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讓·努維爾卡達國家博物館方案公佈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13 08:19:52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讓·努維爾卡達國家博物館方案公佈

法國著名建築師讓·努維爾日前公佈了卡達國家博物館的建築方案,《紐約時報》盛讚努維爾的設計將“西方的高技美學與中東的傳統文明精美地結合在一起”,而建築師本人則道出其靈感來源於沙漠玫瑰。作為展示當地貝都因文化的基地,這一設計靈感來源於沙漠的建築或許有助於為年輕的卡達建立外在形象,並塑造這一生長于沙漠的民族對於自我的身份認同。

讓·努維爾

巨變卡達

尋找文化認同

在過去十年裏,阿聯酋的大沙漠裏升起了大量摩天樓,諾曼·福斯特、扎哈·哈迪德、弗蘭克·蓋裏、安藤忠雄等建築大師紛紛在這裡留下自己的印跡。而今,當迪拜和阿布扎比開始放緩建設的步伐,它的鄰居,卡達似乎準備從隔壁多運些打樁機入境,在其首都多哈,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設計的卡達國家博物館即將開工。

和去年建成的貝聿銘設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一樣,國家博物館也是卡達政府“文化復興”計劃的一個部分。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收藏自13世紀以來來自三大洲的伊斯蘭藝術品,而卡達國家博物館將專注于這個年輕國家本身的文化內涵和自然環境。因此,這一座博物館同時也是一尊紀念碑,代表著卡達人對自己身份的認同。畢竟,1971年宣佈獨立的卡達在世界舞臺上相對而言還算是個新成員。1950年代,多哈還是依靠漁業和珍珠養殖業為生的小城,這裡的露天市場是貝都因(Bedouin)部落的交易中心。當石油經濟興起後,城市化進程迅速展開。到1990年代中期,傳統的粉刷房子已被配備空調的高樓和商場取代。當卡達年輕人大量涌到西方去接受教育,生長于沙漠中的一代舊人帶著他們的記憶逐漸老去。

國家博物館館長Peggy Loar説:“貝都因文化常常是無形的,”文物少且脆弱,“通常只有帳篷、手繪和紡織品。”貝都因文化“就是講故事,”她説,“即便阿拉伯世界復興,他們對自己的身份的認識失去了基本的支柱。年輕人開著SUV去沙漠,但他們不會住在那裏了。他們與他們的文化失去了聯繫。”

西方高技美學

+中東傳統文明

作為法國人,努維爾對於伊斯蘭世界並不陌生。1987年,他在法國巴黎設計的阿拉伯世界大樓,利用帶有阿拉伯風格的圖案的幕墻,讓陽光散射入室內造成獨特的光影效果。盧浮宮的阿布扎比分館將由一個巨大的穹頂籠罩,在某種程度上將地面轉化為綠洲。而在多哈,一棟2002年設計的高層辦公樓也即將完工。

讓·努維爾的卡達國家博物館似乎比此前的設計更具有詩意,它由眾多巨大的圓盤“堆砌”而成,圓盤的形狀有點像花瓣,據努維爾自己的説法,建築的獨特形像是模倣了一種沙漠玫瑰,在乾旱環境中鹽類礦物質自然形成的一種形狀。這些圓盤朝向不同、角度傾斜又互相交叉,扮演著墻體、結構柱、樓板等不同的角色,生成了空間,匯聚了自然光。《紐約時報》就此評價説:“很少有建築師能像努維爾一樣能將西方的高技美學與中東的傳統文明精美地結合在一起。”

展廳將按時間順序安排,第一個展廳講述沙漠的自然歷史和波斯灣,然後是貝都因的手工製品、部落戰爭的歷史和卡達國家的建立,最後是石油的發現。展廳面積達86000平方英尺,此外還包括220個座位的禮堂、演播室、咖啡廳等。整個博物館被一個120萬平方英尺的景觀公園所包圍,以更好地詮釋卡達的沙漠景觀。

“我想為卡達塑造一個形象,讓一個發展成型中的身份有一種實體的表達方式。”建築師對自己的作品做出了這樣的詮釋,“這座博物館是文明之聲,傳遞出的是當沙漠遇到大海時所引發的劇變和美麗。”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