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誰在為藝術家參展買單?解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亂象:誰在為藝術家參展買單?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6-28 10:17:53 | 文章來源: 時代週報

“就像學生樂於留學國外大學鍍金一樣,很多中國藝術家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也不過是把它當成鍍金的參展經歷。”對今年中國藝術家扎堆威尼斯雙年展,上海一民營藝術館的負責人張明繁(化名)並不感到驚喜。在他看來,參展人數劇增不能説明中國藝術國際地位的提升,反而揭示了當下中國藝術界的浮躁。

從5月末開始,一波接一波的中國藝術家陸續飛往義大利,參加6月1日開幕的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創辦于1893年的威尼斯雙年展,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且其資歷在三大展中排第一,歷來以著重先鋒藝術著稱,被喻為藝術界的嘉年華盛會。

“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費用不可小覷,動輒以數十萬計。一般的藝術家根本無力承擔。”張明繁頓了頓,接著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但是,沒關係。能參展的藝術家背後都有著大金主。參展能提升藝術家知名度,也是炒高藝術家作品的噱頭。”

時代週報記者歷經多方採訪,調查了解到中國藝術家扎堆雙年展的浮華喧鬧背後,深藏著資本慾望的暗流涌動—藝術家、藝術基金、藝術展,三者形成了一套欲説還休的糾結利益鏈。

數億人民幣砸進“平行展”

威尼斯雙年展是藝術界的奧林匹克,平行展卻屬新事物。參展的中國藝術家大半集中於此,這有著更多不同意義的解讀。

自今年威尼斯雙年展開幕以來,中國藝術家“扎堆”平行展的新聞便鋪天蓋地。早在開幕之前,就有人公佈了這樣一組預測數據:“今年參加平行展的中國藝術家多達360多人,直接耗資近1.2億元人民幣,加上保險、運輸、差旅、住宿、機票、旅遊、購物等,預計將為威尼斯貢獻2.5億-3.2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據時代週報記者獲得的一份今年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無常之常—東方經驗與當代藝術》的展覽資訊,其中有康劍飛、梁紹基、蕭瀟、劉傳寶、邵帆等30位中國藝術家參展。除去馬良、王璜生等數位業內知名人士之外,其他大部分每人平均名不見經傳。

這30人的規模,不算規模最大的。來自上海的藝術家原弓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披露,他今年參加的《中國獨立藝術展:未曾呈現的聲音》平行展,是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參展人數最多的一次海外藝術群展,共匯集了150余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此次展覽由中國藝術批評家王林擔任總策展人,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為中方策展人、批評家Gloria Vallese為義大利方策展人。

也正是批評家王林,在媒體報道“平行展”氾濫之時,爆出“中國藝術家的參展情結由來已久”的秘密:在申報2011年平行展時,威尼斯雙年展的組委會共收到5000多份來自中國的申請,最終只批准了100多個展覽。

此外,此屆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總監桑德羅·奧蘭迪接手肯亞館的策展人,並選擇了陳文令、俸正傑、范勃、何瑋明、李日韋、呂鵬、羅靈和劉可小組等8位中國藝術家的七組作品參加肯亞的國家館,展覽題目為“再中國”,頗有“曲線”參展的意味。

中國藝術家鍾愛的平行展只是一個誕生不久的新事物,其業內地位還需時間證明。“2009年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時,平行展開始出現了。它的出現是威尼斯雙年展近些年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一位曾參與過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工作的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他介紹,從組織和結構而言,威尼斯雙年展分為兩個主要的組成部分:國家館和主題展。除此之外,若有個人、藝術團體或藝術機構想在威尼斯雙年展期間舉辦文化活動或展覽,可向雙年展組委會提出申請,在得到威尼斯雙年展組委會和主席以及藝術、建築部門的藝術總監批准以後,才能實施,才能使用威尼斯雙年展的logo,即成為所謂的“平行展”。

平行展的規模有大有小,有的甚至小到是個展,産生的一切費用,包括場租費,均由申請方獨立承擔。

“一件去過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品”

“一件去過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品”意味著什麼呢?

