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新聞

王潮歌新作《又見五台山》19日全球首演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9-21 00:08:0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又見五台山》演出現場

  伴隨著男聲吟唱的取自文殊菩薩七字咒的旋律,觀演完畢的觀眾再次從剛剛為他們展現了精彩演出的演員身邊走過,一幕幕場景似乎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都會出現,可觀可觸,演員們每一絲呼吸都如此之近,這就是《印象》系列的總導演王潮歌的又一力作《又見五台山》。

《又見五台山》演出現場

觀眾從演員及舞臺場景間走過

進入五台山的路上就感受到了佛教無處不在的影響,而在2014年9月19日全球首演的《又見五台山》,也是導演王潮歌對人生與佛理的追尋雨思考。整場表演展現了人到中年之後回想的過去與種種困擾,以及佛法對人生、時間等等諸多問題的闡釋。伴隨著每位觀眾受眾傳遞的銅缽敲打的迴響,聆聽著僧人手中銀鈴的蕩滌,由燈光呈現的虛幻的廟宇間,仿佛又見一百年的雨雪,又見五百年的蒼柏,又見一千年的經卷,又見兩千年的五台山,又見前生的我,又見來世的你,又見修行者的一次匍匐,又見佈施主的一念慈悲,又見護法神的一次普渡。感受一念的漫長與短暫,也體會到人皆可成佛的祝願。

《又見五台山》整個舞臺結構呈環形設計,伴隨著劇情的演進不斷旋轉,舞臺頂部的燈光也隨之變換轉動。在首演之後的新聞發佈會上,導演王潮歌展現了擁有全中國最長舞臺的自信。舞臺一圈全長近240米,隨著世界級燈光的配合不停旋轉,將一幕幕場景逼真連貫的帶到觀眾眼前。如日月星辰一般轉動的舞臺同時也展現了時光的荏苒,如同前生與來世只在須臾之間,不斷提醒大家時間又過去了。

演出的音樂創作也如同修行一般經歷了數度推倒重建。音樂總監王崴透露,在最終成品誕生前,曾有幾十稿的作品作廢。“佛教音樂本身如同一個浩瀚的知識寶庫,這次的創作本身就是抱著一個學習的態度來進行的”, 王崴説道。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繁雜的佛經內容,最終團隊選取了最貼近文殊菩薩的七字咒作為主體旋律。

展現人生軌跡的長廊設計

全體演職員向觀眾致謝

在劇中,觀眾們看到,佛教在五台山如何與今天的生活結合在一起,與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怎樣融合到一起。劇中演繹著平凡人的生活瑣事,映照出了每一個人對生活的感受與思考。觀眾們與劇中人一同經歷時間的流逝,一同感悟生活的禪思,一同以別樣的視角體會五台山所蘊含的智慧。近90分鐘觀演過程,觀眾們從室內情境體驗區穿梭到360度全景旋轉舞臺區,劇場中佈置的生活場景,是日常的,經歷著人生百態,在近在咫尺的表演間,體悟到生活的美好,信仰和大智慧的點撥。

《又見五台山》是國內首部佛教主題大型情境劇。“佛教文化浩瀚如大海。大海不可説清楚,但我們的作品哪怕只是點醒您、啟悟您,或是讓您撫摸到文殊師利菩薩智慧輕羅的一角,都是我們美好夙願的達成。”王潮歌的期許也貼切的表達了這部新作給人們的感受。

觀眾通過舞臺走向觀演臺

演齣劇場風鈴宮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