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香港地鐵成為移動美術館 向市民公開徵集藝術作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20 16:23:19 | 文章來源: 南方都市報

香港多條新線路將相繼于2014年起開通,“港鐵新線路車站藝術計劃2012”推出,向市民公開徵集藝術作品

這是一期全新的“車站藝術計劃”。7月份開始,在港鐵諸多車站的櫥窗廣告欄裏出現了這樣的一則廣告———“港鐵新線路車站藝術計劃20 12”公開徵召作品提案。“本港多條新線路將相繼于2 0 14年起開通……港鐵公司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推廣辦事處合作,為三條興建中的小區鐵路:西港島線、觀塘線延線和南港島線(東段),公開招募車站藝術作品,歡迎香港有公共藝術創作經驗人士于2012年9月28日前提交方案,海外人士亦歡迎與本港居民組隊參與。”那些充滿著空白質感的地鐵車站在等待著知音———等待你們的精心描摹、等待你們的悉心裝飾、等待著你們的創意肆意揮灑,等待著你們的藝術在空氣中瀰漫……

誠然,地鐵這個缺乏空間參照物的地下空間只要完成交通功能就算是有功無過,就算是天下大吉了,但港鐵卻偏偏想讓這原本單調生硬的地下空間在完成基本功能的同時,滿足生活中的文化藝術資訊汲取的需求。地鐵成為了移動美術館。“藝術之旅”不再是一個虛擬的意向性的詞彙,而是真真正正的一段段藝術的旅程。而此次,這個旅程的規劃者可能就出自於最普通的民眾。

在封閉的空間中找尋突破口,如何對接都市與自然是地鐵藝術的思考課題

李展輝,香港本土著名雕塑家,善用不銹鋼。

與其他雕塑家的不銹鋼作品截然不同的是,他的眼睛可以在灰蒙的都市中看到山水,他的不銹鋼可以在堅硬中流淌出靈動來。南都記者在他位於火炭的工作室裏看到了滿屋子不銹鋼打造的飄浮的白雲、凝固的流水和散落的石頭,儼然是一幅立體的不銹鋼打造的山水之畫。

而這幅不銹鋼之畫在地鐵南昌站車站大堂的客戶服務處窗口前也可看到。一根屹立的方形石柱漆黑透亮,上面亦有一些滋長著的線條,在石柱的頂端生發出的是不銹鋼的“枝葉”,與天花板融于一體。對了,這個作品就叫做《融》。

高樓大廈在他看來就是大自然中的高山,縱橫交錯的道路是河川、人流車龍是淙淙不斷的流水……正如李展輝在其他作品中的小趣味一樣,在這裡,起到支撐作用的黑大理石柱就是樹木,不銹鋼的頂部雕塑就是開的枝、散的葉,生發的花。在地鐵這個封閉空間中,原本無自然之説,但李展輝的這一座雕塑猶如一幅立體畫,雖無水墨、雖無紙硯,卻有留白、有聯想、有書畫之美,都市與山水、地鐵與自然這看似相悖的概念就這樣在融合。雖算不上園林勝景,鳥語花香,卻值得慢步稍作停留。

“這不僅是一個單體雕塑設計,還是要將雕塑與空間、環境、建築完美結合。”在創作完成已經快5年的今天,李展輝提及這個作品時還是頗為激動。這不僅延續了他一直以來的對都市與山水兩個課題的思考,更是寓意香港鐵路網路不斷擴展,就像枝葉擴散,讓港人享受鐵路帶來的方便和好處,此外,還希望市民能夠以較為放鬆的心情在都市中休憩。

柱體,無一建築不需要,天花,亦是如此。但李展輝的創新與創意讓這柱子、天花也變得充滿著幽默的趣味,在最為尋常最為普通的地鐵車站空間中生發出一些別致與浪漫。

而這不過是香港地鐵車站藝術建築41件作品中的一件而已———他們有別於在車站內放置一些藝術品的生命是從放置開始的,他們是從車站設計與建築之始,就已經成為車站建築的一部分。

正如李展輝在表達對都市與山水之間的思考一樣,所有的藝術家們都將自己“袒露”在穿梭人流之中,或是心情、或是思考。事實上,如何在封閉空間內找尋自然的味道,成為他們中的多數在努力追求與突破的。地鐵大圍站,藝術家馮澍用陶瓷與不銹鋼製造出一支“昆蟲部隊”。這不僅是他小時候的夢想,被放大了幾百倍的蝴蝶與蜻蜓有色彩繽紛的傳統中式花紋陶瓷做身軀,並配上不銹鋼製造的翅膀,簡直就是營造了《後昆蟲時代》的夢幻。此外,包括中環站的《山高水長》、太古站的《假山石》、佐敦站的《柿子樹》、觀塘站的《滴翠》、香港站的《四季》等在內的作品都無一例外地在顯示藝術家們在現代都市與自然之間關係的一種求索。

