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旅美畫家徐希作品展將於中國美術館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26 11:34:07 | 文章來源: 搜狐藝術

曼哈頓之夜

陽光下

香港銅鑼灣漁家

  2013年8月28日,以描繪江南水鄉景觀著稱的畫家徐希最大規模的回顧性個展“徐希作品展”將在中國美術館1、8、9號展廳展出,將展出藝術家自1972年至今四十多年來各個時期的主要作品150余幅。此次展覽由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主辦,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余丁教授擔任策展人。展覽將持續到9月8日。

展覽:全面呈現,墨韻悠長

展覽展出的作品分5個系列:中國畫系列、油畫系列、速寫系列、花卉系列、墨韻系列。全面呈現他1972年至1989年赴美之前探索並逐漸成熟的個性化作品,1990年至2000年寓居美國期間融合發展的作品,以及2000年至2013年的最新創作。

雖然創作風格多樣,但徐希先生透露他最喜歡畫的還是帶有江南風味的雨景、夜景。因為,雨景中的朦朧美使他産生豐富的情思和想像力,夜景使他感覺神秘和興奮。在徐希先生的畫作中不乏各種雨景,江南的雨景,湘西古鎮的雨景,維也納的雨景、紐約的雨景,只要是徐希先生能夠看到的雨景,他都會用自己手中的畫筆將他描繪出來,接著雨景的朦朧美,在指尖融入自己無限的情思與想像力。

儘管此次展出的作品分為幾個系列,然而水墨畫仍是徐希先生畫展上的主角,徐希先生的油畫作品,也有很重的水墨味。策展人余丁教授指出,這些繪畫作品體現出徐希先生不僅繼承了傳統中國水墨畫的畫風、技巧,還借鑒了版畫藝術的表現形式,融匯了來自於南方畫風 “小橋流水人家”的纖弱、北方畫派酣暢淋漓的大氣,並將西方水彩與傳統東方水墨技法相結合,作品清新雋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徐希先生回顧説,近代以來,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的林風眠先生、吳冠中先生都在探索中西藝術融合之路,作為第三代人,他多年來也在進行這方面的努力,“舉辦這次展覽也是與國內的師友和藝術家交流,請大家看看我最新創作成果”。

創作:融合中西、回歸心源

徐希先生少年時曾立志從事自然科學研究,1960年卻在一位中學繪畫老師的鼓勵下報考浙江美術學院附中,自此開始了他的繪畫生涯,但是早年對於自然科學的研究使他的創作體現了在科學觀念影響下整體效果的把握。四年後,作為班級最年輕的學生被保送到浙江美術學院大學部學習版畫。僅僅掌握版畫藝術不能滿足他對繪畫藝術的無限追求,便開始了對於中國畫以及水彩畫的研究。

1965年從浙江美術學院版畫係畢業後,徐希先生進入人民美術出版社擔任編輯,1978年為該社專職創作人員。他在1980年代就在國內外引起關注,1982年作品“湖上晨曲”獲第八屆國際繪畫展大獎;1985年作品“江南喜雨圖”獲日本世界博覽會三等獎,1986年7月在聯合國維也納分部舉辦畫展。

移居美國後他的創作題材更擴展至描繪世界各地風光。徐希先生的作品清新雋永,富有時代氣息,尤善表現江南水鄉風貌,更為中外人士讚賞。多年版畫藝術的學習,使得他的水墨畫在色彩上的黑白對比以及結構上的佈局都顯得恰到好處,多了幾分精巧。而在海外的遊學也讓他意識到不能局限于中國畫的框架之內,還需要包納來自於西方藝術的可取之處,用西方繪畫的色彩、構圖打破中國水墨畫的沉悶模式,形成了他個人獨具一格的風格特色。北京中國美術館、日本東京小野美術館、美國費城鄉村俱樂部畫廊、日本世界博覽會、維也納聯合國分部先後收藏其作品。

美國評論家丹尼斯·韋曼在評價徐希先生的繪畫藝術時指出:“當一個在本土文化和傳統風格熏陶中成長的藝術家嘗試將傳統與異域文化相容並蓄時,其結果往往使他在觀念和形式上獨樹一幟。但更多的情形則像生樹學中的嫁接一樣,不僅沒有産生新的品種,反而退化變質而引發刻意的矯情之作,或離奇的怪誕畫風。只有極少數的嫁接是可行並取得成功的。”徐希先生很幸運是成功的那一個,他一直在他的藝術創作中追求著這種和諧。他通過不同物體之間張力關係的把握協調靜與動的表現;他通過微妙柔和的暗部處理協調傳統中國畫的內在韻律感和版畫的單調刻板。在纖弱的南方風格中結合北方畫派的磅薄大氣開創了水墨畫柔中帶剛,剛中有柔的理想境界。對於西方水彩的追逐更是給中國水墨畫帶來了更多的新鮮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