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兩會美術界代表熱議文化藝術問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3-08 23:12:0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綜合

 

構建中國藝術評價標準刻不容緩

全國“兩會”期間,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文化發展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熱點之一,而當代藝術發展的現狀、走向以及評價標準等問題,則成為文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議題。儘管近幾年來藝術院校人才濟濟,藝術市場也呈現一派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景象,但在兩會期間,多位美術界的代表、委員,在談及當代藝術的發展現狀時,都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評價標準問題,表示出憂慮之情。

緣何作品多精品少

近年來,藝術界作品多精品少的現象一直為人詬病。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雲認為,一方面,過度的市場化和娛樂化,使文化藝術作品傾向於膚淺和低迷;另一方面,由於曾經的貧窮和民族自信心的缺乏,中國已習慣了對西方經濟和文化的雙重追逐。楊飛雲認為,“我們許多藝術家在西方享有盛譽,但他們的作品是按照西方藝術標準創作的,不能真正算是中國藝術的精品。”中國藝術家應該吸取西方藝術中的精華,而非完全按照西方的標準來創作。

全國政協委員、畫家龍瑞也認為,“目前我國的文化發展與泱泱大國的身份不太相稱,並且在文化上還未找到清晰的坐標,國家重視的文化建設更多的是在‘形而下’上著力,比如大劇院、動漫基地的建設等,重‘器’而不重‘道’,總體的文化形態包括對外文化形象的建構,都還處於零散甚至低迷的狀態。”龍瑞希望面對外來文化的影響和快餐文化的充斥,藝術家們應堅持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並將其與古老文化的傳承結合起來。

全國政協委員、雕塑家吳為山在接受採訪時談到,據不完全統計,中國660座城市的上空已經“升”起了120萬個不銹鋼球。“從開發區到學校再到中心廣場,到處都托起‘新升的太陽’。這反映出藝術創作中題材單一、內容簡單、形式單調、審美平凡的問題。”

如何擔當藝術責任

幾位美術界的代表、委員表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藝術品已經成為特殊的商品,但是絕不能背離藝術的原則和社會責任,一味迎合市場。“藝術的兩個最大意義在於,讓人類心靈愉悅,內在獲得昇華。藝術品在市場上有價值,正是由於它的審美高度,是由於它能夠令人愉悅,激發人的向上精神,一旦創作藝術品的目的成了賺取金錢,其精神上的含金量包括價值必然會大大降低。”楊飛雲説,藝術責任核心是讓人愉悅,令人追求真善美,創作者應該關注精神和情感,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才能有市場、有影響。

吳為山呼籲文藝創作者們要靜下心來,紮根於民族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土壤進行創作:“並不只是下鄉去體驗農民的生活、工人的生活,重點是要感受時代的進程,對當前世界的文藝思潮進行反思,創作出具有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現代風格的作品。”龍瑞認為,藝術責任對內是啟迪民眾心智,建構核心價值觀,凝聚民族力量;對外則需塑造大國的文化形象。目前中國雖然富有了,但是缺乏在精神層面上能夠影響世人的東西,這點必須改變。

亟須建立導向正確的藝術評價標準

代表、委員們認為,當前中國整體的文化價值觀不夠明晰,再加上對西方文化近乎盲目的崇拜,使得中國原有的藝術品評標準受到嚴重衝擊,而動輒談多元則使得評價標準難以構建。因此。目前藝術界亟須建立導向正確、客觀公正、層級明確的藝術評價標準。

楊飛雲強調,藝術評價標準應該包含多種因素,如作品的共性價值,作品的水準、深度、高度等,應多從歷史的高度上去審視,不是僅僅依靠個性和創新風格樣式,就能獲取好評。“千百年來,各種藝術表現形式不斷發展變化,但是不變的是人們對真善美的核心追求。藝術應當多元,在表現形態上多元化,在核心的主脈上卻不應多元。”楊飛雲説。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畫家韓美林談到,一些文藝批評工作者缺乏藝術實踐,沒有深思熟慮就信口開河地點評他人,豈不知做好文藝批評必須得有藝術實踐,而且應該堅持深入生活,深入實際,才能有的放矢,讓人心悅誠服。代表、委員們紛紛呼籲國家扶持,改善當前的創作環境,堅持正確的藝術導向,對主流藝術加大扶持力度,同時也呼籲媒體抵制宣傳低俗化的藝術,不能因為商業利益的驅動而影響“真善美”的藝術標準。

