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陳履生、王薇策劃的該展覽,選取了自延安以來各個時期的主題性油畫創作57件,另外選取了部分版畫、素描、雕塑、宣傳畫、年畫,共76件。其中絕大多數為這一時期的代表性畫家,也有一部分為各個時期的代表作。本展覽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私人藏品展,其中的許多作品都填補了國家美術收藏的不足,特別是像陳逸飛的《踱步》,沈嘉蔚的《為偉大祖國站崗》因為在拍賣市場上有著打破紀錄的高價位,而為公眾所關注,並將成為本次展覽的一個重要的看點。另外,本展覽還揭示了與近年來火爆的藝術拍賣市場相關的諸多重要拍品成交後的流向,也為紅色經典作品和主題創作作品的收藏和研究提供了個案研究的實例。展覽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 服務於時代(1939-1977)
從沃渣的《防空》(1939年)和沈柔堅的《盤查哨》(1945年)這兩幅版畫為開端,表現了自“延安文藝座談會”前後解放區美術創作在時代中的作為。《講話》的指引和延安等革命根據地的實驗,為新中國的美術創作奠立了時代的方向,1949年之後,主題繪畫創作首先在歌頌革命歷史的過程中,凸現了時代的責任。吳作人的《周恩來的青年時代》(50年代)、艾中信的《毛主席視察黃河》(1955年)、趙延年的《抗議》(1956年)、吳凡的《周恩來同志在紅岩村》(1959年)、靳尚誼的《毛澤東像素描》(1967年)、莫樸的《戰地黃花》(1977年)等,都是這一方面的代表作。
儘管這一時期,各種政治運動此起彼伏,隨運動而運動的主題繪畫創作,不僅反映了運動的內容,而且在高揚的主題中表現出了主題繪畫創作服務於時代的特色。從1950 年戴澤的《和平簽名》,到1974年沈嘉蔚的《為偉大祖國站崗》、1977年陳逸飛、魏景山、任麗君的《翻身農奴熱愛華主席》,這之間的一系列作品都成為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重要圖像。尤其是文革中的作品,沈堯伊的《毛主席永遠和我們心連心》、沈堯定的《歡呼世界進入毛澤東思想的新時代》、《鋼琴伴唱紅燈記》都極具代表性。主題性繪畫創作成了鬥爭的工具,藝術的異化則使藝術創作和這段歷史一樣成為時代的創傷。
第二部分 變革於時代(1978-2003)
在經歷了主題性繪畫創作為革命推波助瀾的歷史過程之後,改革開放的時代訴求促進了主題繪畫創作的歷史變遷,主題的變奏與一種特殊的創作方法在傳承中發展,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所帶來的多元化和多樣性的表現,改變了主題創作的單一化的傾向,陳逸飛的《踱步》(1979年)、全山石《中華兒女——八女投江》(1989年)、陳宜明的《追思》(1991年),都改變了人們過去對於主題性創作的看法,而主題創作在往還原歷史真實的方向努力,在逐漸向去政治化方向發展,都為新時期的主題創作開闢了不同於以往的新的天地。
自20世紀中期以來,主題創作發展到20世紀末期所發生的重大變化,正好像中國社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一樣,儘管社會的需要在減弱,主題創作也不再成為一家獨尊,可是,它記錄歷史、反映現實的敘事方式,卻是許多非主題性的純審美或純表現的作品難以比擬的。所以,本次展覽既是歷史的回顧,也是為現實提供鏡鑒。革命的時代雖然成為過去,但是,革命的時代所遺留的精神與品格,某些值得借鑒的方式與方法,卻是我們需要正視的一份遺産。
此次展覽作品的提供者、著名收藏家王薇
為配合展覽,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由陳履生所著的《革命的時代:延安以來的主題創作研究》;中央電視臺專題組攝製了專題電視片《革命的時代:主題繪畫創作訪談》;中國藝術品網(www.cnarts.net)和中國視窗網(www.cnartw.com)也開通了介紹本次展覽的專題頻道。《革命的時代:延安以來的主題創作研究》是一部研究延安以來主題創作的專著,全書分4章,約20萬字,並附有“1942-2009年中國美術年表”,該書以私人藏家的系列收藏為個案,將它們納入到各個時期的歷史中,研究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以來主題創作的歷史發展過程,探討和這一歷史過程相關的藝術現象,通過史的論述、作品的解讀、作者的訪談,透析革命時代中的主題創作的相關問題。與展覽所不同的是,該書的研究內容一直延續到新世紀以來與諸多重大社會事件相關的主題創作,如2003年的抗非典,2005年的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2008年的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改革開放30週年,2009年的國慶60週年,直至當下由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主辦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覽”。
主題創作自延安以來奠立方向,走過了新中國60年的歷程。60年來風雨兼程,形成了一段曲折而有變化的歷史脈絡,各個時期的許多作品都印證了這一歷史中的社會和人文。這是一個系統總結60年來主題創作歷史發展和成就的契機。通過這個展覽,公眾將會看到許多熟悉的作品,看到幾代藝術家在主題創作領域內的創造,無疑,人們也在現實的諸多困惑中表現出對於主題創作未來發展的期待——國家的強大,希望有能與之相應的表現歷史、反映現實的精品力作——與歷史比肩,和時代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