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白曉剛十年藝術生活日記 “零拾”個展橋藝術空間開幕

白曉剛十年藝術生活日記 “零拾”個展橋藝術空間開幕

時間: 2016-09-17 23:48:14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出現場藝術家白曉剛(左三)、及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右四)等嘉賓

藝術家白曉剛(左一)、嘉賓譚平(左二)、詹建俊(中間)、孫景波(右二)余丁(右一)

“這些年,每次路過或是到一個地方停留,都喜歡拾上幾塊當地的小石頭帶回來,已經成了習慣。這些年我畫畫的狀態,也有些像‘撿石頭’。帶學生外出寫生,回老家看父母,假期外出旅行,或者在畫室裏呆著,都會自然而然地拿起筆畫幾張。”

                                                                                        ——白曉剛

觀眾觀看“新疆寫生”系列作品

藝術家白曉剛接受藝術中國專訪

觀眾觀看“書”系列作品

點滴零碎之拾 生活十年記錄

零碎時的撿拾,撿石頭也好,撿畫意也罷,正是白曉剛最新個展“零拾”的主題。本次展覽于2016年9月17日到10月12日期間,在798橋藝術空間展出。本次展覽展出了白曉剛在十年間創作的100余幅作品,涵蓋多個藝術系列。白曉剛在接受藝術中國記者專訪時談到:“這些作品是我在零散的時間一點一滴積累的。‘零拾’是我將生活中的點滴零碎撿拾起來記錄在畫布上,也是我的一種生活和工作的狀態,零到十也代表著我這十年的繪畫創作過程。”

范迪安提到,白曉剛以“零拾”作為自己展覽的標題,是零星之拾,零散之拾,零碎之拾。這裡的“零”,也就是他在畫室空間、生活現實和自然景觀中的所遇所見,這説明他是一位熱愛生活、敏于觀察和善於捕捉的畫家。許多年來,他在教學之餘,總是花時間走向社會,走進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旅途中畫下各種為之心動的景象和景物,由此形成數量可觀的積累。這裡的“拾”,更體現了他的藝術的態度和方式,是以真誠的心靈面對世界,同時在勤奮的驅使下動筆不綴,從而練就了自己的藝術表現能力,也壘砌起一個屬於他自己的世界。這數量眾多的小幅作品匯聚在一個展覽中,讓人看到白曉剛的藝術追求和語言面貌。

觀眾觀看“肯亞日記”系列作品

觀眾觀看“望京日記”系列作品

展覽現場

視覺日記描繪畫室與旅行

白曉剛在作品中描繪畫室裏的點滴,他畫最喜歡的檯球,最寶貝的女兒,也畫雜亂無章的畫室,亂糟糟的書桌和油膩的調色臺。他的書本系列畫出了一種生活,一種習慣,一種體會,也畫出了與自己的交流與對話。白曉剛享受著畫室中的寧靜,他説“畫室白天的光線不好,到了晚上,書都安靜地趴著,一動不動,這個模特很老實,我可以安安靜靜,一遍一遍慢慢畫。”

但白曉剛並沒有把自己局限起來,也在畫中展現廣袤大地上的遼闊風景。他認為畫出來和“真相”差別很大,但總覺得比照片更“真實”。他經常在旅行中畫畫,用畫布寫下一張張視覺日記。《肯亞日記》記錄馬賽馬拉草原上動物們和馬賽族人的姿態,《望京日記》記錄生活和工作中的望京街區,《礦工日記》記錄礦工從礦井出來時的燦爛笑容,《工廠日記》記錄老家山西太原的工業味道。畫寫生也是白曉剛多年的習慣,記錄下一段時間、一段生活。城市、鄉村、街道、集市,非洲、西藏、新疆等等,他用繪畫記錄當時的情景,還有情景裏的人,和對那裏的感受。

觀眾欣賞作品

觀眾在作品前

觀眾拍攝作品

多種藝術面貌與鮮活的創造力

中央美術學院詹建俊老教授在接受藝術中國記者採訪時談到:“白曉剛美院學習工作,有很強的藝術功底。本次展覽展出了他不同時期的多種風格及表現方式。他能夠深入生活,對不同感受做出不同藝術表達。他像是在寫日記,畫面並不一定很完整,但是很鮮活,他的畫中有他熟悉的望京街區的景色,有不熟悉的非洲、新疆等地的景色。我尤其喜歡他的那些小畫,于方寸裏面見真章。”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譚平在現場接受採訪時也認為:“白曉剛是一個很努力的人,他隨時能把自己所看所想轉化成繪畫語言表達出來。他的作品面貌多種多樣,既有不同時期的作品,也有在不同地方創作的作品。他一直在畫生活,保持著藝術家的敏感,方法很直接,能夠保持藝術家鮮活的創造力。”

《肯亞日記》紙上水彩 2013年

《望京日記》紙上油畫 2011年

白曉剛 《北疆日記》布面丙烯 2016年

《書》No.4 布面油畫 2011年

展覽現場

觀眾在作品前交談

展出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