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新聞

1807558件:故宮文物也許不止這麼多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7-16 14:04:07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第五次藏品清理後形成的故宮博物院藏品總目

第五次藏品清理後形成的故宮博物院藏品總目

作為全國最大的綜合博物館,經過7年努力,故宮博物院完成了建院歷史上的第五次藏品清理,首次徹底摸清了家底:截至2010年12月底,有文物藏品總計1807558件,分為繪畫、法書、碑帖、銅器、金銀器、漆器、琺瑯器、玉石器、雕塑、陶瓷、織繡、雕刻工藝、其他工藝、文具、生活用具、鐘錶儀器、珍寶、宗教文物、武備儀仗、帝後璽冊、銘刻、外國文物、其他文物、古籍文獻、古建藏品共25類,其中珍貴文物達1684490件。僅僅過去了3年多時間,面對這最全面、最徹底的一次文物清理,在今年6月30日“平安故宮”月度媒體新聞發佈會上,故宮博物院再次宣佈:計劃利用3年時間,對部分之前未徹底整理的文物藏品進行系統清理,並開展登記著錄、影像採集等工作。

【每一扇朱漆大門都帶有歷史符號】

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的來源有三類,除國家調撥和社會捐贈外,更有清宮舊藏,這其中有很多與皇家相關。比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乾隆禦稿基本包含了乾隆一生的詩文作品,既有御筆稿(硃筆),也有大臣謄寫稿(墨筆),具有重要的文化與考古價值,目前分別由書畫部和圖書館管理。

“書畫部所保管部分,時代自康熙六十一年至乾隆三十四年。為尊重原狀,基本按照原有的樣式編號、包裝保管,有208個文物號,222件/套文物,計28132張,之前的整理存在時間錯亂、年份混雜、手稿和謄稿交叉等問題。書畫部擬用3年時間,完成冠號、定名、製作卡片及影像採集工作。圖書館所管部分,以乾隆三十五年至嘉慶三年為主,約155部,雖已初步完成建賬工作,但未具體到賬,也無影像,文物普查工作擬統一移交書畫部整理並保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解釋説。

此次,故宮博物院將深入開展對甲骨、乾隆禦稿、明清尺牘、清代瓷片和窯址標本、舊存瓷器文物、石碑、文物箱櫃架、舊有鋪墊文物、清宮老照片、清宮老照片玻璃底片、古建文物資料、石刻構件、文保科技部原修復材料、古建築附屬文物以及部分不符合故宮博物院收藏範圍的藏品共15大類文物藏品的清查整理,進一步摸清故宮博物院文物資源家底,豐富文物藏品類別,利於加強各類文物藏品的保護和管理。“一些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建築文物藏品,長期以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散落于各個院落,堆積于各個室內,保存條件十分不利”,故宮博物院院方意在通過此次文物普查清理,賦予它們文物分類號,明確應有的文物藏品身份,將其納入日常保護之列。

單霽翔説,當年,雨果把巴黎聖母院比作是在幾個世紀漫長時間裏形成的一座大山,他説:“這個可敬的建築的每一個面、每一塊石頭,不僅是我們國家的歷史,也是科學史和技術史的一頁。”那麼,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故宮,它的每一組院落、每一座宮殿建築、每一扇朱漆大門、每一段石板橋梁、每一塊青磚黃瓦、每一件宮廷陳設、每一幅梁枋彩畫都帶有歷史符號。

在這次普查清理工作中,故宮博物院將在原有的“新”字號、“故”字號和“書”字號3種文物號的基礎上,新設立“建”字號,來系統整理和保存這些與古建築相關的文物藏品。再例如目前密集堆放在院內的近千件石碑,今後將首先進行放平、清洗、識讀、建賬、冠號等工作,並根據研究成果排列上架,讓這些文物更有尊嚴地被保護起來。從前沒有列入文物序列的物品通過整理建賬成為文物,既方便管理又強化管理,為有效保護創造了條件。

