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冬日,泡上一杯咖啡,坐在朝陽的客廳裏讀書,心境如面前的咖啡般熱氣升騰。古詩詞中凡咏物詩詞,大凡梅、蘭、竹、菊,除此即是江、河、山、水。幾乎是不可能涉及西人的飲物——咖啡的。因為中國的國飲是茶。所以,咏茶詩倒是比比皆是。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在清末的一些詩詞中卻出現了咏咖啡的詩詞。
在清朝之前,西方的飲料——咖啡,還沒有進入中國,所以在中國文人的咏物詩詞中也就不可能出現此洋物。清末,國門打開,隨著西風美雨的飄落,咖啡在中國沿海城市的出現,最早接觸此洋飲料的清末文人,也在他們的作品中開始出現了咏嘆咖啡的作品。
如清詩人毛遠征在他的詩中就説到了他喝咖啡時由於忘記了放牛奶,便覺得其苦澀:
飲歡加非茶,忘卻調牛乳;牛乳如歡甜,加非似濃苦。再如潘飛聲所作的《臨江仙》的詞:第一紅樓聽雨夜,琴邊偷問年華。
畫房剛掩綠窗紗,停弦春意懶,儂代脫蓮靴。也許胡床同靠坐,低教蠻語些些。起來新酌加非茶,卻防憨婢笑,呼去看唐花。
又教外語(蠻語),又喝咖啡——多麼生動的一幅晚清小夫妻體驗西方風俗的和諧圖。但又怕小婢女的笑話,便將婢女支出去了。如今學外語、喝咖啡還有人笑話麼?
晚清年間,上海灘上的“竹枝詞”也有對咖啡的咏嘆,如一首題為《考非》的詞這樣寫道:
考非何物共呼名,市上相傳豆製成。色類沙糖甜帶苦,西人每食代茶烹。詞中寫道:大家都在叫“咖啡”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喔,原來傳説是用“豆”(咖啡豆)製成的。喝咖啡要放糖,洋人飯後用它來“代茶”的。再如:
大菜先來一味湯,中間肴饌辨難詳。補丁代飯休嫌少,吃過咖啡即散場。這是典型的中國人初嘗西餐的情景:飯局開場,先來湯(也許是義大利鄉下濃湯罷),再來的一些菜説不上是什麼(也許是牛肉、鵝肝醬之類罷),不吃米飯,卻吃“補丁”,你可別嫌吃不飽,最後就是喝咖啡,喝完了,於是就散夥。
100年前的上海人便是這樣看到咖啡、西餐之類而大覺異趣的。而如今,咖啡、西餐卻是遍及國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