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清華美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即物而窮其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12-02 11:05:3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人物檔案】

陳岸瑛,藝術史論系主任,副教授,北京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藝術理論、美學、視覺文化研究及現當代藝術。著有《新烏托邦主義》,譯著《尋常物的嬗變》(阿瑟•丹托著)、《影響我們時代的100位新銳藝術家》(弗朗西斯科•加文著)等。主持“西方現代美術的觀念基礎和美學基礎”、“影響我們時代的100位新銳藝術家”等多項科研課題,新世紀以來發表論文40余篇。2010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援計劃”,2012年入選清華大學“基礎研究青年人才支援計劃”,2013年獲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陳岸瑛

作為學者,他沉穩內斂,忠於學術;作為老師,他平易近人,關愛學生;作為朋友,他隨和寧靜,誠懇待人。陳岸瑛始終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服務者的角色,服務學術,服務師生,不求個人張揚,但求有益於世,從博士畢業來到藝術史論係,他一直守護著理想,默默耕耘,踏實做事。

從哲學到藝術,求索思想之真

陳岸瑛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2001年來學院任教,十餘年的工作經歷讓他對藝術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讓他對藝術理論的研究更為深入。

陳岸瑛認為藝術理論分為四個層次:藝術哲學、藝術創作理論(畫論)、藝術批評方法論、藝術史方法論。在對這幾個方面的研究和思考中,他逐漸發現,藝術哲學可以和作為藝術史文獻的畫論打通,並由此與藝術史産生聯繫;藝術哲學還可以與藝術批評方法論打通,為藝術批評奠基。在對西方現代主義畫論進行系統梳理後,他開始關注當代藝術的創作與批評。陳岸瑛認為當代藝術圈裏使用的理論,有一些和藝術沒有直接的聯繫,他的工作是想從上述四個層面出發,運用和藝術本體相關的理論來促進當代的藝術創作和評論。

對於當代藝術,陳岸瑛認為其價值主要體現在“思想性”上,而非原來所認為的“觀念性”上。“觀念性”在藝術史上有特殊的含義,最初主要指非物質性,但單純把當代藝術的價值看成是非物質性(比如,從架上走向架下)就太狹隘了。陳岸瑛還認為,藝術家的思想貢獻區別於文學家和思想家,藝術家在工作中要考慮到對已有的視覺形象進行批判和再創造,這就要求從事當代藝術的工作者必須基於一種視覺的經驗,受過精良的視覺訓練。當代藝術的另一個價值,來源於製作。比如艾未未和徐冰的創作就很講究製作,力求體現良好的展示效果。

如何看待當代藝術的天價拍賣?

陳岸瑛認為,只要不存在資源、資訊壟斷等破壞市場流通的因素,基於等價交換的市場可以比較準確地測量出作品的價值。當代藝術的思想性和商業性並不矛盾,其實,藝術(美術)在歷史上很早就和交易發生關係,藝術的一半是生産,一半是文化,藝術通過交易確定其文化價值,只是我們過去對此現象視而不見而已。發端于英美的新藝術史,就很注重這類問題的研究。一些海外漢學家也開始用這一視角看待中國藝術史。

對於當代藝術圈存在的集體創作現象,陳岸瑛表示支援和理解,他認為藝術家雇傭上百人,不但創意更強,製作也會更精良,在藝術界的競爭和比賽中,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更容易勝出。其實,在fine art這套系統産生之前,藝術多半是以集體的方式生産的,只不過在今天,資源整合的尺度和力度大幅度增加,藝術生産突破地域和傳統限制,進入到一種大尺度的資源整合過程中去。

陳岸瑛説,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歷史短,理論基礎薄弱,沒有形成類似丹托或者格林伯格那樣的學説。有世界影響力的藝術流派必須有紮實的理論支撐。陳岸瑛夢想通過自己受過的專業哲學訓練,來幫助形成這樣的理論地基。他的學術理想,一方面是致力於成為國內最了解西方各層面藝術理論的人之一,另一方面也期望能建構出一套與眾不同的對當代藝術創作和批評起到奠基性作用的理論。説到這裡,他謙虛地笑了笑,對筆者補充説道,“後者是一個更富野心的計劃,能否實現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從學院到社會,探索育人之道

