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12月1日在關山月美術館開幕,展出80余位70後藝術家的400余件水墨作品。
▲郝建濤作品《祥瑞之外No.5》。
2012年興起的當代水墨熱潮在2013年從市場燒向學術界。而作為關注當代水墨多年的深圳水墨雙年展,今年的關注主題則轉向了青年水墨。
12月1日,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深圳畫院、關山月美術館承辦的“第八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在關山月美術館開幕。本屆水墨雙年展以“青年墨語”命題,推出“水墨形學·筆墨概述”、“水墨圖學·原型研究”兩個主題展,集中展示了80余位70後藝術家的400余件水墨作品,青年策展人和青年參展人聚集一堂,向觀眾展示了不同於前輩改革者的全新“青年墨語”。
“水墨形學·筆墨概述”單元由深圳畫院研究員陳君擔任策展人,展覽中一部分是傳統的架上水墨畫,是沿著傳統美學思路創作的現代作品,呈現出傳統的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在現代的面貌;另一部分則是呈現出傳統趣味的當代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形式多樣,包括觀唸書法、版畫、攝影、坦培拉、炭筆書寫、紙板繪畫、裝置等多種藝術形式。還有一部分則是用傳統筆墨表現現代都市生活,這也是深圳畫院堅持多年的研究課題。
無論是豐富的主題,還是多變的形式,本屆雙年展展示出的青年水墨樣貌,已經完全打破了傳統概念,甚至超乎了大多數人的想像。正如付小東所説,“水墨之於中國不僅僅是作為媒介,更多的是代表一整套完整的理念和文化系統,除了視覺經驗之外,我們可以看得更多。”
青年水墨是當前中國畫壇最具活力且備受關注的對象,在近年國內水墨藝術創作和展覽中,青年水墨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對於這些全新出現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手段,還存在許多爭議。但不可否認,他們給了當代藝術更多的可能,也給了傳統文化更多的可能。
▲祝錚鳴作品《空空行》。
水墨與當代藝術互動
“不生不滅”,一進入關山月美術館的中央展廳,四個灰色的大字書寫在白色的墻壁上,格外醒目。這不是書法,而是藝術家花俊用膠水和灰燼創作的現場行為藝術作品。裝置、影像、攝影、行為、油畫……與其説這是一次水墨展覽,不如説這是一個當代藝術展覽,事實上,在深圳水墨雙年展的展場上,水墨早就打破了固有的形態,而在青年藝術家手中,他們更加形式多樣。
此次參展的青年藝術家被劃定在45歲以下的藝術群體中,其中大部分是70後藝術家,也有部分80後參展。這些年輕的藝術家大多已在當代藝術界嶄露頭角,他們的創作也呈現出各自鮮明的個人特色。他們對水墨的大膽探索,可以説預示著水墨藝術的未來。總策展人董小明和嚴善錞認為,當今畫壇,青年水墨藝術因其充沛的活力和豐富的表現形式,推動著傳統水墨藝術向當代轉型,在近幾年被中國藝術界廣泛關注。這些作品或顯示出嫺熟的傳統技巧,表現對傳統水墨精神和技巧的探索、回溯與突破;或通過油畫、版畫、雕塑、裝置、光影藝術等各種藝術手段,呈現水墨對當代藝術的互動與滲透。
▲鄔建安作品《奈何長弓》。
從傳統中汲取養分
“這是紙做的,還是木頭?”在C展廳的一角,很多觀眾圍著李洪波的作品《偶人》好奇地猜測,甚至有人忍不住想用手摸一摸,看看旁邊的介紹,才知道這件造型奇異的作品是完全由紙做成的,不過看上去卻好像一個四肢無限加長的木偶,不禁讓人感嘆藝術家的奇思妙想。
與前輩藝術家們大多用拓印、拼貼等手段突破水墨語言不同,今天的青年藝術家已經完全不再拘泥于毛筆和墨水,他們把水墨的元素、水墨的精神巧妙地運用到當代藝術創作中,使得很多作品雖然不見水墨,卻不失傳統。策劃“水墨圖學·原型研究”展覽的青年策展人付小東表示,這一代青年的知識結構和上一代藝術家完全不同,他們平等地對待東西方傳統,在運用水墨創作上沒有文化禁忌,也不帶有民族情緒。或者可以説,上一代很多藝術家是帶著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感進行實驗水墨創作的,而這一代青年藝術家在運用水墨的時候,則更加輕鬆,他們完全把水墨作為一種文化元素,從傳統中汲取養分,完成自己的當代藝術創作。
▲李洪波的作品《偶人》完全由紙做成的,看上去好像一個四肢無限加長的木偶。
與傳統截然不同又一脈相承
趙鵬的作品《華夏異事錄》是特別值得仔細玩味的一套作品,這些作品用連環畫的形式,把當代社會事件變異為誌怪傳説,充滿了諷喻色彩。形式傳統,而內容現代,讓人不由會心一笑。“水墨圖學·原型研究”主題展正是綜合地比較與研究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出現的五類典型圖像。展覽設五個單元展區:雲水閣、花石綱、神女列傳、佛造像和山海經,分別對應中國傳統繪畫中山水、花鳥、女性形象宗教繪畫、誌怪傳説等五個主題。通過這樣的分類,觀眾可以看到當代藝術中的水墨與傳統藝術,既截然不同,又一脈相承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