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新空間、老策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02 14:18:01 | 文章來源: 一週一評

2012年3月31日總部位於紐約的拍賣巨頭蘇富比通過新浪微網志宣佈:將投資720萬美元在香港金鐘商業區太古廣場一期的5層開設一個面積超過139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用於向中國收藏家推介國際藝術,展示包括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Yayoi Kusama)、19世紀法國印象派藝術家莫奈(Claude Monet)等具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家的作品。蘇富比的這一舉動立馬引起了國內媒體的討論:莫非拍賣公司要插足一級市場?香港蘇富比開設藝術空間的原因是什麼?

實際上,拍賣公司開設自己的展示空間、染指一級市場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蘇富比的競爭對手佳士得早在2010年5月就在香港中環歷山大廈22層開設了1.5萬平方英尺的畫廊和拍賣廳。2007年,佳士得還收購了倫敦的鹿腰畫廊(Haunch of Venison Gallery),緊接著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開設了其分部。隨後,鹿腰畫廊搬遷到英國切爾西的西21街,佳士得將鹿腰畫廊的倫敦原址改建成一個私下銷售的轉机站10 ROCK,偶爾舉辦公開展覽。而蘇富比早在1971年就在倫敦開設了自己的第二個展示空間用於向藏家展示自己的拍品 。2008年蘇富比公司也在其倫敦總部的一樓開設了一家畫廊用於銷售英國年輕藝術家群體(YBA)的版畫作品以及一些價格在10萬英鎊以下的作品。2011年9月,蘇富比在其位於紐約約克大道的總部二樓開設了一家名為S2的空間,並於當月首次推出了藝術家山姆·弗朗西斯(Sam Francis)的個展,其作品的價格在2萬5千美元到1百萬美元不等,展覽開幕的第二天就銷售了10件作品,同年11月11日,又舉辦了由獨立策展人維多·斯納貝爾(Vito Schnabel)策劃的第二個展覽“這些日子”(These Days),用來展示一些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以避免與蘇富比稍後舉辦的當代藝術拍賣會産生衝突。

對於蘇富比來説,除了一年兩季公開拍賣外,中間還存在著大量的時間空檔用來進行交易,而蘇富比的國際網路又使之在一級市場也有不少機會,無論是新空間還是私下交易都為蘇富比提供了一個新的銷售渠道。根據一份財務分析報告顯示,2007年,蘇富比的私人交易部分的年成交額只佔到了總成交總額的6%,凈利潤卻佔到了其全年凈利潤的23%,這使得推動私下交易市場成為了近年來蘇富比的大方向,而藝術空間的推出能夠使得它更好的去執行這一目標。同時,通過藝術空間的展出,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到藏品,以達到擴大目標群體的目的,因此,開設自己的空間只不過是其擴大私下交易的一種手段而已。

經過上百年的發展,蘇富比積累了大量來源可靠的作品資料和銷售記錄,有著一大批固定的客戶,對新進入的藏家的情況也瞭如指掌,這使得其進入一級市場或者説私下交易領域成為一個順理成章的事。尤其在保證金制度被引入之後,大量的流標作品堆積在拍賣行的倉庫,拍賣公司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渠道將這類作品清理出去。另一方面,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蘇富比的金融服務部開始向買家提供貸款以購買其上拍的作品,但是部分買家在買入作品後,資金鏈斷裂,無法繼續償還貸款,蘇富比會將作品低價收購,再通過私下交易進行再銷售,以獲得更高的利潤。為了鼓勵私下交易,拍賣行還引入了佣金結構,向進行私下銷售的拍賣行專家提供抽成 。對於買家來説,私下交易無疑是一種更好的服務,因為通過這種一對一的方式可以在任何時間比較方便地購買到心儀的藝術品,同時還可以討價還價,相關手續費也比拍賣的佣金低 。而對於賣家來説,由於拍賣過於公開,如果作品因為估價過高而流標就不利於以後的銷售,私下交易則可以避免類似的風險。此外,私下交易還能保護客戶的隱私,掩蓋客戶的家庭矛盾和財務狀況。由於私人洽購的靈活性,也更能滿足需要資金週轉或其他需要的賣家,這種情況在金融危機時出現最多。

