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回望中國”收官之作 世紀壇展西方人眼中的“帝京”印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19 01:17:18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續鴻明
 
 
 


你能想像道光皇帝午門閱兵是怎樣的一種場面?你聽説過光緒皇帝在北海坐冰撬的故事嗎?你可見過圓明園內的清漪園被毀前的模樣……11月12日起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推出的“帝京‘印’像——西方版畫中的老北京”展覽,通過一幅幅古舊的西洋版畫,引領觀眾穿過時光隧道,重新發現、品味明清老北京的人文風情與世代滄桑。此次展覽由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産業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主辦,首都博物館、首都圖書館等協辦。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館長王立梅的話説,“帝京‘印’像”是該館2009“回望中國”主題年的收官之作,也是一面史鑒之鏡、回窺之窗。

西方認識中國的最早媒介

在攝影術發明之前,繪畫是最重要的記錄形象的載體,而版畫由於其便捷與可複製性,又相較于其他畫種更為普及。因此,在照相製版印刷技術應用之前,版畫也是最重要的形象傳播媒體。它天然地具備了兩種價值:審美價值和資訊傳播價值。

“帝京‘印’像”展出的150余幅版畫、地圖及10余本17至19世紀西方介紹中國的重要出版物,均為李弘女士的私人藏品。據李弘介紹,她第一次注意到西方版畫中的老北京,是1998年在香港的一次版畫展銷會。這些版畫全部來自1793年第一次英國使團訪問乾隆清廷後在英國出版的出訪巨著的版畫卷。“其中的一張描畫的是北京西直門外的景色。畫面上有城墻、箭樓、西直門、閘樓、角樓、護城河、跨河的大橋、破敗的牌樓,加上城門外各色人物,任何對老北京略有印象的人都會忍不住在這張畫前駐足驚嘆。現實中,這種真實的場景已無處尋覓,老照片中也找不到畫面如此寬廣的全景。儘管這幅畫有許多細節是失真的,但這樣的藝術加工更讓我們感受到當年的城門、城墻在西方人眼中的雄偉恢弘。”李弘説。

從此,李弘歷時10餘年海外尋寶。出乎意料的是,儘管這些版畫零散地失落在海外的邊邊角角,但它們的數量大得驚人。從明末歐洲人探秘東方世界開始,就出現了描繪中國人的創作。最初的繪畫原作多已蹤跡難尋,但通過刻板印刷術,許多早期的版畫流傳下來。描繪中國的版畫數量龐大,它們把中國及中國人的形象傳播給了當時的西方世界,而中國人自己對它們卻知之甚少。

見證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據介紹,這次展覽的立足點有別於以往的老北京民俗與歷史回顧類的展覽,而是試圖尋找到一個歷史追憶和東西方文化碰撞的結合點。一方面,展覽強調的是這批版畫作為展示舊北京風貌的史料價值,説明文字和輔助展品以補充和修正史料為出發點;另一方面,這批版畫也是近代中國與西方文化交流的證明,這種交流並不僅僅是過去歷史教科書上所強調的戰爭與對抗,其間也有學習與借鑒。

展覽按主題分為四個部分:一是“地圖翻開東西史章”,展品主要是西方人繪製的各式中國地圖,揭示了早期東西方文化交往獨具特色的一面。二是“穿越古今京城魅力”,這部分包括城門模型,版畫和真實場景的照片,在中外與古今的對比中,越發能凸顯古都的獨特魅力。三是“版畫見證皇廷歲月”,主要是記錄晚清王朝時期皇廷內外活動的版畫,包括皇帝的大婚、祭奠,外國使團覲見以及皇家貴族的日常生活起居、娛樂休閒等。四是“對畫尋訪故人昔年”,這部分由兩塊內容組成:“清末京城西洋景”和“京城百姓生活篇”。前者表現了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大量外國人的涌入,皇城根下出現了很多有著傳統中國背景和外來的西洋生活方式雜合相生的景致,後者則表現的是土生土長的北京老百姓的生活娛樂和市井見聞。

為了使展覽更具可觀性,主辦方還特別輔以一些北京老城樓模型、園林圖、營衛圖以及老北京建築和民俗的照片。這些元素與主展品相得益彰,從多維的角度為西方版畫提供更具考證意義上的注解。

王立梅説:“對今天的中國觀眾而言,這些西方版畫,不僅能勾起每個親歷者對故人昔年的追憶,而且也可以幫助我們從另外一個視角去審視和思考那段中國歷史。對今天居住、生活在北京外國人來説,看到他們祖先留下來的生活印跡與思想記憶,也許會油然而生出一種別樣的情感共鳴。”

1   2   下一頁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來自老北京的禮物
· 八百老物件展示老北京
· 老北京網史地文化考察-清東陵
· 老北京系列
· 宋源文版畫水彩畫展在觀瀾美術館開展
· "12生肖漏印版畫限量複製品鈐印作者名章"受熱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