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信王軍:當代藝術的主要使命是反對愚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14 13:13:45 | 文章來源: 北京青年報

5月4日藝術家信王軍《民國先生》個展在北京798藝術區太和藝術空間隆重開幕。本次展覽由太和藝術空間董事長賈廷峰先生策劃,批評家栗憲庭、詩人俞心樵,藝術家陳丹青擔任學術顧問,出席開幕式的特邀嘉賓有策展人廖雯,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馬惠東,著名學者、法學教授賀衛方,鳳凰週刊主編、“先生歸來”策劃人鄧延康,自由作家趙國君,藝術批評家徐子林,展覽現場異常火爆,人山人海,眾多媒體工作人員及慕名觀展者近千人。

記者:民國是中國近代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你為什麼選擇這一時期的人物來創作?希望通過作品傳遞出什麼樣的想法?

信王軍:其一是追憶,對過去的歷史進行認真思考和追憶,才能更好地活在當下。

其二是歷史感,有人提出這系列作品沒有通過個人化的方法“轉換”成藝術,沒有直面當下。顯然,這樣的理解太過片面。面對這樣一段有價值的民國史,我們並不需要為了顯得“很藝術”而去刻意“轉換”,在當下,能乾淨地面對真實的歷史,已經非常藝術了。

其三是史料的修復與深刻,在這些小畫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作品不是簡單在描繪一個歷史人物或者一個歷史事件,而是描繪了一幅歷史照片。這一點尤為重要,體現的是對史料的尊重。因為我們並不希望為了一個理想而去想當然地美化另一個事實。眾所週知,我們活在一個缺乏歷史感的社會中。

記者:為什麼想到用鉛筆這種工具來再現照片?

信王軍:強調一下是0.3毫米自動鉛筆,這種鉛筆比較普遍,隨便一個小朋友人手一支。我的大多作品都是拒絕奢華、昂貴的材料與工具,《民國先生》系列作品適合回到非常樸素的鉛筆素描形式。繪畫過程是強調時間性的,正如值得回顧的歷史與我們現在是有時間距離的。

記者:現在很多藝術家都在尋求新、變,你為何用這種非常“原始”的繪畫方式?

信王軍:在我看來藝術家首先要完成的任務是真誠的態度,所以一切花哨新奇的語言與強烈的外表在我看來只能證明作品內在的虛弱。在時下的中國,當代藝術不再是為了震撼這個時代,更多的是——為了感動。

記者:你覺得歷史情懷和人文視角對當代的藝術家還重要嗎?這似乎已經被很多人忽略了。

信王軍:我認為藝術家首先得是一個提前“覺悟”了的人,然後再是思考藝術在今天為何存在。我個人理解當代藝術的主要功能和使命是反對愚蠢,是為人類的徹底覺悟起到一定的反思與提示的作用。沿著這一個脈絡,只要是好的深刻的,不管是歷史、社會形態、文學、教育等任何一方面都可以被藝術家提取轉換成藝術的語言與形式呈現出來。因為優秀的藝術作品就像一盞明燈一樣,不管你是否能理解,它都一直在遠方照耀著。

記者: 很多當代藝術的作品常是巨幅、系列呈現,挂在美術館裏讓人遠遠觀看。你為什麼選擇畫小畫兒?

信王軍:首先要讓大家明白作品的巨大與強烈其實與藝術本身沒有太多直接的關係,消費時代的藝術呈現出的主要特點就是膨脹、巨大、快速、故弄玄虛,在我看來都是浮躁的表現。我個人喜歡選擇一種挂在美術館不一定能被人看到,但只要看到就想靜靜地欣賞與思考的一種作品方式。

記者:鉛筆小畫是一項非常耗費體力和視力的創作,為什麼要用這種特別辛苦 近乎苦行僧一樣的方式來創作?

信王軍:民國系列小畫作品最重要的一點是身體的體驗,我用兩年多時間消耗自己的身體與視力完成了它們。從我內心的角度認為民國的文化精神、思想教育、人物氣質與禮節都是值得我們去追憶與崇敬的。

我選擇一種最為消耗時間、視力與體力的方式正是對民國時代的尊重與嚮往。在我們的生活中,能轉化為具有儀式感的事物並不常見,唯有具有類宗教的精神所依才能産生神聖感和儀式感。所以我認為藝術在今天是具備了開悟與宗教功能的,至少對我是有效的,讓我慢慢地修正著自己。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