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范迪安:美術館應憑社會效益獲取資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07 14:20:11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近十幾年來,中國的美術館建設突飛猛進,政府、民間、企業紛紛投資,不僅立項快、建設快,而且相互影響快,以至美術館遍地開花。但是,美術館的落成並不等於合格,從建設到合格再到豐富的館藏與濃郁的人文氛圍,美術館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我國的美術館要想上升為世界知名美術館,要想在世界範圍內發出自己的聲音、傳播中國文化,也還需要有更深厚的積累和優良的品質。現階段,我們的美術館還有哪些不足?還需要進行怎樣的文化建設?與世界先進的美術館相比還存在哪些差距?日前,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就上述問題接受了本刊的專訪。

美術文化週刊:您經常參與西方美術館的交流和協作,他們是如何看待我們的美術作品和美術館的?

范迪安:在我國,博物館主要保存古代藝術作品,美術館主要保存近現代美術作品,因此,我國的美術館建設承擔著重要的文化責任,具有保存20世紀以來不同類型美術作品的功能。

中國社會在近100多年來經歷了滄桑巨變,可以説,20世紀的中國優秀文藝作品都是中國社會變遷和民族發展的歷史見證,尤其是美術作品這種以視覺方式呈現的歷史形象。同樣,中國美術在近100多年來也經歷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衝擊,所以一大批藝術家都是在這樣的文化情境中建構自己的文化和藝術特徵。但實際上,在西方學界的眼中,他們是“看不見”20世紀的中國美術或東方藝術的,因為他們認為20世紀是西方文化主導的世紀,是現代主義全勝的世紀,因此在這種文化普世觀念的影響下,他們對西方以外的藝術創造和價值評價非常有限,他們有一些文化盲點,也有一些文化誤區和慣性思維,從中西觀眾對畢加索和齊白石的認識差異,就可以知道中西文化的逆差。所以,我們的文化影響力和輻射力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我們把自己的文化建設好,需要美術館把更多的具有民族文化氣息的作品傳播出去。

美術文化週刊:中國美術館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呢?

范迪安:中國美術館以前接待的臨時性展覽比較多,近幾年已經有意識地減少了這種展覽,並不斷推出不同主題的藏品展,有些藏品展還形成了相對比較長期的固定陳列和專題陳列。事實證明,這種自主策劃的藏品展效果非常好,比如“搜盡奇峰——中國美術館藏20世紀山水畫精品陳列展”“群珍薈萃——全國十大美術館藏精品展”和“留學到蘇聯”等,平均日參觀量達數千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所以我們要讓更多的藏品與公眾見面。

美術館建設一定要把藏品資源和學術智力結合起來,更多地講究策劃,講究藏品的展覽、展示,使觀眾既有內容可看,又有情境可感,令展覽豐富起來。

美術文化週刊:您曾談到,我國新建成的美術館有一些因為不規範而無法使用,有一些因為沒有足夠費用而無法開展各種公共活動、處於閒置狀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如何解決?

范迪安:確實有很多新建成的美術館不合格。一方面體現在美術館的建築設計上,由於主管單位和設計師對美術館的功能要求不清楚,以致設計上出現了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空間結構、採光、通風等都存在缺陷。很多美術館的展廳設有大量天窗,而天窗的光線又不便控制,導致陽光直接照射在作品上,對展品十分不利。也有一些美術館的大堂遠遠多於展廳的空間,還有一些美術館的展廳形狀、大小都相同,這就使得布展時的機動性非常差。上述問題導致美術館既不利於作品保護、也不利於服務公眾。另一方面體現在美術館的定位和功能發揮上,比如部分城市建設美術館似乎只是“為了建而建”,至於美術館如何才算合格,怎樣定位,應該收藏什麼、展示什麼並不明確。很多美術館只是讓公眾看到了作品,卻沒有配套的公共服務。這説明主管部門一是投入不足,二是缺乏規範標準,三是美術館建成後沒有進行合理的規劃,以致無法保障其良性運營和長期發揮作用。

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各級政府首先要具備文化意識,要把文化建設納入到社會建設的框架中,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長期效用加大投入,千萬不能以工程意識、業績意識做“短板”的事情,而應著眼于文化設施的長效發展。如果政府建好美術館後卻不給其長期的固定收藏費用、策展費用和開展各種公共教育活動的費用,那美術館就只能徒有空殼,這樣的文化設施就不能發揮作用,建了也是純屬浪費。

美術文化週刊:與西方的美術館相比,我們還存在哪些不足呢?

范迪安:最不足的有兩個方面,一是政府投入總量不足,包括專業投入,藝術品收藏投入,藏品的研究、保護投入等;二是對美術館、博物館缺少科學的評估方法,雖然文化部在2010年出臺了《全國重點美術館評估標準及辦法》,對美術館的綜合管理、基礎設施、建築環境、藏品資源、公共教育和文化服務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評估,但這個評估還是較為籠統的,沒有細化。比如美術館、博物館是否受公眾歡迎,每年的公眾參觀數量,社會反應如何等均無硬性考核指標。西方國家每年在確定對美術館的資金投入時,會參看上一年的觀眾數量,這一點是值得中國學習的。我們的美術館主管部門也應該從公眾、媒體、業界等幾個方面形成聚焦,對美術館所産生效益來進行評估,由此來決定對美術館的資助。同時,美術館也要積極與社會互動,吸引社會資金投入,以謀求更大和更快速的發展。西方美術館的社會資助佔很重要的部分,包括美術館藝術産業的回報也是很重要的財政來源。我們在這方面不僅缺乏活力,也很缺乏經驗,兩方面都不夠。

從歷史上看,西方的博物館、美術館經歷了一個很漫長的現代歷程,有200多年的歷史,如盧浮宮今年已經220歲了。中國的博物館、美術館發展很快,迅速實現了西方美術館和博物館的通行做法,並在短時間內吸收了他們的經驗和優長。但我們的發展時間畢竟很短,與國際著名藝術博物館的專業水準相比,我們在經營管理方面還缺乏一條充滿內在活力的方式方法,包括機制,這是比較大的問題,管理模式還有待定型,有待政策進一步扶持。同時,美術館從業人員的隊伍素質也不夠高,能力不夠強,內部各環節的協調常常出現間隙,這也是需要我們改進和加強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