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CIGE中藝博死撐到底 藝術北京毀譽參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06 17:27:48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藝博會PK引深思

2011年第八屆CIGE中藝博在經歷了為期4天的嬉鬧之後終於落下帷幕:明星太多,畫廊太少,銷售勉強,空間擁擠,展板太差,這些問題在短短的幾天內被無數人津津樂道的談起,成為大家茶余飯後的談資。與此同時,北京的另一個藝術博覽會——藝術北京在4月29日伴隨著濛濛細雨和英國王子的大婚正式開啟,這本是兩個沒有任何干係的博覽會,如果硬要扯點關係,那就是他們同屬藝術類博覽會,同在北京的一片藍天下和相差無幾的時間裏開幕,僅此而已。但好事者,總喜歡將理念本就不同的他們拿來做比較,做討論,在一番評論之後得出一個自以為很理想的結論,當然圈子本來就小,這種好事者自然眾多,筆者也不能例外,加入到這一強大的人群中。

中藝博 死撐到底

中藝博舉辦至今,已歷八屆,正如某雜誌所言,八年似乎是道坎,邁過去就能肥頭大耳,飛黃騰達,皆大歡喜;走不過去,則會成為真正的“八戒”,要麼打包回高老莊,要麼混吃等死一輩子。本屆的中藝博給人的感覺更像後者,有點“死撐到底”的態度,60家參展畫廊(其中包括很多非盈利機構和美術館友情出演,水分較大)在中藝博展覽歷史中為最少,展廳面積也隨著展商的不足而減小,只是在國貿第一展廳的右側擺開,在本就狹小的空間內做文章對於非策展出身的王一涵來説難度是巨大的,加之,本屆中藝博繼續延續以往的傳統,將參展機構分區域展示,媒體區更被無情的扔在展廳的一側,如不仔細尋找,很難發現本屆中藝博還有媒體區的存在。這種佈局對於中藝博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之舉,為此,很多參展商和觀眾對於這種佈局頗有微詞,再加上本屆中藝博大走明星(娛樂)路線,在開幕前即將陳冠希與沒頂公司合作這件事情大肆宣揚,搞足了噱頭,導致當晚參觀人數暴增,場館內幾近擁擠。這一舉動在藝術圈引起軒然大波,致使很多觀眾參加博覽會的目的發生變化,如果説中藝博是一道菜得話,那陳冠希就是當晚的主菜,而藝術品充其量也就是餐前茶點而已。

藝術北京 毀譽參半

藝術北京在昨晚正式來到第六個年頭,與往屆相比,本屆藝術北京在參展畫廊數量上並沒有太大變化(今年有近100家國內外畫廊參加,其中同樣包含非盈利性機構),但拉開參展名單後會發現,很多不知名的畫廊出現在參展名單之中,這讓很多人對本屆藝術北京參展畫廊的品質抱有很大疑慮,這種疑慮也隨著藝術北京的開幕逐漸解開。走在場館內,可以很清楚到看出本屆藝術北京在參展畫廊上的佈局安排,一些知名的、實力強勁的大畫廊在展廳的前半部分依次排開,人氣十足,作品成交量也屬樂觀,而越往展廳內部走,則會發現很多不知名的小畫廊開始出現,展位面積也隨之減小,作品品質更是參差不齊,銷售近乎奢望。這種涇渭分明的展廳佈局也映證很多人之前的猜想,畫廊數量上去了,品質肯定會有所下降,一味的追求量的比較而忽視了質的差異,這種做法肯定會引起參展畫廊的不滿,在筆者現場詢問一家實力強勁的畫廊經營者時,對方就這種現象給出了這樣的答覆:如果以後的博覽會還是這樣做,就要考慮是否再來參加了。對於這種聲音,藝術北京的舉辦者肯定是能夠聽到的,但如何在市場份額的爭奪中有重點、有目的性的運作,還要看下一屆的藝術北京如何去改變。但魚與熊掌之間的取捨必定會讓所有的博覽會舉辦人感到頭疼。

跨界 是否來的太早?

今年的藝術北京與中藝博都在不同程度上採用了跨界經營的模式,一個是將名車概念性設計帶入博覽會,而另一個則是將娛樂明星華麗的化身為藝術家。對於前者,更多的是從商業角度出發,大眾汽車作為本屆藝術北京的主要贊助商肯定不會放棄這種宣傳新産品的機會,在以往的藝術北京中,這種境況也不是沒有出現,去年藝術北京就曾將主贊助商三星的新産品帶入展館,用絢麗的科技賺足了眼球,而今年,藝術北京可謂故伎重演,將大眾汽車帶入展廳,併為其單獨開闢了展示空間,在展廳的VIP廳旁舉辦了新聞發佈會,一時間,閃光燈不停的閃爍,主持人在一片長槍短炮前慷慨激昂的宣讀新聞稿,似乎想用自己的激情點燃還未開始的博覽會。看到這,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出現,幾天前的中藝博,也有這樣一場類似的發佈會,只不過這裡是汽車,而那裏是紅酒。商業進入博覽會是無可厚非而且是天經地義的,畢竟他們為你投入了那麼多資金,適當的收取點回報亦屬正常,同時這種活動還能為沒有開幕的博覽會進行預熱,增加人氣,只要不過分,不喧賓奪主就是可以接受的。相比之下,藝術北京做的很成功,大眾汽車的新聞發佈會在博覽會開幕後就將主導權交還給了展場,並讓觀眾明白,這只是一場開幕前的預演而非整場舞臺的主演,但在中藝博的現場,持續性的娛樂明星轟炸讓觀眾目不暇接,先是作為藝術家身份出現的陳冠希,繼而是眾位前來捧場的大腕,讓很多人一時間找不到應該觀看的重點是藝術品還是明星大腕。這種喧賓奪主的舉動讓許多出席開幕儀式的藝術家唏噓不已,甚至出現價值偏差,認為自己辛辛苦苦為觀眾帶來的精神食糧竟然比不上一個“靠身體走紅”的藝人,這種心理落差讓很多在場的藝術大腕深感不適。這種不適並非只是出現在藝術家身上,很多參展商對此也十分不滿,擁擠的人群並不是藏家所喜歡的,在這方面,中藝博並沒有給畫廊做好充分的準備。

藝術品跨界對於很多人來説並不陌生,當代藝術也並未將自我創作禁錮在狹小藩籬內,相反的,很多藝術家更喜歡大膽的嘗試,將不同領域的媒材帶入到藝術創作當中,跨界對於他們而言,是打開藝術創作的另一扇門,也是突破自己的途徑。但對於今年中藝博的舉動(將陳冠希以藝術家的身份帶入)很多人還是無法接受,這種主動的拒絕並非來自藝術家對自我身份的認可,也不是藝術精英化理論影響下的必然結果,而是來源於藝術家出於對藝術的尊重和對藝術未來的擔憂。中藝博將一個處在爭議中的娛樂明星用藝術家的身份對其進行大肆宣揚,甚至是蓄意的身份“漂白”行動,無論是對其自身的博覽會形象還是參展機構來説都是極其不負責任的,也是有欠考慮的。對此,很多人對“藝術跨界”進行了重新的思考,認為在當前的藝術形式下,跨界對於還在成長中的當代藝術來説是否來的太早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