而針對是次藝術計劃的作品徵集,據港鐵公司副總經理(項目及物業傳訊)蘇雯潔表示,入圍的藝術作品須考慮相關車站及其周邊環境的文化、社會、地理和環境特色,須配合有關場地及位置而特別設計,並須在技術上可行。作品提案應能優化港鐵車站內或車站周圍環境,提升車站的特色,為乘客帶來歡愉、舒適的旅程。

覆蓋藝術家、新晉創作者、普通民眾,連兒童畫都有機會成為公共壁畫

事實上,港鐵這一公共空間並非只是對藝術家們開放。正如此次“港鐵新線路車站藝術計劃2012”公開徵召作品提案中所提到的,本港居民均在受邀之列。據蘇雯潔表示,在設計車站的藝術品時,港鐵公司會採用小區參與和公開徵集的方式,加強與地區的聯繫和本地藝術工作者的參與,推動小區藝術,將地區的文化特色融入車站的設計中。“例如,港鐵公司于2008年舉辦的‘港鐵觀塘線小區藝術計劃’就會邀請學生為觀塘線高架路段橋身創作壁畫及馬賽克,展現觀塘一帶的地區特色。另外,興建中的西港島線也展開了”情係港島西“和”西區印象“兩個小區參與計劃,鼓勵公眾和地區人士參與創作,作品將成為西港島線三個車站的藝術品裝置。”

正如她所言,在北角站的A出口處就有一個由北角區兒童與藝術家何弢共同創作的《我愛北角,北角是我家》的作品。這就是一次“命題作文”,是兒童繪畫、素描和筆跡的組合體———它將主題一致的孩子們的作品拼在一起,反映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對北角的印象,然後由畫家創作成兩幅大型獨創性畫面,固定在沿入口100米的墻板上。與此類似的還有荃灣站外的《流動城市》和牛頭角站高架路段橋身的《健康城市》等三組藝術作品,均是由小孩及學生共同創作。此外,港鐵沿線多個車站設有的“小區畫廊”亦會舉辦短期藝術展覽,展示區內學生和非牟利團體的創作。

而設于中環站的“藝術管道”亦供新晉藝術工作者、設計師和從事創意工作的人士舉辦視覺藝術展覽。從港鐵藝術建築、藝術管道,到小區畫廊,港鐵車站藝術計劃覆蓋成熟優質的藝術家設計師、新晉藝術工作者以及普通民眾等多個創意階層,在車站這個空間內,不論年齡、階層,不僅有欣賞的權利,更是有平等創作的機會。

“港鐵車站是小區的重要部分。為了讓乘客及市民更容易接觸藝術,欣賞到本地及海外藝術家的才華,所以,推出的‘港鐵車站藝術’計劃覆蓋多個不同層面,為藝術家、學生和小孩提供平臺,在車站長期或短暫展示藝術品,展示他們的創作天分,令藝術注入乘客的每一程。這樣可推廣本港的小區藝術,而通過小區參與,又可增加各區居民對其區內港鐵車站的歸屬感。”蘇雯潔説。

藝術計劃刺激潛意識,對審美與人文情懷潛移默化

與內地這兩年興起的地鐵公共藝術不同,早在20世紀90年代興建的機場鐵路包括機場快線和東涌線時,港鐵公司(即當時的地鐵公司)決定把藝術元素引進鐵路網路,推出“機場快線藝術品計劃”,邀請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為機場快線及東涌線車站創作藝術品,讓藝術品融入車站建築當中,並借此反映香港人的生活和文化。例如,東涌線奧運站的月臺墻身印有運動項目的壁畫,就是藉以表揚香港運動員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和殘奧會上的傑出表現的。

深圳公共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孫振華表示,不僅在香港,在國際上有一些城市都相當流行地鐵藝術,特別是俄羅斯已經有專門的概念叫地鐵公共藝術。這首先是地鐵空間內商業廣告和藝術品空間的博弈問題,涉及到地鐵經營方的理念和策略,“地鐵畢竟是一個公共空間,是人流特別聚集的地方,與城市的文化發展、百姓的需求應該有聯繫”。

在他看來,藝術品進地鐵不是單純地將藝術品放置在地鐵內就完成了它的文化使命,它應該對公眾的審美和鑒賞能力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不過,亦有民眾表示,地鐵中人流量雖大,但基本都是步履匆匆,能停下來仔細觀摩藝術品的人少之又少,地鐵公共藝術對於公眾審美能否産生有效的作品?

對此,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于長江表示,港鐵車站在試圖把功能性與藝術性部分相融合,營造出功能與藝術不分彼此的環境。這對乘客而言已經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藝術培養。“雖然乘客們往往腳步匆忙,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藝術品沒有發揮作用。對藝術感覺的培養,與欣賞時間長短沒有關係。因為,藝術的培養不是知識型的,是激發人一種潛在的東西,與人性深層的東西觸電,是印象的激活。藝術的培養不是要站在一個雕塑面前看一個上午,而往往是在隨便瞥了一眼中慢慢生成的。”于長江説,“公共場合的色彩、設計對社會人口的影響,不是意識層面的,而是潛意識層面的。在無意識中看到的很多東西都在慢慢地影響人們的審美與人文情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