除了私下交易、開設空間之外,蘇富比還通過與畫廊合作介入一級市場。1990年,在皮埃爾·馬蒂斯(Pierre Matisse)去世後,蘇富比與紐約阿奎維拉(Acquavella)畫廊合作,以1.43億美元的價格購買了馬蒂斯畫廊倉庫中的2300件作品,其中包括米羅(Joan Miró)、讓·杜布菲(Jean Dubuffet)、阿爾貝托·賈柯梅蒂(Alberto Giacometti)、馬克·夏加爾(Marc Chagall)等人的作品。之後,蘇富比逐漸將這批作品在私下交易市場和公開的拍賣會中脫手,賺得了可觀的收益。2008年,蘇富比又與阿奎維拉畫廊進行了第二次合作。是年,蘇富比聯合阿奎維拉以2500萬美元的價格從紐約畫商邁克爾·高德尤斯(Michael Goedhuis)運作的仕丹萊基金會(Estella Foundation)手中買入了包括張曉剛、曾梵志、何森等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學術展覽剛結束,就將整批作品送入了拍賣場,這就是香港蘇富比那場創造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神話的“甩拍”——“仕丹萊收藏專拍” (The Estella Collection)。2006年,為了進入歐洲藝術和古董博覽會,蘇富比又以價值5660萬美元的蘇富比股票收購了坐落于阿姆斯特丹的諾特曼大師畫廊(Noortman Master Paintings),使之在藝術博覽會界佔有了一席之地。當然,蘇富比也有兩次不成功的畫廊收購。1996年,其收購了紐約57大街安德烈·艾默裏奇(André Emmerichs)的空間,兩年後關門大吉。1997年,它又購入德奇項目(Deitch Projects)50%的股權,但之後將其回賣給了傑弗裏·德奇(Jeffrey Deitch)。

90年代以來,為了追求更大的市場空間,拍賣行在藝術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開始發生了轉變,逐漸從簡單的作品徵集、拍賣轉變為造市機器。一般來説,當某位藝術家的市場行情開始啟動的時候,拍賣公司都會第一時間集中推出該藝術家的作品來吸引藏家出價,進而創造成交紀錄以開拓新的市場空間。在2011年11月9日蘇富比的一場重要的當代藝術秋拍上,一次推出了8件格哈德·裏希特(Gerhard Richter)的作品,結果每一件的成交金額都遠超其估價,其中一件最後的成交價甚至達到了2080萬美元,這一專場的推出也將裏希特全年的拍賣交易總額推到了1.75億美元,在2011年成交前十位的藝術家中排名第八。在今年4月香港蘇富比的中國當代藝術專場上,75年出生的藝術家賈藹力的一件作品《蒼白的不只是你》以550萬成為焦點,香港蘇富比中國及東南亞區高級董事,當代亞洲藝術部主管林家如明確表示,蘇富比將這樣一件作品上拍的主要目的在於拓展一個70年代藝術家這樣一個新的市場,以吸引歐美的藏家來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現狀,同時也為了拓展中國藏家的視野,使其不要將注意力過於集中在某些板塊,要注意保證自己收藏的延續性。

除此之外,蘇富比還經常直接與藝術家合作。2008年9月15 日夜晚,達明·赫斯特(Damien Hirst)拉著一車油料還未幹的新作品,繞過一級市場的代理畫商直接在蘇富比進行個人專場拍賣——“美麗永駐我心”(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整場拍賣218件作品,215件被成功賣出,成交率高達98.6%,總成交金額高達1.98億美元,而剩下的3件作品也有2件作品通過蘇富比的私下交易渠道被私人藏家買走。

從當代藝術崛起開始,藝術家的價格增長速度加快,成名的過程也逐漸程式化,其無非包括四個階段,被主流畫廊簽約並舉辦展覽,之後被超級畫廊代理,在密集的宣傳和包裝之後被著名收藏家或者美術館收藏,最後出現在頂級拍賣行的夜場上。而拍賣行雄厚的資金、廣泛的人脈、平臺化的交易模式使之很容易介入該領域。2006年,唐納德·賈德基金會(Donald Judd Foundation)決定以2000萬到25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其收藏的27件賈德的雕塑,六個畫商決定聯合起來進行購買未果,而基金會也拒絕單獨出售其中的部分作品,最終,佳士得憑藉著雄厚的資金實力以21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這批作品,並在其位於洛克菲勒廣場的空間為這批作品進行了為期5周的展覽宣傳。展覽期間,還請頂級的批評家為這批作品撰寫了三篇新文章,展示了賈德從未發表過的手稿。之後,佳士得在拍賣會上以2450萬美元的價格賣出了其中的24件作品,另外通過私下交易賣出了餘下的3件作品。

拍賣公司往往有著豐富的藏品來源渠道,而委託人也樂於和他們進行私下交易,雖然蘇富比目前還是以經營成名藝術家為主,但是如果其步菲利普斯拍賣行的後塵,開始向年輕藝術家進軍,吸引他們直接委託,這個時候傳統畫廊路在何方?畢竟相對於拍賣公司16%的佣金,畫商40%-50%的抽成比例會顯得毫無吸引力。對於這個問題,美國畫商協會主席露西·米切爾·因尼斯(Lucy Mitchell-Innes)的回答比較樂觀,她認為,只要能夠擴大藝術市場份額的都是好事,由於專業技能和相關知識不夠深入,拍賣行的介入並不會影響到一級市場,畫廊仍然是一級市場的主宰。但是對於尚未成熟的亞洲藝術市場而言,其實際影響無疑具有更大的衝擊力。


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
 

蘇富比拍賣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