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學業/ 院校資訊/ 甘肅 打 印 文 章



蘭州大學


    蘭州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位於甘肅省省會蘭州市。蘭州大學創建於1909年,始為“甘肅法政學堂”,1928年擴建為蘭州中山大學,1946年定名為“國立蘭州大學”。1953年被確立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1996年首批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國家在“九五”期間重點建設的高校。2001年,進入“985工程”建設行列,教育部與甘肅省政府簽訂省部重點共建協議,成為國家“985工程”重點支援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準大學的38所高校之一。

    蘭州大學是我國首批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首批建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首批設置文、理科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之一,已建立了研究生院。現有23個學院,64個本科專業,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地理學、歷史學6個國家級和大氣科學、資訊科學與技術2個部省級基礎理論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有碩士學位授權專業109個,博士學位授權專業44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有化學、物理學、力學、生物學、數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應用經濟學、歷史學、民族學1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工程碩士、農業推廣碩士5個專業學位授權點;有生態學、植物學、有機化學、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自然地理學、區域經濟學6個國家重點學科和18個省級重點學科;有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西部環境、磁學與磁性材料、乾旱與草地生態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草地農業生態系統農業部重點實驗室;有敦煌學研究所和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3個,國家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1個。學科涵蓋理學、工學、農學、文學、歷史學、經濟學、哲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醫學等十一個學科門類。

    蘭州大學現有各類學生36400多人,其中研究生4875人(碩士生3767人),本科生11570多人。在職教職工3298人,專職教師和科研人員124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626人,博士生導師199人,碩士生導師500多人,兩院院士6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7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13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8個崗位),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個。

    蘭州大學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品質。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為重點,以本科生教育為主體,充實和提高繼續教育”的辦學格局和“勤奮、求實、進取”的優良學風。近年來,還努力改革人才培養模式(2+2、彈性學制),注重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教學中注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大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重視因材施教,對優秀學生制定了選拔和重點培養措施。蘭州大學培養出的學生素以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勤奮實幹、後勁足而深受社會的歡迎。自建校以來,已為國家培養了10多萬名各類專業人才。他們中的許多人成就卓著,成為各自領域著名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和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及優秀的管理人才。中國徒步橫跨南極第一人、中國氣象局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暨南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人懷,南開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葛墨林,第十四屆(200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水均益, 1991年全國十佳青年烏力吉,“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等,就是由蘭州大學培養出的高層次人才中的優秀代表。中科院院士李吉均先生師生三代勇闖地球“三極”(青藏高原、南極、北極 )進行科學考察成為學術界的佳話。20世紀80年代,在全國重點大學參加的物理、化學專業出國研究生選拔考試中,蘭州大學先後5次獲得團體及個人總分第一名。九十年代以來,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CCTV杯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競賽等比賽中,我校學生多次獲得特等獎、一等獎。198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青年獎勵基金的100名青年學者中,有6名是我校培養的研究生。1991年受到國家表彰的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695人中,我校培養的有10人。全國首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中,我校校友有4名。1999年,在首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我校有2篇論文入選。2004年8月,我校一名在讀博士生獲得首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1995年,美國《科學》週刊評出了中國13所最傑出的大學,蘭州大學位居第六。

