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不是“臨終關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10 09:08:37 | 文章來源: 錢江晚報

  自2001年崑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開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已走過12年。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熱潮之後,在“後申遺”時代,我國的非遺保護效果如何?非遺保護髮展方向何在?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美學》主編高小康,近日作客浙江人文大講堂,在浙江科技學院為大學師生開講“後申遺”時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

浙江科技學院有大片草坪和綠地,初夏時分道路兩邊綠意盎然。高小康説,我的專業實際上屬於生態文明建設,和這裡的環境很契合。非物質文化遺産留存的,其實是一種精美的生活,這和讓人覺得親切親和的環境是一樣的。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産

最近圍繞申遺,發生了一個反響強烈的事件:西安有一個興教寺,留存有唐三藏的重要文獻。寺裏面的僧人爆料,寺廟要被拆了,為什麼被拆?因為西安準備和其他地方聯合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産”,其中涉及到跟唐三藏有很大關係的興教寺,所以要進行清理,拆掉一些後來建造的東西。

這個事情出來後一片譁然,大量的人反對,新浪微網志上出現了很多言論,痛斥政府破壞文化遺産,因為唐三藏的文獻要拆舊廟建新廟,毀古董做假古董。

官方辟謠,不可能拆興教寺屬於文化遺産的東西,要拆的是後來建的,不屬於文化遺産的,因為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産保護的一些規定,首先要恢復文化遺産的本來面目,讓它比較靠近原始真實的狀態。

信不信官方説法呢?我覺得應該信。既然目的是為了申遺,僧人也説是為了申遺,肯定不能拆老的,拆個新的有什麼關係呢?那麼官方解釋應當説是合理的。

問題來了,如果官方解釋是合理的,僧人為什麼反對?原來興教寺留有以前的古建築,但後來也增加了些新建築,就是僧人的生活、活動空間。我看了官方的報告,不是毀古跡,而是把依附在興教寺的僧人生活空間給毀了。官方對僧人説沒問題,我另外給你找地方住。

問題好像解決了,但真正的衝突出現了。就是説拆了之後,僧人生活沒有問題,但原來興教寺和寺廟相關的佛教文化傳統丟了。

遺跡在,唐僧的古址和文化也在,但它丟失了從唐代到今天的活態的佛教文化。僧人要保護的東西正是我所説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一個很特殊的概念,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末。

這個概念由日本提出,日本保護文化遺産分幾方面:一是有形的文化財産,古董、遺跡、古建築等;二是一些是生活習慣上的東西,它叫民俗文化遺産;還有一些是技藝。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演繹,後兩者逐漸被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産”。

保護不當也是一種傷害

對非物質文化遺産,我舉一個具象的例子。埃及留下的文化遺跡很多,最典型的就是金字塔、人面獅身像等。但這些遺跡和現在埃及人的生活是分開的,所以埃及的這些遺産可以算是屬於全世界的遺産,它是停留在那裏的東西。

而我們今天要保護的,是埃及文明的各種傳統,就是活態保護,不僅把遺跡保護下來,還要把過去一些精神價值、一些記憶,過去留下的一些趣味,一個族群自己的一些基本世界觀、生活的信仰等,傳承下來,這些東西構成一個民族的個性,而且這個東西是活的。

非遺保護的東西是活的。“臨終關懷式保護”,那種趕緊拍拍照,把他們留下來,免得以後死了沒有了的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産本身是背道而馳的。

比如興教寺,如果把僧人的生活保護住了,既保護了建築,又保護了文化空間,相當於保護了一個活的傳統。所以,興教寺的爭論説白了,是死遺和活遺之爭。以前的文化遺産保護是死的東西,非遺的保護是保護一個活的傳統,讓它在今天還能生存,甚至發展。我們很不客氣地説,要拆掉僧人生活空間的人,他們不懂保護非遺的重要性,他們不懂保護活的文化遺産的重要性。

現在全國的非遺名錄,算下來至少有七八萬個項目。如果都要保護起來,要多少人力、多少投資。這時候就面臨一個問題,以前大家只注意爭名錄,就像參加奧運會拿金牌一樣,爭了十年,現在要看看爭的效果怎麼樣,申報以後要做什麼事,也就是轉向如何保護的問題。

我國把非物質文化遺産分為十大類。比如中醫的正骨是非遺一種,民歌是非遺一種,戲曲也是,雜技也是,還有其他手工藝,但你能夠找到正骨和崑曲之間有什麼共同的保護辦法嗎?它們之間找不到一絲一毫的相同,只是同作為一個過去留下來的活的文化這樣很空泛的概念。

所以,我提出非遺保護當中要特別重視一個概念,所有的非遺都是特殊的,非遺的保護問題永遠是特殊問題。每一個項目我們都只能採取特殊的、具體的方式去保護。

保護的是過去生活的精美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保護的是什麼?

保護的是人的技藝,手工的技藝,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就是過去生活那種精美,那種生態。

非遺的生態保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有個著名的例子就是雲南歌舞《雲南印象》,楊麗萍特別堅持説《雲南印象》就是原生態,因為裏面的村民是本地村民,歌舞的動作、唱腔都是真實的原來的東西。但人們後來質疑了,人是原來的人,歌是原來的歌,舞是原來的舞,你把它搬到舞臺上還是原來的原生態嗎?

什麼是原生態?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生存的整個關係環境。你把它抽出來了,就像一條魚,它在河裏是它的原生態,放到魚缸裏,還是原生態嗎?

中國的非遺保護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不一樣,我們的保護是行政行為,比如京劇進校園傳統武術進校園等。

我一個學生做武術教育,傳統武術教育進校園活動,我説這個很好。結果一個武術專家説,你們高校的武術教育根本就不是非遺保護,是競技教育,裏面的一些技巧是有的,但它不是武術。武術是一種文化,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內涵,比如説太極,這種拳的形成有文化背景,有理念,傳承有傳承的規矩,這些形成這個文化群體維繫的一些理念、信念、生活方式。武術進高校,雖然把傳統武術這樣一個觀念傳播給了年輕人,但我們又缺了對真正有無數精髓內在和內涵的活態文化的傳承。因此,讓真正的傳統,帶著傳統文化內涵傳遞下來,非常重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