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經營當代藝術的畫廊總監,我曾多次被人問及為什麼要與年輕藝術家合作,以及選擇年輕藝術家的標準。這個原因很簡單:我發現很多年輕藝術家作品非常好,更能打動人,而且任何一個藝術家都是由年輕的階段發展過來的,所以與他們共同成長有一種很強的參與感,對他們的幫助、關注和支援顯得尤為重要。學者李峰,是民生美術館的副館長,曾寫過一篇文章叫《三十歲現象》,談的也是關於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文章裏提到很多成名藝術家在他們30歲的時候的創作是極富創造力的,比如他提到劉小東、毛焰、方力鈞、石春等,這些人在30歲時的作品,在市場中都拍出了很高的價格,像一千萬元、兩千萬元甚至更多。
當然,對我來説,我關注和選擇年輕藝術家不是看他價格高低,而是有三個標準,第一,要有自我感受和表達能力;第二,要有學習和判斷能力,有前瞻性;第三,要有持續創作的環境。因為藝術家拼作品,是比誰走得久,誰做得寬,而不是誰能賣多少錢。
我很不喜歡現在年輕藝術家價格一下被拉得很高很快。現在藝術品市場中,賣得最貴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不一定賣得最貴,很多畫得很好的老藝術家,他的展覽和受關注度並不多,價格也極低。那些賣得最貴的綜合因素很多,或許有天時地利人和在其中。因此,年輕藝術家偶爾出現一個高價格,並不代表他的市場價格就是這樣的。那個高價格有它的偶然因素,沒有什麼實質參考價值和意義。如果縱觀他八年、十年一直處於這樣的價格,那這個藝術家值得關注。
確切地説,年輕藝術家在中國受關注的時間是在2005年。那一年榮寶拍賣中首拍是油畫,主持這場拍賣的是現在HI藝術的出品人武勁,當時他大膽上了一批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我記得這批藝術家裏,好像韋嘉一幅原來幾萬元的作品,後來拍到了20多萬元。
與此同時,星空間也做了一系列關於年輕藝術家的展覽。比如《下一站,卡通嗎?》《壞孩子的天空》等,成規模、成體系地掀開了中國年輕藝術家受畫廊、拍賣行和收藏家關注的新篇章。所以提及年輕藝術家,自然要説到武進、房方和林松這三個人——他們為中國年輕藝術家的成長付出了巨大的勞動,正是由於他們奠定了基礎,才使年輕藝術家無論從學術、展覽還是市場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2005年以後,年輕藝術家開始多了,做年輕藝術家的畫廊也多起來,關注年輕藝術家的媒體也多了。從那時一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及之後,年輕藝術家以及年輕藝術家的展覽,還有他們的市場開始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回顧過去的2013年,再放眼當下2014年,會發現年輕藝術家已不單單在中國內地受矚目,他們的展覽之多和上拍的數量之多,已經影響到中國港臺、德國、英國、瑞士等地。我相信接下來在世界不同的國家,會有中國的年輕藝術家分別在這裡做個展和群展,他們的數量將會超過以往。為什麼呢?兩個原因。第一,年輕藝術家目光更寬,視野更廣,他們的創作更符合現代的表達方式,創作也更多元、更個性化,因此更容易被更多國家的人喜歡,因為藝術無國界;第二個原因是市場需要新的黑馬和新的刺激。我們常聽到和看到有的青年藝術家拍了50萬、80萬、200萬、500萬或600萬等這樣的聲音和數字,這説明年輕藝術家不僅創作很活躍,展覽以及拍賣也相對活躍。
但是我要指出一些問題。
儘管年輕藝術家非常有創作力,視野也很寬廣,但如果市場給予他們過分關注,容易使他們的創作形成一個模式套路或者單一的創造符號,並且不敢改變,這樣市場就摧毀了一個藝術家。所以對年輕藝術家,市場對其關注要適當,不可過分,而藏家在購買年輕藝術家作品時也要適當而不可過分,這點對藝術家、藝術界以及藏家三方來説都是有好處的。
另外,中國擴招教育的結果使得現在太多人走向從事藝術創作的道路。今天,中國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數之龐大令人難以想像,裏面魚龍混雜,那些沒有創作力,或沒有持續創造力的藝術家,為迎合市場創造出一些藝術“産品”。不過,我堅信市場和稍微有藝術常識的人慢慢會判別出哪些藝術家是是符號式的,是抄襲的,是簡單地模倣。對於公眾,要想判斷一個青年藝術家的價值,其實有一定的參考指標,比如看他的個展記錄和參加的群展記錄,都在什麼機構展出,由誰策展——好的畫廊、好的美術館以及策展人的展覽是比較可信的。
對那些以投資收藏為目的購買青年藝術家作品的人,我奉勸他們放掉這個板塊。因為純粹投資,不如去收藏經典或者現代藝術,它們的藝術品位和藝術價值更加穩定,所謂的風險也更容易被計算出來,這個市場不會出現戲劇性的變化。而當代藝術,尤其是年輕藝術家,他們尚處於變數當中,我們不敢肯定他今天的被認可是對的創作方向,在接下來的發展中會是怎樣。
而如果是想參與創造當代藝術的歷史,或者説探索發現哪個藝術家更有可能性,我認為買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是十分正確的。而且,青年藝術消費這塊對大眾更有好處,因為投資期待沒有那麼高,購買時比較放鬆,代價和籌碼不會那麼大。當然,如果一些藏傢具備專業的藝術鑒賞能力,有專業藝術顧問,對自己的收藏品味很自信,或許他收藏了十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在未來可能其中最少會有兩個或三個成為像張曉剛、曾梵志這樣的人物。前提是這個藏家要有對藝術極高的鑒賞能力和精神需求。
我也不認同現在市場中所説的青年藝術的未來前景廣大的説法。市場中很多有號召力的藝術家們,每一個都是從青年過來的,但是有多少與他同時代的藝術家是被淹沒、埋沒的呢?而且對市場來説,我認為不應該以年紀來劃分,而應該以作品擁有的內涵來劃分。比如像王光樂、康海濤、宋錕這三個我特別欣賞的青年才俊藝術家,他們雖然年輕,但是作品中都有自己強烈的個人表達風格和面貌,他們的市場價格相對一直很穩定,沒有波動。
文\王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