    蘭州大學在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方面成績顯著。對有機化學、細胞生物學、理論物理、原子核物理及技術、磁學、植物生理學、生態學、基礎數學、力學、自然地理學、天氣動力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古生物學等學科的研究,有的達到國內領先水準,有的達到國際水準。近十幾年來,學校先後獲得國家、部委和省級科技成果獎500多項,編輯出版各種專著、教材、譯著700多部,平均每年發表學術論文1000多篇。根據《SCI》、《ISR》統計,蘭州大學一直是中國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學之一。特別是1992、1993年連續2年發表論文數名列第三,論文引用情況名列第六,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同時,學校還廣泛開展了包括西北民俗、經濟、社會、科學文化、敦煌、西北史地、中亞、人口、地質礦産、冰川、高原大氣、植物生理、草業科學和乾旱農業生態等在內的立足西北地區的多方面的應用研究。例如,針對乾旱生態環境,開展集水農業研究;加強校企聯合,開發西部礦産資源(奈米鎳粉材料,中子線上測水儀等);利用甘肅的藥材資源,開發有特色的新藥品(大蒜素片、美多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保護項目的研究及開發;開發具有蘭大特色的核儀器儀錶(中子治療機等);圍繞甘肅省的農、林、牧業,開展了系列研究(多功能超強吸水保水劑等);發展草業經濟,促進農業結構調整;開展沙塵暴機理研究等。這些應用研究立足西北,獨具特色,為自然和人文資源的發掘和利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蘭州大學積極發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與美、日、英、法、加、德、澳等國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協作與交流關係,互派研究生和訪問學者,開展科研合作等。近年來,先後有中青年教師500多人出國進修和攻讀學位,有1300多位外籍專家、學者應邀來校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先後接受各國留學生400多名。加拿大前總理克雷蒂安,世界著名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楊振寧、穆斯堡爾等多次來我校考察和進行學術交流活動。李政道先生被我校聘為名譽教授並在我校設立了“君政基金”基金。

    蘭州大學校園面積3000余畝,有盤旋路校區、榆中校區、一分部、二分部、草地農業科技學院五個校區。盤旋路校區佔地684畝,地處市區繁華地帶,功能以科研、研究生教育和繼續教育為主;榆中校區于2001年9月投入使用,佔地2067畝,距市區42公里,處於規劃中的甘肅大學城和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的中心地帶,隴海鐵路和巉蘭高速公路都從旁邊經過,交通便利,環境清新,其功能以本科生教育為主、以部分專業科研和研究生培養為補充,目前已有三個年級的本科生和部分教職工近萬人在那裏工作、學習和生活。學校還建有分析測試中心、通信網絡中心(同時也是甘肅省網絡中心)、計算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圖書館面積21000多平方米,藏書200萬冊,年訂購中外文期刊4000多種,有音像資料和電子出版物2000余種。建築面積35080平方米的榆中校區圖書館正在建設中。學校大學科技園于2002年啟動建設,在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等方面初見成效。

    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蘭州大學堅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辦學方針,確立了“做西部文章,創一流大學”的辦學理念。進入“211工程”、“985工程”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行列以來,學校確定了“十五”建設與發展的目標──建設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國內外知名的高水準大學,成為國家在西部地區不可或缺的高層次人才培養,發展科技教育事業和探索解決人類發展中面臨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重要基地。為此,學校在教學、科研、管理、研究生培養、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進行了以建設高水準研究型大學為目標的一系列探索和改革。科學定位本科教育──“上中材質,精英教育;全面發展,品質一流”,構建理念先進、組織合理、管理科學、品質優良的本科教育新體系,實施精英教育,建立優秀研究生生源基地,培養研究生後備軍。加強教學科研基層組織建設,以學科群為主組建學院、以教授為核心建立研究所,使研究所同時具有科研、教學與研究生培養和行政管理三重功能,實現大學學術組織與行政組織的有效結合,建立起建設研究型大學、實現教授治學、實施精英教育的有效組織形式,已經建立起先進的現代大學教學科研管理組織體系。 學校採取強有力措施,加大人才隊伍建設的力度,實施蘭州大學“萃英人才建設計劃”,旨在形成促進優秀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培養和支援體系,培養和匯聚一批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水準的學科帶頭人、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形成培養造就大師級學者的氛圍,構築一流的人才高地,建設與高水準研究性大學相適應的師資隊伍,為精英教育提供有力的人才和師資隊伍支撐。大力加強研究生教育,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注重培養、提高品質、加強管理,切實實行研究生坐班學習制,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著力培養研究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千方百計提高現有學術骨幹、管理骨幹以及引進人才的外語水準和國際交流能力,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開展國際合作辦學,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進一步發展留學生教育,以提高學校的國際化程度和在國際教育市場上的競爭力。

    在新的世紀,蘭州大學將繼續弘揚傳統,深化改革,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探索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辦學模式,進一步提高辦學水準和效益,逐步建成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國內外知名的高水準研究型大學,為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貢獻。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2-6 13:14:25 | 文章來源:

打 印 文 章  收 藏  頂 端
加入我們的郵件列表

   
您的留言
您的稱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