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梳理“時間線索” 方力鈞大型個展落戶廣東美術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13 14:31:51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致辭

藝術家方力鈞致辭

2009年12月11日,中國當代藝術四大天王之一的方力鈞來到了廣州,同時年底最大的藝術盛會《方力鈞:時間線索》個展在廣東美術館拉開帷幕,該展由郭曉彥女士策劃,前任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及著名批評家呂澎先生擔任藝術總監,它是廣東美術館第一次大規模介紹和討論藝術家的創作經歷的大型展覽。展覽開幕同時還舉辦題為“全球語境下的中國當代藝術判斷”的研討會,研討會上嘉賓和觀眾展開了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熱烈討論。

展覽佔據廣東美術館一層4個展廳。按照年代的劃分,展廳以1958年開始至1980年和1981年至1993年的時間線索為第一個創作時期的文獻部分。第二個部分以1994年至2007年和近期2008年到2009年為線索,展出方力鈞2000年後創作的重要作品及最近的潛心之作。

方力鈞作品

其中文獻的第一部分,展示了1963年發生的歷史事件作為他出生年份的歷史記錄,還有1975年方力鈞在小學三年級創作的第一幅美術作品,以及中學時代與同學及老師的素描作品及課堂練習。通過幼年時代的記錄,讓觀眾知曉一個成功藝術家的藝術初始萌芽。

方力鈞作品

方力鈞文獻作品

文獻的第二部分全面介紹藝術家重要的創作手稿,各個思想轉捩點上的作品構思和行動的重要文獻,還有學習和創作實踐中的關鍵資料。此部分的內容將按照三條重要的線索進行:即中國面臨的時代變遷的巨大背景;時代對於個人生存的深刻影響;時代境遇對藝術創作的影響和藝術家自我身份的建立進行梳理和展示。策展人郭曉彥認為,在討論藝術家創作的過程和後臺的問題上,這些手稿中隱現著的藝術家對時代的觀察和思考,對藝術的真知灼見以及不可量化的語言變化等等,同時通過藝術家這些不像作品般被固化的材料,作為藝術家成長的檔案,觀眾可以更好地理解藝術家的思想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方力鈞不再拘泥于單調的創作形式,他開始慢慢從繪畫走向了裝置創作,展廳中展示了方力鈞符號式畫面人物的裝置作品,一排站立的小人,仿佛也看到了藝術家走過自己創作生活的歷程,使觀眾了解藝術家當前的創作及思想狀態。

方力鈞正在進行中的作品

批評家呂澎認為,該展開啟了對中國當代藝術家個案研究的歷史性考察,“展覽的重點不是對觀眾熟悉的作品給予漫無邊際的闡釋,而是將那些産生最後作品的因素陳列出來,讓我們找到一件作品、一個形象、一個圖式或者一個符號産生的種種線索。”通過這些線索,讓觀眾了解方力鈞在那個歷史背景下的創作過程。

廣東美術館用四個展廳和大堂的大手筆,展出方力鈞近30年的藝術創作,有大量文獻繪畫資料、繪畫手稿,早期習作以及專門為展覽剪輯製作的紀錄片,展覽將給廣州的觀眾帶來一場聲勢浩大的視覺享受。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方力鈞:時間線索”將在廣東美術館展出
· 方力鈞個展“時間線索”即將在廣東美術館舉辦
· 《方力鈞:時間線索》展覽12月11日在廣東美術館舉行
· 方力鈞“光頭”行銷之道
· 《碧海+藍天》——方力鈞德國個展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