【再難也要“讓深藏在禁宮裏的文物活起來”】

在紫禁城南部區域,會形成陳列展覽的“金三角”區域,即以午門及東西雁翅樓、武英殿、文華殿為主體設博物館展覽群,大幅提升展示文物數量和展覽水準,讓觀眾獲得更加深刻的文化體驗;2015年將開放西部區域的慈寧宮、壽康宮等宮殿,從而使開放區域達到65%;在不久的將來,在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大高玄殿,將會有很大的空間提供舉辦內容豐富的展覽。與深入研究、科學保護,公開資訊、資源共用這些文物普查的目的相比,與廣大民眾更為密切的還要算是豐富展覽、服務公眾了——“讓深藏在禁宮裏的文物活起來”。“隨著文物普查清理的持續開展,我們將進一步理清思路,更好地進行策展規劃,並將不斷開闢新的展廳,繼續增加展示文物的數量和品質。”單霽翔表示,通過文物藏品的普查清理,還可以及時發現存在隱患或亟待修復的文物藏品,在對這些文物藏品開展科技保護中形成的新成果,包括所採用的新技術,都可以以展覽的形式展示給公眾,讓公眾了解、理解、支援文物保護事業,在公眾和文化遺産保護之間形成良性互動。

其實,這次藏品普查的難度不小。首先便是文物庫房分散。據悉,本次清理的文物藏品除乾隆禦稿、明清尺牘、甲骨等少數幾個門類集中存放在地下文物庫房外,其餘均分散于故宮博物院內各處的地面庫房之中,而類似石碑、石刻構件、文物箱櫃架及各原狀室內的舊有席、墊、褥等鋪墊文物,更是散存于故宮博物院各處。在進行清理工作時,必須進行數量較大的文物搬遷和集中工作。與之相對應的另一個難點則是清理空間有限。故宮博物院正在全面推進“平安故宮”工程,“院藏文物防震”、“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等項目的實施,加之古建築修繕工程,目前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庫房空間已經非常有限。而本次文物藏品普查清理有較大的空間需求,一方面普查清理工作本身需要較大的空間;另一方面,普查清理完成後的文物藏品需要庫房進行保管,如原散置院內各處的文物箱櫃架和石刻構件等,或需製作櫃架,改善保管條件,再如29箱玻璃底片、28箱舊存瓷器文物、40余根象牙等,在製作櫃架期間,也需一定的週轉空間臨時存放。

據了解,此次工作人員將採取邊清理、邊採集、邊研究的工作模式,工作項目均具有較強的研究性,研究工作將與普查清理工作同步進行。例如乾隆禦稿、明清尺牘、石碑項目,均涉及文字的識讀和定名;清宮老照片項目,目前約有2/3的照片辨認不出具體的人、地點和景物,定名還很不規範,大量出現諸如《清末佚名攝一年輕女子半身像》《清末佚名攝四人合照》等,需要在查閱資料進行比對的同時,聘請院內外專家進行識讀;再説甲骨項目,將進行文字釋讀和綴合工作(包括院藏甲骨自身綴合及與相關單位所藏甲骨進行綴合),對內容進行相關研究,發表學術論文,出版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系列叢書,並建立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檢索系統,以便將學術成果提供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使用。因此,在充分發揮故宮博物院研究人員的力量之外,有些項目還需要聘請社會專家力量共同開展,這也成為普查過程中的第三個難點。

此外,在藏品清理普查時還有著更為精細的內容要求,在文物登記、基本資訊(包括影像)採集和資料留存等方面均高於7年藏品清理時“賬物”核對的標準。還是乾隆禦稿,之前基本按年份登記,按冊冠號,未具體到每張,此次整理將具體到張,由於一頁紙上可能有多首詩,也可能多頁紙是一首詩,因此需要根據每一首詩的實際頁數進行登記。除此之外,如甲骨清理還將進行摹字和拓片的工作,以盡可能多地留存相關研究資料。

故宮博物院回應關於文物藏品的一些誤解

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基本為清朝文物?

這是一種概念上的誤解,紫禁城雖然是明清兩朝的宮殿,但是其所收藏的文物藏品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載體和見證。論時代,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宋元明清直至近現代;論範圍,囊括了古代中國各個地域的文明精華,包容了漢族和古代許多少數民族的藝術精粹;論類別,包括了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所有門類;論國別,包含了科技儀器、西洋鐘錶等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瑞士等國的外國文物。

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全部都經歷南遷?