“起碼,這是一個聽上去不錯的拍賣噱頭。”上海一家大型民營美術館的負責人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相對於某件作品將來可能賣出高價或者身價升值的潛力,為此支付一些成本當然也是值得的。對於藝術家而言,參加平行展解決了他們的若干需求,比如被展示、被肯定、提升附加值;對於策展人而言,藝術家們願意以各種方式為此付費,有利可圖;而對於威尼斯雙年展官方而言,有這麼多的中國藝術家和策展人捧場,為其藝術事業和旅遊事業貢獻收入,又何樂而不為呢?”

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成為“不錯的拍賣噱頭”,背後的邏輯基礎是中國藝術品交易自身的特殊性。“在大眾層面上,中國的藝術品交易是賣證書的。其實不僅僅是藝術品,古玩、珠寶、玉器等都是一樣的。我們常説,因為沒有足夠深度的文化土壤支撐,中國的民間收藏圈子從起步就開始走上了‘用價格標識一切’的路子。”他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價格是寫在各種證書上的,並不是寫在畫作或者裝置藝術品上。於是,國內大部分的藝術品交易,變成了證書的交易。本質上,這是一種不規範的股票市場,不是藝術交流和交易。”

“只有中國藝術家才會如此熱衷參展威尼斯雙年展。因為在過去,有一些中國當代藝術家通過威尼斯雙年展獲得國際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批評家、策展人徐子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説法進一步印證了上述人士的分析。

實際上,威尼斯雙年展創立時的初衷和動機之一就是為當代藝術建立新的市場。甚至直到1968年,威尼斯雙年展還設有銷售辦公室,用來幫助參展藝術家銷售作品,並提收10%的佣金。

據多位業內人士介紹,實際上,只有參加雙年展的主題展才具有真正的藝術價值,其餘包括國家館的展覽都不會得到國際藝術界的重視。有些藝術家利用國內人對威尼斯雙年展缺乏了解,企圖混淆展覽的性質,從而取得藝術市場的垂青。究其原因,中國藝術市場缺乏合理的價值判斷,而且由於資訊不對稱,很多中國人對真相缺乏了解。

藝術家背後的金主們

儘管平行展並不能真正説明作品的藝術價值,但中國藝術家仍樂此不疲。

與主題展不同的是,參加平行展的藝術家自己承擔作品的運輸費、個人旅遊交通住宿費外,部分人還需要向展覽方繳納“參展費”。以原弓為例,此次他的花費總共在90萬元人民幣左右。

“我們那個展覽,有些藝術家不僅要負擔運輸費、交通住宿費,還繳納了十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參展費。這主要看藝術家個人的名聲,有些比較有名氣的藝術家是被邀請去撐場面的,有些藝術家則是主動要求參展。”原弓還向記者回憶,“中國人自費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其實是我們的老傳統了。”

2011年,原弓就曾自費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展覽。“當時,文化部為中國館展覽只掏了100萬,其餘都是自籌的商業運作。中國館尚且如此,更別提民間力量的平行展了。”

動輒幾十萬的參展費用,究竟是誰在為藝術家買單?就在媒體頻頻爆出“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亂象之後,藝術家們幾乎都稱自己是受各種藝術基金會的贊助參展。

藝術基金贊助藝術家參展,只是兩者諸多合作的“冰山一角”。

“所謂藝術家與藝術基金的合作,其實最初就是買賣關係。藝術基金募集資金後,購買特定藝術家的作品,一般如果購買10-20件作品,就會拿出其中1-2件作品拿出來拍賣,把價格炒高,從而帶動手上其他作品的價格。”一位藝術基金從業人員李先豪(化名)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為了炒高藝術家作品,藝術基金無所不用其極。“拍賣時,藝術基金往往會安排自己人在下面舉牌,形成一個合法的成交記錄。而同一個藝術家的幾件作品通過這樣的拍賣形式幾次下來,就形成了藝術家的所謂身價。這個被業內稱為‘做局’。”李先豪談到“做局”時語氣平淡,見慣不怪。

在貫穿這一整套的價格暴炒的鏈條中,藝術家、藝術基金和拍賣公司等參與者均成為實際的獲利者。

所謂的贊助藝術家參加國際性的展覽,不過是價格爆炒中的一環。李先豪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目前國內藝術基金的總體規模在100億左右,但整體情況混亂。“目前國內規模排在前十的藝術基金都是有問題的,其中兩三家已經被查了,就是因為‘做局’做得露餡了,被有關部門盯上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