始人及跨領域、跨文化研究專家共同面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當前所面臨的教育問題及行業現狀展開學術討論。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宋協偉
本次學術論壇以主題演講與研討沙龍的形式展開對視覺傳達設計學科與專業的探討。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宋協偉,深圳國泰安金融大數據事業部群高級專家顧問崔凱龍,The Nine創始人、中國首座戛納創意節設計類金獅獎得主熊超,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副院長韓緒,《裝飾》雜誌主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方曉風,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五工作室導師、副教授王子源,態客民宿實驗室創始人兼CEO吳偉,四川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呂曦,跨文化溝通藝術設計師潘劍鋒,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辛向陽等與會嘉賓發表了他們對視覺傳達乃至整個設計行業未來可能性及其發展趨勢的講演。
宋協偉以《主體的覺醒》為主題,強調了作為設計教育主體的人其自身意識和觀念的重要性。設計的歷史邏輯是一個價值的觀念,主要涵蓋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環境價值和政治價值等。教育培養人的目標是將人培養為智者,融匯多元知識,也就是古希臘的大學所提出的“智慧型的國家與城邦的高級管理者”;其次是全能的造型藝術家,是藝術與技術,藝術家與工匠的複合,這也是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提出的現代設計人才的概念;再次是城市學家,全要素、跨專業的城市學通才。現代教育所培養的應該是具有多學科綜合素質的通才。宋協偉也在隨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學會觀察和思考人與社會就是今天的設計。到底教育是什麼?作為大學教授、作為行業專家,我們到底給學生、給學校帶來了什麼?是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教育與非教育、工具與技能、興趣與特長、挑戰與勇氣。設計學院不是‘學生工廠’,而是‘知識工廠’。設計教育應該具備啟迪新思想的能力,用其所産生的影響力和具備的潛力去改善世界。”
深圳國泰安金融大數據事業部群高級專家顧問崔凱龍
深圳國泰安金融大數據事業部群高級專家顧問崔凱龍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放在大數據、物聯網的背景下梳理了兩者之間在跨領域互動方面的聯繫與未來的創新應用方向。視覺傳達要求資訊傳達的可視化和有效性,在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和大數據的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可以應用在未來諸如數據、聲音、文本、視頻等多媒介分析的可視化結果、用戶畫像、藝術品估值及收藏數據包括智慧互聯、智慧穿戴等領域甚至建構新的商業模式。
The Nine創始人、中國首座戛納創意節設計類金獅獎得主熊超
The Nine創始人、中國首座戛納創意節設計類金獅獎得主熊超涉足廣告行業多年,他在演講中分享了很多其創作的廣告案例,將當代藝術的語言引入視覺傳達、廣告設計領域是熊超創作的一大特點。熊超演講的主題聚焦“網際網路時代的整合設計”,他認為設計最重要的是溝通,這個時代是一個整合的時代,設計師需要深刻洞察消費者的需求。設計師要整合的來自於消費者的渴望、慾望,也就是大數據時代裏要去了解90後、00後的消費者他們到底想什麼,他們渴望什麼。設計科技是無法避免的,每天地球上會發生很多事,設計師需要會講故事,用情感的方式和消費者溝通,繼而讓品牌和産品完美的溝通。溝通、洞察、創造、美學、設計、科學、娛樂、事件、故事這些只有透過有創意的整合,才能讓品牌和産品最完美的跟大眾達成溝通,在這個世界將要被整合為一的內容廣告確實在發生斷崖式的變化,正在徹徹底底的轉型。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我們不可回避的是認識和方法論,熊超的創作案例表明,設計師開始從過去單一的視覺傳達設計角色轉換到今天將多維多領域進行整合與延伸,設計也會變成新時代的社會事件與社會動力的發動機。
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副院長韓緒
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副院長韓緒將探討的方向放在設計所面臨的當前危機方面,他首先表達了對論壇主題“重置”的理解,重置不是回到原來,重置是回歸,是去雜。當下,技術被剝除,媒介在不斷更疊,視覺傳達設計的真正危機是忽視自知、忽視科學、忽視遠見。如果可以被技術顛覆的問題,這就不是問題。韓緒在演講中還引用達芬奇對藝術家的兩句話來闡明達芬奇對當時從事藝術的一類人的定位“藝術家是上等人和偉大資訊的傳播者”,“藝術家同時成為科學家和人道主義者,但絕不是工匠”。隨後,他在現場也發出“誰能夠給視覺傳達設計者這樣的一個定義?”的疑問。網路把整個時代扁平化了,設計不是所有的需求都滿足,我們要靠設計哲學劃出邊界和線路,設計出原來的邊界,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裝飾》雜誌主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方曉風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方曉風做了關於《設計的信心》的主題演講。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泛媒體時代,資訊挖掘能力很重要。當下,我們的整個設計行業面臨著很多亂象,但同時也充滿機遇和機會。如何在這些混亂的現象和狀況下梳理出一條清晰的創新發展的路徑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曾經失去信心,重拾信心,去關鍵、注追蹤、重連貫可以讓我們重拾信心。教學模式是交給學生問題。創新唯有走出范型教育才能導向創新,創新真正的難點在於是不是能夠發現‘問題’。”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五工作室導師、副教授王子源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五工作室導師、副教授王子源做關於《視覺傳達的“見”與“不見”》主題演講。他認為好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的醫生,相比解決問題,及早發現問題更為重要。如果我們只按照今天的標準培養明天的設計師,如何能讓平面設計前進?他表示:“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們都認同挖掘‘設計思維’的潛力以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來面對越來越複雜的問題,但設計師們好像有點忘記自己真正的財富在於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取而代之的是市場使然的簡單複製趨勢。”
態客民宿實驗室創始人兼CEO吳偉
態客民宿實驗室創始人兼CEO吳偉做了關於《設計師的100種死法》主題演講,他結合自己的創業經歷、案例談立足當下未來設計的趨勢。他批判了只懂設計不懂需求不解決社會問題的設計、陷入局部,不知道到底什麼是有需求的設計,不夠專注,持續性差的設計、自我封閉,迭代太慢的設計。他認為設計唯極致,方可活。
四川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呂曦
四川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呂曦做關於《忽視•透視》主題演講。她從縣級醫療機構護理類服務設計、重慶兒童醫院服務設計、縣級市殯葬服飾系統設計三個案例來對服務設計進行探討。她認為視覺傳達設計應該是資訊架構與可視化設計+可用性研究與交互設計+服務設計,同時也是敘事邏輯、行為邏輯、關係邏輯的綜合。
文化溝通藝術設計師,英格蘭中央大學和中國美院視覺傳達雙碩士潘劍鋒
跨文化溝通藝術設計師,英格蘭中央大學和中國美院視覺傳達雙碩士潘劍鋒做關於《第三種語言》主題演講。他認為我們要在第三種文化上談第三種語言,第三種語言可以是圖像式的文字,也可以是文字式的圖像,或者也可以是攝影的方式。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辛向陽演講《A approaches and meanings of communication》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辛向陽在《A approaches and meanings of communication》的演講中談到:“創造符號是一個社會過程,它選擇、綜合和抽象特定的人類經歷或共同記憶,把它們轉化成為可廣泛識別並包含共同信仰的表達形式。符號對我們認識、理解周邊的物理和社會環境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也影響著我們和環境的互動。交流是我們運用到幾乎所有根本問題的一種思考的方式和分析的方法,交流是口頭行動,行動則變成了交流的非口頭符號。”
據了解,本次學術論壇還將於明天舉行研討沙龍,與會專家學者將圍繞今天主題演講中所涉及的諸多學科和行業問題展開更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