目前,故宮博物院部分文物藏品經歷過南遷、其中一些南遷文物藏品運往台灣的歷程已為世人所熟知,但是不少人以為當年故宮博物院的所有文物都實施了南遷,這也是個誤解。當時,故宮博物院各庫藏品數以百萬計,大部分仍保存于原處未動,甚至有的整座庫房的文物藏品均未南遷。此外,當時各個陳列室須維持正常開放與參觀,保留了一定數量的展品。根據民國時期北平故宮博物院的多次清點,留存北平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多達118.9萬餘件,更有數以百萬計的明清檔案,為南遷文物的20余倍。

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都去了台灣?

據檔案記載,遷運至台灣保存的故宮文物共計2972箱,佔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總箱數13491箱的22%,包括瓷器907箱、玉器98箱、銅器61箱、雕漆36箱、琺瑯66箱、書畫91箱、圖書1334箱、文獻204箱。這些文物遷臺後,台北“故宮博物院”先後進行了3次清點,數字增長較大,主要是204箱清宮檔案,因計件方式的變化,由1954年的28920件增長為386862件。目前,台北“故宮博物院”共收藏有來自北京故宮的文物597556件,其中器物類44770件、書畫類6807件、圖書文獻類545979件。此外,台北“故宮博物

院”還收藏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原古物陳列所的11865件文物。

參觀故宮博物院看不到故宮文物藏品?

這種印像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第一,目前紫禁城的開放面積為52%,共計展出清宮陳設及文物4306件。但是受限于參觀條件,觀眾僅能從門口處觀望,無法近距離端詳,因此給觀眾造成到故宮博物院主要是看古建築的印象。第二,在紫禁城對外開放區域內,常設專館共展出各類文物1352件,專題展覽共計展陳各類傢具陳設及文物1517件。這些專館及專題陳列佈局較為分散,距離相隔甚遠,多數觀眾僅能選擇一兩處專館參觀,或走馬觀花式地瀏覽,無法仔細觀摩端詳文物展品,給人們留下展陳文物藏品數量較少的印象。第三,漱芳齋及重華宮區域陳列各類傢具陳設及文物601件,倦勤齋內陳列各類傢具陳設及文物56件,中正殿陳列有佛經、佛像、佛塔、唐卡、祭法器等與佛教有關的文物150件,目前,這些建築空間及陳列主要用於外事接待及學術研究,由於院落和室內空間狹小,未能對所有觀眾開放。第四,故宮博物院每年大約組織舉辦境外展覽10余場、境內展覽10余場,每個展覽一般出展文物120件左右。但是目前僅個別海外展覽能夠做到出國前的預展和回國後的歸國展,絕大部分經過長時間精心籌劃的赴海外展覽,大多無法為參觀故宮博物院的觀眾提供觀賞機會。

故宮博物院缺乏“鎮館之寶”?

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規模龐大、種類繁多,並且形成了結構嚴謹的文物脈絡、體系,以供欣賞和研究,使得單件藏品不可孤立而存。因此,故宮博物院從不突出某一兩件文物,“打造”所謂的“明星文物”、“鎮館之寶”。對故宮博物院來説,密不可分的整個文物藏品體系和紫禁城古建築群體,都是故宮博物院視若生命的無價珍寶。某些博物館挑選一兩件藏品,全力“打造明星文物”,吸引觀眾眼球,以提升博物館人氣、促銷文化産品,這對於博物館和觀眾來説,實則是兩敗俱傷:一是博物館的收藏狀況往往趨於一枝獨秀、以偏概全的局面,難以真實呈現博物館收藏體系、體現博物館整體價值,難以提供更多富有創造性的啟迪,難以引起公眾不斷深入探究的興趣,也難以喚起更廣泛的關注、喚醒更深入的共鳴;二是觀眾過多關注“明星文物”,對其他非“明星文物”熟視無睹、忽略不計,就不能全面、系統、真實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元性,易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認識,既不能全面認識過去,又何談把握今天和探索未來?因此,從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所要達到的目標來説,博物館應該以沉靜的歷史眼光,以全面、客觀、深刻、理性的嚴謹態度,構建品類豐富、價值多元的藏品展示體系,以不負博物館的歷史責任和現實擔當。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