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顧(裝置) 曾浩
10月23日,天藍雲輕,從北京飛往長沙的包機上,一場新聞發佈會正在熱烈地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評論家、收藏家和眾媒體,把目光聚焦于6位當代藝術的佼佼者:岳敏君、隋建國、曾浩、他們組合(賴聖予、楊曉剛)、楊福音。2009年“藝術長沙”使他們一路同行。
“藝術長沙”是湖南省博物館、譚國斌當代美術館和湖南廣電集團共同主辦的當代藝術展覽。可以説,“藝術長沙”是區域文化與當代藝術結合的一個典範,當成百上千裝扮各異、觀念新潮的藝術人士瞬間雲集長沙時,這個擁有古老文明兼備現代氣息的城市立即煥發出了別樣生機。
繼2007年舉辦首展之後,“藝術長沙”再度亮相星城。此次參展的藝術家與湖南有著或深或淺的淵源。其中,楊福音和“他們”組合的兩位成員賴聖予、楊曉剛都是湘籍藝術家;出生於東北的岳敏君,因父母都是湖南益陽人,也與湖南有著剪不斷的情絲,此次是他第三次在長沙辦展覽。
作品展當天在湖南省博物館舉行。岳敏君參展的21幅作品選自“場景系列”。這位以描繪“笑臉”而奠定地位的藝術家,近些年來不斷地嘗試新的藝術路徑,創作出了諸如“場景”“迷宮”等風格完全不同的系列。
隋建國不是湖南人,但是他的雕塑作品與長沙的關係最為親密——《長沙的沙》。作者對長沙的思考回到了最本源的問題上:“為什麼叫長沙?”當他從橘子洲頭挖起一捧沙石時,靈感頓生。“在湘江之畔的沙洲上,任何一粒沙子,都可以見證長沙的歷史,任何一粒沙子都是組成長沙悠久燦爛文明的不可缺少的微粒。”隋建國説。接下來的過程則是高科技與藝術的融合。作者在眾多沙粒中選出一粒,帶回北京,將它在顯微鏡下放大數十萬倍,然後用鐳射掃描,並將三維數據輸入電腦。沙粒的形狀被充分解析,繼而又被鋼板進行替代重構,這樣一粒小小的沙子轉身變成了碩大的鋼結構。這個巨大的“沙”被放在湖南博物館的前坪,而在展廳裏則不斷重復播放塑造過程的影像資料。展覽結束後,作品將永留長沙。
“他們組合”展出了系列作品《失落的天堂》。當這兩個年輕人與其他幾位當代藝術大腕並排站在一起時,還難免有些羞怯,但是回到湖南家鄉展示作品,又使他們感到自信和激動。《失落的天堂》系列作品表達了外部世界與個人內心的矛盾和衝突。畫中有幾個常見的元素:臨窗而坐的女孩、埋頭端坐的男士。窗外景色在變化,或者是大城市的高樓林立、或者是地震的破碎瓦礫。在評論家顧振清看來,“他們組合”的創作觀唸有些像美國藝術家愛德華·霍珀的咖啡館系列。“他們組合”由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的賴聖予、楊曉剛組成,成立於2002年。當顧振清最早發現這兩個年輕人時,他們還在望京一所公寓的地下室裏努力創作。2005年他們第一次面對公眾,參加了在798舉行的展覽“各玩各的”,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顧振清説他正是看重了這兩個年輕人的獨創意識和能力。
走進曾浩的作品展廳,會誤以為走入了一個室內綠化帶。他的裝置名為“美麗的樹”,但是準確地説,應該是“美麗的樹林”。在40平方米的展廳裏,“種植”了各種各樣的常見綠葉植物:萬年青、綠蘿等等。而且在真實的植物之間,還穿插有假的盆景。“以前在不同的城市,會看到不同的植物。但是現在每去一個新地方,卻感覺不知置身何處,因為植物環境都是一樣的。”曾浩説,他的作品表達了對城市環境、生活狀態的思考。
在油畫、雕塑、裝置的包圍下,看到楊福音的國畫時,也許最初會有些不解。作為傳統代表的水墨畫與當代藝術有什麼聯繫?看完整個展覽,會得出不同的答案。楊福音畫人物、山水、還有花鳥,筆法純粹簡約、同時充滿現代感。“國畫必須有傳統的根,所謂現代就是要發掘出以前的國畫所不具有的形式和內涵。”楊福音説。他的畫獨特之處還在於,作畫所用的紙張是用淡墨刷過的,在紙飽含水分、將幹未幹之時創作,使水墨塑造出了民間瓷畫、玻璃畫、漆畫的效果。
開幕式舉行的次日正逢週六,一大早,湖南博物館的門口就排起了長龍,隊伍一直延伸到了幾百米以外的烈士公園門口,原來是長沙市民在等待購票,參觀“藝術長沙”的展覽。“大眾對藝術的這種熱情,在其他地方很少見到。”譚天説。研究當代藝術與地域的關係,最終還是要歸結到藝術與人的關係上來,也許是湘人所特有的氣質與當代藝術互相吸引。當藝術的種子被廣泛播種後,當代藝術之花會毫無疑問地在湖南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