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藝術展覽過熱:資源浪費嚴重,低水準重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22 11:17:11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藝術評論

傅軍

近年來,全國各地名目繁多的各種藝術展覽層出不窮,尤以京滬兩地的表現最為突出。有時一天之內,就有幾個或十幾個展覽同時開幕,藝術展覽的數量正在出現爆發性增長。在如此欣欣向榮、熱火朝天的背後,由藝術展覽過熱導致的一系列問題也越來越凸顯。

問題一,對各種資源浪費嚴重。

如今的藝術展覽,像雙年展、三年展的規模越辦越大,一個展覽作品的總量少則幾百件,多則上千件。據説,觀眾或者評委在一幅作品前平均停留的時間只有短短幾秒鐘。那麼如何在這短短幾秒鐘的時間裏快速地抓住他們的眼球,成了許多藝術家創作之初首要面對的問題。

於是乎,作品越做越大,高則幾米,寬則十幾米、二十幾米的畫幅不在少數。雕塑和裝置類作品,體量也越來越龐大,不時得動用吊車、起重機等工程機械。這些體型巨大的所謂當代藝術作品,通常都是根據展場條件而專門創作的,如果更換一個展覽場地,就需要重新製作。這也就意味著,很多用來製作作品的材料和器具變成了一次性用品。每當一次大型的當代藝術展覽結束時,展場外到處是被拆卸下來的藝術垃圾,堆積如山,靜靜地等待著被運走。所以,某種程度上可以説,各種藝術展覽,尤其是當代藝術展覽,正在成為資源浪費的重災區。

這裡邊首先涉及電力資源,一件作品為了達到效果,是否必須要用幾十盞幾百盞燈同時打亮?能否使用更科學更合理更環保的替代方式?一位優秀的當代藝術家,不僅應該具有很好的想法和創意,還要了解甚至於精通作品所借助的現代科技知識,找到最佳的實施方案,努力減少對電力這些有限公共資源的佔用。畢竟,藝術家也是社會公民,同樣承擔著社會的基本責任和義務。

其次是建材資源。現在策展人和藝術家對現場要求越來越高,每次展覽,展場內通常要大動干戈,宛如建築工地一般大興土木。一方面,展覽的承辦地,如美術館博物館、藝術中心或畫廊要適當增添可反覆使用的物件,像移動展墻、可組合式展臺展櫃等;另一方面,策展人和藝術家也得更新觀念,轉換思路,策展人應將關注的重點落到展覽的總體創意上,而藝術家也應將思考的重點放在作品的精神內涵上,努力降低對展場物理空間的依賴和改造。

再有就是林業資源。現在,展覽無論規模大小,水準高低,都會印製畫冊或圖錄。並且這些畫冊或圖錄越做越厚,越做越豪華與考究,從普通銅版紙到進口鋼板紙再到藝術紙,從簡裝到精裝再加函套,從一本到數本到系列,從與畫冊配套的紙袋到製作精良的布袋,不一而足。展覽的請柬也是這個趨勢,越來越大,越來越厚。要知道,這些畫冊和請柬背後就是無數林業資源的佔有與浪費。

還有就是交通資源。與西方國家籌備一個展覽花費兩三年,展覽檔期持續三個月到半年不同的是,我們國內許多展覽常常只有短短三五天或一個星期。其實,很多主辦方的意圖非常明顯,展覽的目的就是開幕式上的一個亮相。於是,不惜資本,從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邀請到領導、專家、明星、社會名流趕來捧場。似乎,出席開幕式領導的級別有多高就代表了展覽的級別有多高!為了這個排場,代價就是交通資源和接待費用。

開幕式前或後,慣例還會舉行研討會。現在配合展覽的研討會,形式遠遠大於內容,試想,批評家或藝術家,匆匆忙忙從外地趕來,未及仔細觀展,就湊在一起,作個幾分鐘的禮節性發言,説一些言不由衷的客套話,能有什麼樣思考深度和問題針對性?目前,所謂的研討會正在演變成一個內部小圈子的應酬會,批評家在這種情形下,也淪落為趕場的吹鼓手。