作為清華大學藝術史論係的主任,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史論係每年只能招15個本科生,其他院校同類專業每年能招近百個,那麼這15個人的優勢在哪?怎樣才能激發他們的專業熱情,避免出現辛辛苦苦培養四年,本科畢業後卻徹底從專業界消失這樣令人痛心的現象。為此,陳岸瑛開始了一系列嘗試。

創辦讀書會、確定史論係學生必讀書單。讀書會可以促進學生對本專業知識的了解,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思想熱情,在係內形成讀書問學和自由研討的風氣。從2014年開始,史論係對本科新生提出在讀期間閱讀30本專業書籍的最低要求,在課外開展讀書會活動,無疑可以起到輔助作用。陳岸瑛的設想是,可以由博士或碩士生帶領本科生閱讀,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將此納入課程體系。為配合上述計劃的開展,史論係全體在職教師和博士生共同“研製”了一份詳細的書目,不僅借此梳理了史論係的知識結構,更幫助訓練本科生,對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學習也有幫助。書目延續了史論係“兩史一論”的傳統,但加強了論的部分,將美術史、美術理論、設計史、設計理論分列,並加入了人文綜合部分,以促進知識體系的更新。

史論係讀書會活動場景,現任會長鄭昕宇

加強學生暑期專業實習、實踐。以往的暑期實習只有史跡考察,不參加的學生被要求留在學校每天報到。時任副系主任的陳岸瑛提出,可以讓不參加史跡考察的同學到畫廊、拍賣行、博物館和專業協會實習。如今,這樣的實習已進行過兩次了,一次比一次效果好。陳岸瑛認為,清華大學要培養和輸出高端人才,史論係同學最好在研究生階段再找工作;組織本科生實習,並不是為了馬上把他們推向人才市場,而是讓他們通過了解藝術、設計的行業現狀,弄清楚自己更適合做行業工作還是更適合做純學術。過去不少學生缺乏專業興趣,現在如果他們了解到藝術、設計行業如此如此需要史論人才,就不會在畢業後徹底“失蹤”了。

史論係本科生2014暑期實習彙報,帶隊教師郭秋惠、章銳

深挖校友資源。2013年史論係隆重慶祝建係30週年,陳岸瑛組織學生們對係友進行了全面梳理訪談。他驚喜地發現,在過去的30年中,史論係係友在高校以及各類藝術、設計機構中均佔據了一席之地。係慶結束之後,史論係係友群和係友會相繼成立,在校生與係友保持網路互動。定期邀請係友座談,分享工作經驗,幫助在校生了解專業前景和社會需求,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去學習。除了係友網路外,史論係的藝術管理MFA今年也開始了第一次招生,按照陳岸瑛的説法,這個項目要把行業裏的精英們吸引過來,除了為他們提供深造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拓展史論係的人脈。在陳岸瑛看來,儘管學術可以很純粹,但只有與重要行業領域相對應的學科,才有更長遠的發展。

如今,身為藝術史論系主任的陳岸瑛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要做。除了完成5門課的專業教學,培養數量日增的研究生,潛心發展自己的理論研究,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外,他的精力大部分都放在系裏的工作上。最近,他剛與美國泰勒基金會談好了明年的學術交流計劃,又與同事們起草了一個未來十年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當問起未來的設想時,他簡略地説,過去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併入清華後帶來的限制,例如教師編制和招生規模都比別的學校少,但是在不遠的將來,我們一定能充分利用好清華聲譽好、學科多、國際交流便利的優勢有所作為。在這位年輕的系主任眼中,三十而立的藝術史論係,還有許多的事情要做,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最後,話題又回到人才培養上來。史論係的發展是否成功,最終還要看能否為國家培養出傑出人才。他語調低沉然而堅定地告訴筆者,“今天埋下一個種子,十年後長成一顆大樹。所有的心血,都不會白費!”

 
史論係係友會座談後合影,現任會長周少華

(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生記者團 陳朗)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