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陳履生:自在堅守是當下缺少的文化品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16 10:47:37 | 文章來源: 搜狐藝術

自在-堅守——是當下文藝界所缺少的一種文化品格。沒有藝術的自在遨遊,沒有個性的自在暢達,就沒有藝術的自在表現,因此,需要堅守文化高地,任憑濁流在腳下流淌。一對文化老人,幾十年如一日懷揣青年的心態,在商業和物欲之外自在地從事自己的藝術工作並積極地面對生活。他們的身影掠過新中國以來美術界幾代人的更替,他們的歷程又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美術的歷史篇章。他們扶老攜幼忙碌在一個美術界大家庭中,每一時期的成就都凝聚了他們的才智和心血。從學院到社會,從教學到創作,從個體到組織,從寫實到寫意,從嚴謹到自在,從自在到堅守,藝術人生所演繹的春夏秋冬,不覺成為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責任。他們如今的自在與自在的如今,從生活到藝術都進入到一種令人憧憬的境界之中,不為流俗所累,不為金錢所惑,不為利益所動。在自在的狀態中,畫與不畫,畫好與畫壞,甚至筆墨與觀念、形式與技法,都化解到逍遙的自在之外。然而,他們並沒有因為自在而放棄社會的責任,相反,得大自在者卻在文化的堅守中表現出了這種自在的特殊意義。他們的堅守是一個歷史發展階段中文化傳承的必須。傳承必須堅守,堅守而能自在,而能不失堅守中的自我發展,如此自在的堅守也是一種境界。這就是我所敬重、敬佩、敬愛的劉勃舒、何韻蘭先生。

劉勃舒、何韻蘭先生各自的成就已不同凡響,但在當下喧鬧的藝術市場和五花八門的媒體上都少見他們的身影和畫影。他們的淡定顯得另類,好像不合潮流。作為國畫界大家的劉勃舒先生,一直推卻大型畫冊和回顧性畫展的邀約,認為還不到時候。畫品獨到的何韻蘭老師則不惜為公益性藝術教育付出了長達五、六年寶貴的創作時間。

很多年來,劉勃舒、何韻蘭先生幾乎沒有展覽活動,可是,近年來從台灣到北京、東莞,他們的聯展都引起了業內人士和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他們以低調的奢華,為朋友們奉上了奢華的藝術盛宴。此行南充,也像以往一樣是他們與朋友自在交流的一場聚會。在這次展覽的作品中,劉勃舒先生以草書的筆法構造了無序中而有序的馬的結構,並將雄強狂放和勇往直前的馬的品性推演為視覺的中國精神;何韻蘭先生依然是把靜謐的情思賦予自由的流動,一種可以控制的變化莫測在她的畫面中表現為沉寂和冷靜,如夢一般的美妙恰似女性的溫柔。他們不同風格的作品會讓觀者在驚喜和感嘆之餘引發思考,會讓人們感受自在和堅守的力量,同時,也會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人品和畫品的魅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