如能做“硬通貨”,藝術品可少流失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提議打破民間藝術品流通瓶頸,建設藝術品可抵押品運作機制,培育專業藝術品鑒定評估隊伍。許欽松認為,和國外相比,當前我國藝術品無法實現有效抵押行為和“硬通貨”價值,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制約——既缺乏由政府主導、統一集中的規範化管理機構,又沒有全國性、專業性、權威性的資訊平臺、專家平臺和科學化認證體系,以及缺乏相關藝術品抵押的法律和政策配套。

許欽松認為,比“獸首拍賣”更值得重視的是目前我國每年暗中流失海外的藝術藏品數量,讓人痛心!我國目前缺乏可將藝術品轉化為有現實價值的可抵押品運作機制和專門的法規、政策,致使國內在藝術品流通和價值實現途徑上遇到了諸多瓶頸和障礙,抑制了我國民間的收藏熱情和社會資金對收藏事業的投入,這是造成很多藝術藏品得不到保護而流失海外的重要因素。

藝術品應該像股票房産一樣“可兌現”

“我們需要自己防止文物不斷地流失出去。”許欽松説,圓明園獸首被拍賣事件發生後,相當多的文物專家都表示,比“獸首”更值得關注的是每年通過各種渠道暗中流失海外的我國藝術珍品。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目前流失到海外的中國文物約164萬件,分散在全世界的47家博物館及民間。“為什麼我們的東西老是流失出去?”許欽松指出,和西方相比,我國的藝術品收藏市場起步本來就比較晚,這些年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物質財富的快速積累,作為一種有極高觀賞價值、藝術價值和升值空間的特殊商品,藝術品的收藏、投資熱正在興起。從2003年開始,中國藝術品拍賣經營機構和拍賣市場、拍賣場次激增;2007年中國藝術品拍賣交易總額達近百億元。

“但我國的藝術品收藏市場發展速度遠遠不如歐洲國家”,許欽松表示,和國外相比,當前我國藝術品無法實現有效抵押行為和“硬通貨”價值。他認為:“什麼時候我們的藝術品可以像股票、房産那樣‘可兌現’,那就會有很多社會資金願意投資藝術收藏品了。”

目前的流通市場不能快速反映藝術品的實際價值

“目前藝術品收藏的投資傾向僅排在股票和房産之後,但很多企業家剛一涉足這個市場,就被混亂的流通市場‘嚇’跑了。”許欽松説。目前的流通市場不能快速反映藝術品的實際價值。“比如説有人收藏了一幅畫,想知道大概價值是多少,卻根本找不到鑒定和評估的機構。”正因如此,許欽松經常要忙於為別人鑒畫。

“政府不培育健康的市場,久而久之,投資者的收藏熱情被挫,很多社會資金都不願投進這個風險極大的領域,藝術品收藏市場就陷入了惡性迴圈之中。”許欽松認為,“我們的市場沒有培育好,但是西方的市場卻格外紅火,這樣造成的後果是,在利益的驅使下,我們自家的藝術珍品越來越多地通過各種不正常渠道流失海外。”

藝術品亟須通用“身份證”

“藝術財富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尺規,我們的文化應與世界同步。去看看大英博物館,那裏面放了多少我們的藝術珍品?”許欽松認為,建立完整的藝術品抵押制度,可以突破民間藝術藏品的流通瓶頸,提升民間藝術藏品的現實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長遠來説是保護我國藝術珍品不再盲目流失的根本之策。

“這種標準化工作可以先易後難。第一步,先給每個藝術品建立一張通用的‘身份證’,為藝術品的鑒定和評估提供豐富、準確的作者、作品和收藏者資訊,及市場可參考價格資訊。”

而最關鍵是培養一支權威的藝術品鑒定評估專業隊伍。據了解,長期以來我國的藝術品鑒定人員都屬於“師徒相授”方式,沒有科班出身的人才。“高校是不是可以開設專門的鑒定專業,與文博單位聯合培養專業人才,由國家制定技術資格標準,讓藝術品鑒定師像律師等執業資格那樣,有一定的職稱序列?”

根據許欽松調查,目前國內具備藝術品鑒定和評估能力資格的專家隊伍和機構都正日益發展壯大,而民間藝術收藏品交易市場和拍賣行達300家以上,從事收藏者有數百萬人。“因此解決藝術品鑒定、評估的規範管理問題已經具備相當的社會基礎。”“廣東的基礎很好,完全可以先行一步,作為國家的試點。”許欽松表示。

(來源:中國美術家協會網站)

   上一頁   1   2   3   4   5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