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故宮博物院葉佩蘭研究員:“全民收藏”不能向錢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3-22 18:11:06 | 文章來源: 齊魯晚報

文物部門應規範鑒寶活動

記者:現在社會上搞鑒定的專家很多,但這些專家的水準參差不齊,有的甚至是魚目混珠的偽專家,該如何規範民間鑒寶的專家隊伍呢?

葉佩蘭:嚴格地説,鑒寶是解決學術上的問題,是個嚴肅的活動。目前,收藏鑒賞的人群劇增,文物鑒定人才卻是極度缺乏的。現在有些人擺上幾天地攤也出來搞鑒定,這不是嚴肅的行為。我知道,有個司機玩了幾天古董,也開始去全國各地搞鑒定、開證書。這些人從知識面和經驗上來説,不見得深入,怎麼能談得上權威性?我認為,對於文物鑒定人員資質認證的問題,國家有關部門應該認真地管一管了。什麼樣的人員以及哪些部門具有鑒定文物的資格,必須要由國家權力機構進行審核,甚至是嚴格考核,然後發給資質證書才行。文物這東西,博大精深,絕非是研讀過幾本專業書,就能駕馭得了它的。作為專家,你必須具有多年的專業工作經驗;必須是在哪個博物館工作過,確實接觸過大量實物;你還必須得有多部能夠被人認可的科研著作,否則不能妄稱文物專家。所以我建議文物部門應該立法,規範當前的鑒定活動,應該設立門檻。只有符合文物部門規定、符合條件的才能有資格去鑒寶。文物部門應該發揮引導作用,普及知識,發揮地區專家的作用,引導大家熱愛文化,理性收藏。

記者:中國是瓷器的故鄉,我們當代瓷器水準如何,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怎樣的?

葉佩蘭:對於當代瓷器,我不太熟悉,聽別人講在國際上能排在五六名的位置。我們是陶瓷的故鄉,生産量很大,但是整體水準並不高。主要是我們技術上多少年來沒有什麼創新,這都對不起祖先啊。還有一點,很多著名瓷器産地都在大量生産倣古瓷,工藝水準不高,還消耗了大量瓷土,浪費了寶貴的資源。這些倣古瓷器中很多被文物販子當成真品去騙人,這也是贗品橫行的一個原因。

在故宮50多年練就“火眼金睛”

記者:在普通人看來,您鑒定的秘笈無非也是“看、聽、摸”,在故宮50多年,你是如何練就一雙“火眼金睛”的?

葉佩蘭:我是1956年從學校來到故宮的,我覺得我的進步,一是在工作中看實物獲得;一是當時很多著名的老專家們像陳萬里、馮先銘等給我很多教益。更幸運的是,我們趕上上世紀50年代故宮大整理,我們這些剛去的年輕人,就跟著老專家們一個朝代一個朝代地整理文物,邊工作邊學習。在大殿裏舖上紅地毯,看文物、給文物定級、抄寫檔案、製作標簽、編書,甚至包括搬櫥子這樣的工作。邊工作邊總結,不懂就向老專家們請教,總結一次就提高一次。一上班先看文物,等到老專家們喊:“看夠了嗎,看夠了就幹活!”大家再各自忙各自的活。這樣整理完文物,我自己就記了一箱子筆記。那時候,我們專心致志地工作,沒有私心雜念,沒有什麼賺錢的想法,就是生怕把活幹壞了,這種艱苦的狀態非常磨煉人,促進年輕人的成長。

現在的倣品再精緻,我一秒鐘就可以看出來。我們和景德鎮的專家交談過,比如從釉上做舊。新的比較亮,火光要去掉。去光,將新燒的瓶子用藥水腐蝕。而腐蝕出來的釉面,沒有光澤了。用放大鏡看,釉面有很小的細坑;要不然,用很細的皮子打磨。用細皮子打磨出來的光亮是油亮的感覺,和自然的感覺還是不一樣。

記者:目前文物鑒賞還需要給大眾普及一些知識,您想如何去做。

葉佩蘭:我現在最想做的是建一個贗品博物館。現在有些人家裏的假瓷器可以用堆積如山來形容,我就想找這樣的人,只要他不怕笑話,把家裏的假東西都拿出來,倣歷朝歷代的都有,辦成博物館,當成反面的標本,讓人們去看、去對照,就能起到教育效果。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