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贗品充斥市場,造假成為産業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6-19 14:27:49 | 文章來源: 藝術市場週報

古玩市場被中低檔倣品佔領

近日,人民日報的一篇調查稱:“在古玩城淘寶是奢望,95% 屬中低水準的倣品”。而根據《中國文物黑皮書》的調查,潘家園等古玩市場已經變成了“ 富農製造廠”。經營者九成以上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且大部分為貧困地區的“赤貧戶”。正是這樣一群人,通過經營中低檔贗品,不僅紛紛實現了“脫貧”,且大有躋身成功商人隊伍的趨勢。據統計,潘家園每年可以造就十萬元以上的“富農” 最少千人以上。販假儼然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事業”。古玩市場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態勢。

當造假成為産業

如此數量龐大的贗品來自何方? 雅昌藝術網近日公佈了一份《地下做舊産業調查》報告。這份報告用事實清楚地告訴了我們:市場上不斷出現的贗品已經有了並繼續有著穩定的、産量龐大的貨源。仿製、做舊産業遍佈全國各地10余個省份,覆蓋了玉器、瓷器、青銅器、書畫等幾乎所有門類。其産品種類豐富,高、中、低檔次具全,甚至還根據客戶的需要開啟了“定制服務”。正應了時下人們的無奈之言: “ 只有想不到, 沒有做不到”。僅以青銅器造假重災區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煙澗村為例。調查顯示,這個原本再普通不過的村子,已經因出産高倣青銅器而聞名世界。專業加工戶達到300多家,從業人員達1880余人,年創産值9000 余萬元。主要産品有:東漢馬踏飛燕、東周天子駕六、戰國方鼎、春秋蓮鶴方壺及各種造型壁挂、倣古檯燈等1000余種,産品遠銷海外。而在河南地區,這樣明目張膽地以仿製為支柱産業的 “青銅村”、 “制假村”還有很多。已經發展出了完備的仿製、做舊工藝和流程。有的人在家中開起鑄造廠批量生産,再以化學方法做舊,以幾百到幾萬元不等的價格批發。其中也有高人專門接受客戶預訂,參閱古書以古法炮製,並以“老銅新煉”,“老銹移粘”等方法精工細作出騙過專家甚至專用儀器都分辨不出的 “珍品”。其他如玉器、陶瓷、書畫等門類的情況也大抵如此,雖然製造手段和對象各不相同,但是一個個贗品製造中心已光明正大的成為了當地GDP的主要貢獻者,並帶動了一系列相關行業的發展,甚至有人提出欲將高倣品集散地打造為“産業園區”的想法。如此一來,當你在古玩市場中“按圖索驥”希望能夠 “撿漏”時,或者在拍賣市場中,準備投資藝術品保值升值時,很可能正是在幫助這些“産業園區”消化“産品”。高倣品雖不能等同於贗品,但是,當生産者完全受經濟利益驅使並採用各種手段,蓄意模糊真品和倣品兩者間的界線時,其所生産的名義上的高倣品,實際上就是要扮演贗品的角色。恰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造假繁榮為何不可抑制

根據《中國文物黑皮書》的調查,大致可總結出幾點原因來解釋文物藝術品造假氾濫的現狀。

首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存在漏洞。隨著近幾年藝術品投資熱潮出現,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利益驅動下,制假和盜墓迅速發展。由於盜墓行為被國家明令禁止,一經查處,必課以重刑。即便如此,“盜墓專業村” 和“ 盜墓專業戶” 依然呈風起雲湧之勢。而相比之下,制假行為則並無明確法律約束。製造、售賣高倣品並不犯法,假造和仿製間並無明確、嚴謹的定義區分。即使明知製造數量如此巨大的仿製品必然是會“以假亂真”,擾亂市場,也難奈其何。如此之低的犯罪成本, 自然會使人“ 趨之若鶩”。

其次,監管失控。文物藝術品市場急速擴張,從業人員數量暴增,力量均衡已經打破。相比于制假、販假人員的多數,監管人員明顯成了少數派,在沒有更好監管措施的情況下,監管力度自然被稀釋。

再次, 法不責眾。造假已經成為文物藝術品市場的整體行為,涉及的人員有千萬之眾。即使有法可依,要完全依法執法,對所有造假、販假、甚至購買贗品的人進行制裁,也缺乏可行性和實操性。

最後, 鑒定行業整體水準偏低,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道德修養都參差不齊。儀器鑒定的精確度也十分有限。而如今造假技術卻五花八門,並且專門針對鑒定真品的標準,防不勝防,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贗品製造業興盛的惡果

産值龐大的造假産業自然需要有對等數量的原材料支援,既有對瓷土、玉石、礦石等自然資源的需求,也有對古瓷片、古銅、古紙等古文物資源的需求。造假者唯一目的是牟利,所有的資源便被浪費在了塑造假“軀殼”上,被故意地打破、侵蝕、玷污,以達到殘破、老舊、斑駁的效果。或者乾脆將古物進行“再加工”,破壞、扭曲其所含文化歷史價值。這種行為消耗真實、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得到的卻是毫無保留價值的文化贗品。

這些“ 似真實假” 的贗品充斥于市場,正在肆意消耗、稀釋中華古國歷史文明的信用含量,模糊我們的文化記憶,混淆我們的文化認知。近年來,中國的山寨之風越刮越烈,但是如果連文明的載體都被“山寨化”,歷史的記憶都被篡改,我們又如何延續民族的身份認同呢?

藝術品文物投資熱的出現讓國內的市場空前的繁榮,但這一切如果建立在對信用的無限透支上,不僅不能吸引國際交易者進入中國,國內的交易者也會逐漸轉移陣地,建立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更無從談起。短期的“繁榮”只會讓市場在未來陷入“泥淖”。

模糊祖先留下的文化記憶,揮霍屬於後代的資源儲備,僅成就了一代人以信用為代價的利益攫取。造假行為的産業化不僅擾亂市場秩序,更是民族文化傳承的災難,迫切地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加強監管,打擊這種低劣的行為。



潘家園 (1)
 

潘家園 (2)
 

文物造假地圖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