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馬英九:台北大故宮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08 09:20:32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右下圖中台北故宮擴建後園區示意圖由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工程可以使一個城市變大,但只有文化才能使一個城市變偉大”

對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而言,台北故宮博物院無疑是一個聖地,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聖地將迎來第五次擴容,也是半個世紀裏最大的一次“擴容”。

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昨晚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宣佈正式啟動“大故宮”計劃。該計劃預計耗資近300億元新台幣(約62.7億元人民幣),使在外雙溪的台北故宮展館面積增加五倍,並在附近另開發4.8公頃(4.8萬平方米)土地建設文化創意園區。

“工程可以使一個城市變大,但只有文化才能使一個城市變偉大。”馬英九説,“大故宮”計劃既有工程,也有文化,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此前曾對早報記者表示,台北故宮現有空間為9500平方米,擴建後將變成64900平方米,包括擴建新館、正館整建、典藏大樓重建和行政大樓新建。此外,這4.8公頃文化創意園區內將設立漢字博物館、文創産業發展中心、地下藝術街及文創精品店等。屆時同步展出的文物將從現有的3000件增為15000件。

先後四次擴建仍太小

從台北外雙溪孔子銅像前拾階而上,經過“天下為公”牌坊,再穿過一個廣場與題有“博愛”字樣的銅鼎,便抵達台北故宮博物院正門。

這座于1965年正式對外開放的中國宮殿式建築,樓層面積達1.03萬多平方米,場館不大,卻收藏了68萬多件中華文物,其中絕大部分遷自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清宮舊藏與遺存,堪稱“國之至寶”。

台北故宮通常每3個月到半年更換一次展品,即使這樣,要把館藏68萬餘件稀世文物逐個展示,至少需要28年的時間。而那些沒有拿出來展覽的藏品,則都存放于後山山洞中的庫房裏,用鐵箱儲藏。

由於國寶眾多,台北故宮一直受到展出面積有限的困擾,台北故宮曾于1967年、1970年、1984年及1995年先後四次擴建。

從事博物館工作超過30年的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對東方早報表示,台北故宮藏品多展廳少,尤其是大陸游客大量來臺後,由於台北故宮是大陸游客赴臺的必遊地,所以現有展館的面積,越來越難以紓解日益增多的遊客,整個台北故宮展廳,常常是人頭攢動。而今年6月1日《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的兩個月,到台北故宮的遊客即達超規模的50多萬人次,其中有近1/3的觀眾來自大陸。周功鑫説,6月因各類學生考試在即,一直是參觀的淡季,這次卻創造了書畫展的參觀紀錄。而在2002年,整個台北故宮的參觀者不過117萬人次,從2002年至今,台北故宮的遊客幾乎以每年二三十萬人次的規模上升。台北市政府的統計顯示,2010年台北故宮總的參觀人次為344萬多,較2009年的257萬多人次,增長33%,預計今年將達到350萬人次。

嘉義故宮南院2015年建成

正是在遊客不斷增多的背景下,馬英九去年元旦要求辦理“大故宮計劃擴建之可行性評估”。其後另一台灣地區領導人蕭萬長更進一步表態,台北故宮旁邊的土地多是軍事用地,為順應“大故宮計劃”,將把周邊的軍事用地收回整理,並交給台北故宮,擴建展場,讓台北故宮有更大場地展覽所藏文物。這一計劃也被列入台灣地區慶祝辛亥百年的活動規劃。

把軍事用地收回用於故宮擴建無疑表明瞭台灣地區對於台北故宮的最大支援與弘揚中國文化的巨大決心。

據台北故宮方面昨天透露,今年3月25日台灣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取得“大故宮計劃可行性評估暨先期規劃委託技術服務案”標案,目前已完成院區及文創園區調查環境監測調查、交通影響評估、故宮相關使用空間需求、土地使用強度分析、基本經濟效益評估、工程經費及期程初步分析等。根據“大故宮計劃”評估,除建議增加院區展廳面積及公共空間外,將整合院區對面原“國防部”衛勤學校用地處,設置文化創意産業相關主題空間。

據介紹,為了使“大故宮”計劃能順利實施,台北故宮將於今年12月1日至2日舉辦“大故宮”計劃座談會,邀請博物館規劃、景觀工程方面的資深專家進行研討。

談及“大故宮計劃”,馬英九昨天更詳細表示,通過增加展覽空間,將讓台北故宮能容納人數與世界知名博物館並駕齊驅。他希望在第二任任內確定計劃,全力推動,不只增加台北故宮空間,還要結合典藏展示與高科技,使國寶文物呈現方式數位化與生活化,不受時空環境限制,讓更多人欣賞到這些人類共同遺産。

台灣行政機構負責人吳敦義在啟動儀式上説,台北故宮內典藏的文物是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資産,對於收藏中華民族國寶的台北故宮,要用最大的心血和誠意來建設。他在前一天宣佈,位於嘉義的台北故宮南院籌建工程將從本月中旬陸續動工,該院區佔地70公頃(70萬平方米),2015年全面開放運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