問題二,低水準重復。

眼下,儘管幾乎每天都有林林總總、數不勝數的各種藝術展覽在開幕,但真正具有學術性、研究性、針對性、批判性的高品質展覽卻是屈指可數,少之又少。絕大部分的展覽,還停留在展示和行銷的層面。

在資本尚未介入藝術領域的1990年代之前,入選參加某個展覽或者舉辦個展是對一個藝術家創作能力和創作水準的一種認可和肯定。換句話説,當年展覽在學術上和藝術品質上,對參展作品是有要求和門檻的。即便當時對於展覽整體上沒有更多學術指向上的思考,基本都是好作品放在一起的展覽,也至少保證了展覽的作品是可看的和耐看的。

自打資本介入之後,根本性地改變了原有的展覽格局和展覽機制。當我們還沒來得及為展覽模式越來越多樣化而慶倖的時候,藝術展覽卻正在蛻變成一種商業行銷的手段。而事實上,藝術展覽是對一種藝術現象的呈現,是對一種藝術精神的追問,是對一種未來藝術方向的探索。因此,如果藝術展覽失去了自身的學術性,喪失了文化的批判力,那麼藝術展覽希望達到的商業行銷結果也是沒法達成的。那種急功近利,以普通商品那種簡單化的行銷手段去操作一場接一場的藝術展覽,結果只是一種低水準上的重復。

那麼,一些公益機構舉辦的藝術展覽情況也不樂觀,這裡面涉及更多的是理念和意識。雖然,公益機構舉辦的藝術展覽,沒有商業方面的考慮和壓力,但對於當下舉辦藝術展覽的目的性是相對滯後的,依然是一種彙報與展示。於是把畫挂起來,把作品擺擺好,就似乎成了藝術展覽的全部。

這裡的原因,主要有幾種,一種是為了配合某一個時期政治意識形態的宣傳,這樣的前提下,所謂的指向性和批判性就無從談起。另一種是事先沒有進行充分的研究和論證,只是沿用一種慣性思維,到某個時間節點或節慶日,舉辦一個回顧展或紀念展。還有一種就是以某個協會出面,以畫種分類所進行的藝術家聯展或群展。

問題三,美術場館的過快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術館的建設如雨後春筍,在全國遍地開花,有專家戲稱,中國的美術館正在進入“大躍進”時代。國家、地方、企業、機構,分別都在進行各種形式的美術館建設。另外,美術場館的建設不光是數量上的急增,還有體量上的無限擴展。現在新建的美術館動輒都是投資幾億、十幾億,建築面積在幾萬平方米以上的龐然大物。

在德國,一個新的美術場館建設的前期論證要花去13年的時間。而在中國,新的美術場館建設常常是半年論證,一至兩年施工。這樣的高速度發展遺留下許多問題。一方面,新的美術場館在不斷增加,但另一方面,優質的藝術資源和展覽資源卻沒有相應地增長,因此,兩者之間差距實際上在不斷地拉大,這在客觀上嚴重稀釋了展覽的品質和內涵。

在西方,通常是先有相當數量的藏品之後再考慮新建美術館,但在中國,情況發生了有趣的逆轉。不管是公立的還是民營的,許多只有一個漂亮的建築外殼。西方著名的美術館之所以能保證它們的展覽品質,主要原因就是它們擁有豐富的藏品,同時對這些藏品進行不同角度的梳理和研究,這些是它們能夠不斷推出高品質展覽的基礎。但國內很多場館沒有或者只有很少數量的藏品,根本不可能有以藏品為基礎的陳列展、文獻展和研究展。只能清一色都是臨時組織策劃的展覽,這在根本上影響了展覽的深度和水準。

由於幾乎每次都是臨展,所以策劃和籌備的時間都非常緊迫。如果説,西方用了兩至三年的時間進行前期的調查、研究和積累,而我們只用了大概其中的十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的時間。所謂慢工出細活,那麼快工呢?時間因素之外,還有經費的投入。好多出資方投資美術館建設的時候,只考慮蓋房子的費用,至於收藏、展覽、運營等統統不在當初考慮之列。

因此,作為政府有關部門來説,不能被藝術展覽熱鬧和繁榮的表像迷惑,應該看到其背後存在的眾多問題,認真考慮如何在源頭上、規劃上、監管上進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導。

(作者繫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副館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